【婺风遗韵·拼搏争先⑪ 】浦江麦秆剪贴:点“麦”成金 闻香识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剪贴画制作过程图片 【婺风遗韵·拼搏争先⑪ 】浦江麦秆剪贴:点“麦”成金 闻香识画

【婺风遗韵·拼搏争先⑪ 】浦江麦秆剪贴:点“麦”成金 闻香识画

2024-07-11 01: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麦秆画虽来自民间,却十分稀罕。它取材于小麦麦秆,经蒸、煮、浸、剖、刮、碾、贴、剪、烫、粘贴、组合等20余道工序制作完成。其题材主要涉及花鸟虫鱼、山水风景、亭台楼阁、人物时尚、古今诗词等,内容丰富,被称为“中华一绝”“中国手工艺术精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蒋云花说,年轻时,她的梦想并不是当麦秆剪贴画艺人,直到一次学校安排的参观活动,改变了她的一生:“那次,我和同学去太平天国侍王府参观历史文物陈列展,第一次看到麦秆剪贴画,立刻就被迷住了。”虽然她现在已记不起当时所见作品的具体内容,但那次参观让她猛然想起自己五六岁时母亲曾在盘扇中央用麦秆剪贴画来装饰,很漂亮。她不禁感叹家乡浦江竟然有这么一种民间手艺,并下定决心要将其发扬光大。

1981年,她创办了浦江工艺美术公司(现浦江云花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全力投入到麦秆剪贴工艺的研究与创作。1982年,她创立了“云花牌”麦秆剪贴画,使浦江麦秆剪贴进一步得到创新与发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浦江的麦秆剪贴可谓遍地开花。最鼎盛的时候,经营浦江麦秆剪贴的大小厂家发展到20余家,产品远销欧美。”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调查研究部主任黄欢说。可惜,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迁,尤其是现代文化形式的多元化及国际市场的冲击,大多厂家或倒闭或改行,如今浦江云花工艺美术有限公司成了该县唯一一家坚持保护性生产麦秆剪贴画的厂家。

令人欣慰的是,仍有蒋云花这样一批秉持着工匠精神的手艺人在坚持着,并不停尝试创新,精益求精。

发展:匠心坚守中的技艺创新

虽说产业没能蓬勃发展,但浦江麦秆剪贴近年来在内容、手法等方面的发展、提升是不容置疑的。

蒋云花在制作麦秆剪贴画 采访对象供图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云花牌”麦秆剪贴画多次在全国、全省优秀工艺品展览中获一等奖、金奖、特等奖。特别是2003年以来,《百鸽图》《清明上河图》《风景》等作品相继获得大奖,在国家级、省级各种展览会中亮点频频。

2005年,浦江麦秆剪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08年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0年6月,来自浦江的麦秆剪贴作品《清明上河图》入选参加世博会。作品一亮相,就惊艳了世界,得到了中外游客“最令人叫绝”“最引人注目”等高度赞誉。

这幅长23.8米、宽1.2米的麦秆剪贴画,生动还原了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图》,是蒋云花带领团队10余人忙碌了5900多个日夜完成的。小小的麦秆演绎出浓浓的市井风情,其中的工艺、技法、格调,让人叹为观止。

蒋云花(中)和张霓环(右)在制作《清明上河图》 采访对象供图

这幅作品比原作放大4倍多,其中人物就有800多个,撑船的、划桨的、做生意吆喝的、挑担子的、闲聊的等等,神态各异。她在麦秆剪贴表现的基础上,创新尝试用电烙铁烫出人物的明暗色调,让人物更加鲜活。

麦秆剪贴画《清明上河图》一角

《清明上河图》中的建筑美轮美奂,怎么让那些建筑鲜活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蒋云花实地去观察建筑工匠翻盖瓦片的场景后,大胆提出采用建筑工匠的手法,用麦秆片剪出一片片的瓦,然后用镊子一片一片地粘贴在屋顶上,使之更为立体形象。试想一下,《清明上河图》有多少建筑,那无数指甲大小的瓦片,一剪一贴,需要多少时间!从这些细节中,蒋云花对工艺美术事业一丝不苟的卓越追求可见一斑。

