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皇冠上的明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刻瓷手法 瓷器皇冠上的明珠

瓷器皇冠上的明珠

2024-07-01 23: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北宋时期瓷器烧造业空前发达,瓷窑遍布大江南北。这一时期诞生有“汝、哥、官、定、钧”五大名窑,瓷器烧造工艺堪称中国陶瓷的巅峰。

对于汝窑创烧的起因,南宋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述:北宋早中期北方中原地区主要流行以河北曲阳涧磁村为中心生产的定州白瓷。定瓷创烧于唐代,白瓷产量大,制作精良,有“类银类雪”“颜色天下白”的美名。与南方以烧造青瓷为主的越窑等窑口并立,在唐代形成“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但北宋朝廷认为当时定州生产的白瓷器口沿无釉,裸露出里面的胎,使用不方便,于是皇室敕命汝州开始重点烧造供宫廷所用青瓷。当时的河北、唐州、邓州、耀州地区都烧造有瓷器,但汝窑瓷器由于皇家和官府的重视和支持,很快以汝窑为代表的北方青瓷技术成为全国之冠。

南宋时有文献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及。”由于汝窑器主要是供宫廷使用,其产品也是在宫廷拣选后才准许在市场销售的,因此民间流传甚少。宋元明清以来汝窑器在宫廷也只是由内库所藏,视若珍宝。汝州民间一带就流传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俚语。

明代宣德年间和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曾出现仿烧汝瓷的高潮,主要在江西景德镇御窑厂仿烧,但所仿汝瓷仅像其形未得其髓。这主要是无法完全掌握北宋御用汝瓷制作和烧造技术。汝窑烧制供宫廷用瓷20年左右。北宋靖康之变后,中原地区饱受战乱之苦,大批工匠南迁,御用汝窑也因此停止烧造。由于御用汝窑仅仅是为北宋宫廷服务且存在时间较短,窑址的烧造地点到南宋时已经无法确认,此后明清时期的文献记载仅仅重复宋人记载。

几百年来,历代学者为寻找北宋御用汝窑地望而魂牵梦萦。后世金石学家对北宋御用汝窑的地望仅是根据文献中简略记载加以推断,各成一家之言,然而缺乏充分的科学证据,使汝窑地望问题一直无法解决。20世纪初,现代考古学科传入中国后,利用考古学的理论结合古代文献来破解这一中国陶瓷之谜成为唯一可行的科学手段与方法。

20世纪50—70年代,河南省文物工作者和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按照中国窑址一般以所在地命名的思路,重点对临汝(今河南省汝州市)境内的几处生产青瓷窑址进行多次调查,但没有找到汝窑具体窑址。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冯先铭根据这几次采集的瓷片标本提出,汝窑应该是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专门为北宋宫廷烧制的瓷器(即现在各大博物馆珍藏的传世汝窑器物),生产数量少但质量精;一部分是为民间烧制的瓷器,现在称为临汝窑,这是汝窑的主要部分,其烧造时间长,生产数量多,质量也比较好。50—70年代在临汝进行的几次调查所出的陶瓷器性质上都属于临汝窑生产的供民间使用的器物。

1977年,冯先铭、叶喆民等陶瓷专家再次对豫南几处窑址进行调查,在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窑址采集到一件天青釉汝瓷片,经过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化验,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传世汝窑盘的数据基本一致。考古工作者开始把烧制北宋宫廷用瓷的汝窑窑址的调查重点锁定在宝丰清凉寺一带。

1986年,宝丰县陶瓷工艺厂的王留献从宝丰县清凉寺村一位农民手中征集到一件完整的瓷洗。这件瓷洗为天青色釉,据那位农民讲述这件瓷器是在自家的红薯窖坍塌后刨出来的。王留献看到这件瓷洗釉色及做工非常精美,于是就赶到中国古陶瓷研究会西安年会上向国内陶瓷专家请教。经冯先铭、汪庆正等专家鉴定,它应属于汝窑中为宫廷烧制的产品。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根据这一线索上海博物馆陶瓷专家汪庆正两次派人到宝丰清凉寺附近窑址调查,认为宝丰清凉寺瓷窑址就是为北宋宫廷烧制瓷器的汝窑。

