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之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前序航班延误影响我的航班 会员之声

会员之声

2024-07-03 22: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PART 1

雷雨天

为何不能飞

雷雨是空气在极端不稳定状况下所产生的剧烈天气现象,常常伴有雷电、强风、强降水、风切变、强颠簸等天气出现,对飞行及机场运行造成影响。

雷电可能损伤飞机机体,影响飞行中的无线电通讯及驾驶舱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进而影响飞机的定位和导航;强风和强降水会造成能见度骤降,低于运行标准,如果发生在着陆阶段,将造成飞机着陆不稳,甚至有可能造成偏离跑道;伴随雷雨产生的不稳定气流会造成低空风切变,影响飞行操纵。

因此,当航路受雷雨天气影响无法正常使用时,飞行员通常采用绕飞的方式规避风险。若航路被大面积雷雨覆盖难以绕飞,为保障航班安全,航空公司通常会等待天气好转后再放行该航班。

PART 2

未见雷雨

航班也延误?

STEP 1

始发地、目的地城市天气很好

为什么航班却因雷雨延误?

航空飞行领域对于天气状况的判断与日常的生活经验有很大差别。飞机在天空中要按照固定的航路、航线飞行。如果航路上有任何一个地方出现雷雨天气,航班就要绕飞,这就容易导致航班延误。

另一种可能是,航班受到前序航班的影响。与地面交通不同,民航航班的运行方式不是简单的点对点往返运输,而是连续的多点间运输。多段航程间通常是由一架飞机执行的。因此,如果前段航程延误,后段航程也将受到影响。

STEP 2

飞同个地方的航班,其他航班能飞

我们的航班不能飞?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一是不同机型性能不同,有着完全不同的安全标准。在相同情况下,空客A380可以飞,但空客A320就不能飞。二是相同机型在各航空公司规定的具体安全标准存在差异,在相同的天气条件下,很可能符合了A航空公司的安全标准,但不符合B航空公司的标准。

此外,还有一些因素会影响航班的延误状况,比如机场持续气象条件、地面空管指挥、飞机状态、机组飞行时长、航空公司签派意见等。

STEP 3

明明雷雨天气已经过去了

为什么又说航班因“流量控制”延误?

流量控制,是指通过限制单位时间内进入某空中交通管制节点的航空器的数量,来维持空中安全的交通流。

由于雷雨天气导致的航班积压,大量航班需要起飞,但机场跑道每小时可起降的飞机数量是有限的,所以空管部门会对航班进行流量控制。

当经历雷雨天气时,空管通过无数次的电话协调和计算,才能保证后续航班的安全通过,所以流量控制是为了给各位旅客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PART 3

如何提早判断

航班是否延误?

现在不少航班信息软件都推出了航班预警功能,在航班起飞前6小时~8小时,就可以分析出可能发生延误的航班。

判断航班是否异常,一般有航班、航路、机场三个因素。

从航班方面看,可以提前查看乘坐航班的前序航班是否准点起飞。如果前序航班已延误起飞,那当前航班延误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如果前序航班已到达,当前航班就要看机场的出港情况。

从航路上看,具体航路点的流量状况可以预判航班是否准点,一般红色代表天气比较糟糕。如果沿途已出现雷暴、颠簸和预警区域通行能力下降,那么航班延误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从机场方面看,出发地和目的地机场的流量、进出港速度、天气、能见度等也会影响航班的准点率。就像前文中提到的,出发机场天气情况好,但依然可能因为目的地机场的流量、天气、能见度等不具备航班降落条件。

PART 4

航班延误

怎么办?

Q:如遇航班不正常情况

A

请及时与机场工作人员或航空公司客服确认航班状态,登机口和登机时间等信息可能会出现临时调整。因此,需多留意机场航班显示屏,注意机场广播内容,并仔细核对登机口和登机时间等信息。

为避免耽误行程,想变更航班或换乘其他交通方式出行,第一时间与航空公司联系,或通过原购票渠道(航空公司官网、APP及第三方平台服务热线)进行办理。

Q:如遇航班延误或取消时

A

请及时与机场工作人员或航空公司客服确认是否有当下安排及后续航班,采用合法方式进行维权。

如需办理客票退改签,可以通过航空公司客服、官方网站或机票购买平台进行操作。如若接到“航班延误”“机票改签”等电话或信息时,务必通过航空公司或购票网站的官方电话、软件等渠道进行核实。

温馨提示:近期有出行计划的旅客,乘机时应及时关注出发地和目的地的天气情况,以免影响行程。如遇到航班延误,请与现场工作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定会与您共同应对航班延误问题,积极配合旅客做好航延保障。也请大家理性对待,多一份理解~

若需咨询航班信息或寻求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的帮助,可拨打24小时服务一号通:0898-966114。

附:航司服务电话汇总表

(来源:海口美兰国际机场)

“弘扬民航精神,从共同关注、转载、分享做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