“这是麦秆剪贴技法的集大成者,是对浦江麦秆剪贴工艺的一个总结,更是对麦秆剪贴工艺的一种突破,在麦秆剪贴工艺史上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原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王淼赞叹道。

“精美绝伦的《清明上河图》,不仅是蒋云花用40年匠心坚守演绎出的浦江麦秆剪贴传奇,也让更多的观众通过作品感受到了艺术家孜孜以求的拼搏精神。”教育部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主题阅读首选读本——《伴悦读·语文素养核心读本》选用了描写浦江麦秆剪贴《清明上河图》的文学作品,对蒋云花坚持不懈追求艺术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只是,有这幅名作就满足了吗?当然不!这几年,蒋云花又在进行《富春山居图》的麦秆剪贴创作:“大幅名画复刻不易,得一点点摸索。”

展望:让艺术品生活化

作为浦江麦秆剪贴传承人,蒋云花做的远不止这些。入行50多年来,蒋云花收下徒弟数百名,女儿、儿媳都是她的传承人;创制了浦江麦秆剪贴工艺扇,创办了明珠职业培训学校和浦江民间工艺博物馆;编写了麦秆剪贴教材,出版了《蒋云花麦秆贴画》,并进入课堂言传身教……

但蒋云花说,她过得并不富裕,“爱这一行必须要有毅力,光靠这个赚钱,根本养活不了自己”。虽说麦秆剪贴画是厂里的主营产品,却从来不是厂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每年他们都要靠加工学习用品等补贴麦秆剪贴画。

麦秆工艺扇制作流程图

蒋云花举例,一件50厘米×40厘米大小的麦秆剪贴画,工人要做5天左右,光成本就300元左右,到市场上卖350元,还是很少有人认可这个价格。从选麦秆,到漂白、剖、刮、染色、拼,每一道工序都要靠手工完成,“无法形成规模生产,很难有什么利润,所以也很少有以此为业的传承人”。

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进,聪明的人类总是用更先进的技术去替代人工,麦秆剪贴也是。“手工艺品的价值,特别像麦秆剪贴这种小众的,懂得欣赏的人少,欣赏的又未必愿意出高价买。”80后的浦江麦秆剪贴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霓环坦言,没有市场、缺少欣赏者的非遗,想要活下去很难。可以说,麦秆剪贴这种传统工艺正处在冬天,老一辈会制作的人越来越少了,90后、00后学的人也很少。

张霓环在指导学生绘画

“如今社会快速发展,缺少营销推广的非遗产品,酒香也怕巷子深。”黄欢说,麦杆剪贴和大部分的传统手工艺一样,有“不可变性”,也有“可变性”。整个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传统手工艺不变是不可能的,但应该怎么变呢?黄欢认为,非遗保护,重在传承——核心技艺的传承、精神的传承,更在于人的传承。传统手工技艺的创新发展并非在于是否保持了传统性,而在于是否呈现出当代文化的生活真实性。

她认为,与物质文化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征就是它的可变性,那些源于社区、群体和个人持续的生活实践才是真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永续发展的源头活水。“非遗产品具有天然的情感链接和极强的体验性,对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当下的时代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有专业的团队加入,对传统手工艺进行设计赋能,建立网络平台,将产品和市场进行链接,就能让艺术品生活化,活起来、走下去。”

比如浙江自然造物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以自然、人文、手艺三大核心元素,聚合、记录有意思的手艺人,通过一人一事一物的方式互联互通,把中国各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手艺进行再现、再造、再生于当下的生活,最终将乡村的生产力、传统技艺真正地转化为价值,很值得借鉴。

来源:金华新闻客户端

作者:夏斌婷

编辑:郑媛媛

微信号:whjhwx

长按关注我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