宝丰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东南连平顶山市,西北与汝州市交界。北宋初年宝丰隶属汝州。《宋史·地理志》记载,宝丰原名龙兴,宋徽宗宣和二年,因境内出产矿产丰富,宝货兴发,改名为“宝丰”。宝丰现隶属平顶山市。清凉寺瓷窑遗址现位于宝丰县西20公里大营镇清凉寺村。北宋时期这里曾建有清凉寺,村遂以寺庙得名。窑址区地势比较平坦,北东西三面环山,北部有两河流经窑址。1977年叶喆民到这里调查时提到在河沟两岸堆积有大量的窑具和瓷片有一丈高,连绵长达三五百米,场面非常壮观。

1987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在宝丰清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工作进行了两个月,试掘范围扩大到200平方米,虽然发掘出一些窑炉、窑具和瓷片,但明显是临汝窑的产品,没有找到汝官窑遗址。这时,中原地区已进入严冬,气温下降很快,不适合再进行发掘。考古领队赵青云有些担心此次发掘恐怕要无功而返了。就在考古工作接近尾声时,工作人员在一个窑址旁边挖出一个窖藏。窖藏内发现了以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为代表的10余件典型的北宋御用汝瓷器,除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外,还有天青釉盘口折肩瓶、天青釉小口细颈瓶、粉青釉莲瓣茶盏托、天青釉外裹足笔洗等。另外,该坑还出土了22件钧瓷等其他瓷器,都很完整。这一发现更坚定了考古工作者在宝丰清凉寺寻找汝官窑址的信心。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青云说:“只有传世汝瓷,没有发掘器物——为此也为其他,三代考古工作者(新中国成立前一代,成立后两代)前后寻找了将近一个世纪,终于在平顶山市宝丰县清凉寺村(古代汝州)发现了汝窑与汝官窑遗址。很幸运,我们完成了三代考古工作者的夙愿;也是我,发掘出了这件藏于河南博物院的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时隔9年后,1988年秋和1989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连续对清凉寺村南进行第二、三次发掘,发掘面积达1150平方米,发现了制瓷作坊、澄泥池、瓷器和窑具等,但出土瓷器为临汝民窑产品。

1998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在清凉寺进行第四次考古发掘。考古队开始在清凉寺村居民区内选择试掘点,并在宋代地层包含的少量瓷片中发现御用汝瓷片。199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清凉寺村居民区内选择试掘点,在宋代地层内发现的瓷片几乎全是御用汝瓷片,并出土了不同以往的匣钵、火照等窑具,从而进一步确定了北宋汝官窑烧造区的具体位置和范围。

2000年6月至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当地政府配合下由清凉寺村内搬迁出居民,开始了第六次发掘,在500平方米范围内,清理出烧制官用汝瓷的窑炉15座,以及作坊、澄泥池、釉料坑等多处重要遗迹,出土了一批形制比较完整且品种丰富的天青釉汝瓷标本和匣钵、垫饼、垫圈等窑具。2001年和2002年又进行两次发掘。

北宋汝窑窑址历经10余年8次考古发掘,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完完整整展现在世人面前。考古工作者在探寻汝窑窑址中出土的一批御用汝瓷标本,为研究汝窑产品种类和烧造工艺提供了实物例证。2001年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汝窑工艺千年谜

汝窑作为贡窑,大约共烧造了20年,但是传世品极少。随着北宋末期汝官窑的神秘消失,它的烧制工艺也弥散在了历史的云烟之中。南宋时汝窑瓷器已视为珍稀之物。元、明、清以来汝窑瓷器多为宫廷所藏,视若珍宝,民间很难寻觅。被后世称为瓷中极品的汝官瓷,究竟是如何烧制出来的,成了千年难解之谜。

汝官瓷在烧造工艺上没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语,但是,价值连城的身价,使历朝历代的工匠们争相仿烧汝瓷,但都因找不到其要诀而未能成功。从明代宣德到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都仿烧过宋瓷,其中官、哥、定和钧窑都有精品,唯独汝瓷没有真正成功。酷爱宋瓷的乾隆帝亲自下旨景德镇御窑厂,要求按宫中送来的汝窑瓷器进行仿烧,但经过反复试烧还是与真正的汝窑瓷器相差甚远,无奈乾隆皇帝只好牢骚出一句“仿汝不似汝”的感慨。中国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总结历代仿瓷为:“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耀窑难度大得多,不易仿制,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因而,世人有“造天青釉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这更给汝官瓷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汝州市为落实周恩来总理恢复汝瓷生产的指示,开始仿制各个时期的汝瓷精品。第一家仿制汝瓷的工厂,建于1957年。1958年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仿汝窑瓷器,被送到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珍藏。1983年汝瓷厂生产的汝窑天蓝釉瓷器经过专家鉴定,均达到宋代汝窑水平,1988年汝窑天青釉的仿烧成功,使得消失近千年的汝官瓷工艺终于重放光彩。

