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剪纸艺术的独特艺术形式 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研究

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研究

2023-04-25 13: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城大学)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民间美术。

[摘 

要]

运河区域的聊城剪纸因其优越的地域环境,产生了众多独具特色的题材,并以旺盛的生命力延续

至今。首先简单介绍了聊城剪纸,列举了一些最具代表性的题材,然后结合传承人的现状,思考当下处于传统与

创新十字路口的聊城剪纸在非遗背景下的现代化转型。

[关键词]

聊城剪纸;民间艺术;活态传承

[中图分类号]

J52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19-0027-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

邵雪彤.

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研究:以聊城剪纸为例[J].

天工,2022(19):27-29.

邵雪彤 

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剪纸是民间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与民众的

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贯穿于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满

足着民众的多种需求。据考证,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实

物剪纸源于南北朝时期

[1]

,到唐代时就已成为重要的

民俗用品。如,杜甫诗中的“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

魂”,表明剪纸有招魂的用途,与信仰有关。李远《彩

胜》中的“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说明剪纸已

经成为馈赠亲友的物品之一。胡潇认为,民间艺术本

质上是人民生活的延伸与精神补偿,主要体现在生活

的美化、理想的追求、宗教的超越三个方面

[2]

,作为

民间艺术形式的剪纸必然也深受其影响。剪纸大量出

现在礼俗、生活、节令、信仰等领域,而且城镇商业

活动的发展还催生出专门从事民间剪纸生产、以剪纸

为业的剪纸艺人和手工作坊。

[3]

由此看来,剪纸既具

有审美价值能够满足民众的精神需要,又作为一种生

计改善部分民众的生活水平,并由此发展成为一种手

工行业。

目前国内学界关于剪纸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

下几个领域。第一,关于剪纸题材的研究。唐家路、

潘鲁生认为,从剪纸的民俗物象及存在形式与功能

上看,可分为三大类:节日剪花、人生礼花以及装

饰剪纸。

[4]

孙建君认为,中国民间剪纸的题材内容主

要表现在戏曲故事、

吉祥观念和民间习俗三个方面。

[5]

第二,关于剪纸寓意的研究。刘慧等认为,人们在喜

庆活动中创作吉祥题材的图画来寄寓人们的美好愿望,

“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

之说。

如寓意生命繁衍的莲花、

寓意长寿的桃子、寓意吉祥的万字纹等。

[6]

徐妍认为,

剪纸作为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与当地的民俗活动一

脉相承,

表达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之情。

[7]

剪纸与民俗活动密切关联,满足着民众强烈的功利性

诉求,民俗文化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之保持着

强大的生命力。第三,关于剪纸当下境遇的研究。王

光敏认为,剪纸应该满足人们当下对艺术多元化的需

求。

[8]

彭冬梅认为,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有助于剪纸

的传承与创新。

[9]

通过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可知,学

界对剪纸多有关注,但更多的是对其本体的关注,而

缺乏对其创作群体及受众群体的研究,尤其是缺乏剪

纸与受众之间互动关联的研究。作为少被学界关注的

聊城剪纸,此种现象尤甚。聊城剪纸是对今聊城境内

剪纸的统称,包括茌平剪纸、东昌府剪纸、阳谷剪纸、

冠县剪纸等。本文以运河区域的聊城剪纸为例,从作

为日常民俗物象及民众谋生的技艺入手,探析其在民

众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及传承现状。

一、作为运河区域民间艺术形式的聊城剪纸

“艺术,尤其是老百姓的艺术,其价值一定是在

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实现的,因而我们的研究也必

须与其社会环境的考察联系起来才有意义。”

[10]

聊城

地处鲁西平原,京杭大运河贯穿其中,明清时期繁忙

的漕运促进了区域内市场网络格局的形成,带动了当

地工商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当地的文教事业也日渐

繁盛,刻书业、木版年画业顺势而兴,剪纸得其便利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