青瓷烧造在我国有悠久历史,是我国最早使用的颜色釉。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商周时期出现有原始青瓷,釉呈青黄色,为青釉的创始阶段。东汉时期烧制出真正的青釉瓷器。隋唐时期青釉技术成熟,以南方越窑瓷器为代表,产品不仅上贡朝廷,下供庶民,还远销海外。到了宋代,青瓷的制作发展到了顶峰,宋代五大名窑瓷器除了定瓷外,都属青瓷,反映了宋代对青色色釉的偏爱。整体上青瓷釉色清丽淡雅,平淡含蓄,追求如玉如冰般的青玉感,符合宋代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也开创了瓷器釉色美学的新境界。但由于地域、材料、工艺等不同,各大名窑的青釉成色却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从考古发掘出土的标本来看,宝丰清凉寺窑址从北宋早期到金元时期都一直生产瓷器,瓷器产量很大。但北宋中期以前宝丰清凉寺窑一直以生产白瓷为主,直到北宋晚期,青瓷生产才成为主体。从汝窑瓷器制造区的发掘资料来看宋哲宗和宋徽宗时期,清凉寺窑开始以天青釉器烧造为主,传世的汝窑器型在这一阶段都能见到,并伴随有许多新的器类。目前传世汝窑瓷器多为器物造型规整,器壁厚薄均匀,不少器型采用模制,烧制工艺成熟,支烧垫饼上的支钉小而细尖,并出现了支烧垫圈。这应是作为专门烧制贡官御用瓷的阶段。

在宝丰清凉寺发掘出土的御用汝窑瓷器,胎体薄,胎质细腻坚致,胎土以浅灰、灰白和深灰3种较为常见,因其色调与香灰比较接近,俗称香灰胎。

汝窑器施釉情况有两种:一种为薄釉,常见的釉色有粉青、月白、卵青,釉色莹润,多呈半透明状,乳浊感较强;一种是厚釉或二次施釉,常见的釉色主要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等。御用汝瓷装饰多以光素无纹的釉色、和谐优雅的色调取胜,并传有宋徽宗御批汝窑釉色应达到“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颜色和审美意境。

南宋文人记载汝窑“内有玛瑙末为釉”,即汝瓷在釉料调配中刻意掺入玛瑙末,釉中含有玛瑙末而使得釉面光亮而莹润多变。事实上,宋代汝州地区产有丰富的玛瑙石,多出于沙土或水中。特别是清凉寺窑址附近的宝丰县大营镇就盛产玛瑙。考古工作队发现了蕴藏丰富的玛瑙矿,那里至今遗留有古代人工开矿的巷道,随处可见地面上散乱的红、黄、蓝、白、绿五色玛瑙石碎片。而在发掘汝窑的过程中也出土了不少石英与玛瑙原材料,证实了文献记载的正确性。玛瑙成分主要为二氧化硅,作为配釉原料与石英性质相似。而且玛瑙还含有铁元素,汝瓷工匠利用便利可得的玛瑙石碾磨为末,掺入釉料中使用。釉中因含有少量铁,在窑炉还原气氛中烧制成纯正的天青色。御用汝瓷釉质纯净,釉层润厚,釉色润泽,如脂如玉。釉面沙眼呈现出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等,工匠们对开片这个釉面

缺陷加以利用,使釉面开片深浅交织,透明如冰面裂纹。一些釉中含有少量的气泡,古人称之为“寥若晨星”,伴有状如冰裂、蟹爪纹的细小开片,为汝窑增加了不少生动气息。

汝窑窑炉结构在早期为马蹄形,在烧制宫廷用器阶段则为椭圆形。当时烧制汝窑瓷器的燃料是柴。椭圆形窑炉与马蹄形窑炉相比,面积相对较小,便于控制窑内温度。在椭圆形窑炉旁还出土有大量用于测试窑炉温度的火照,表明烧制宫廷用器阶段十分重视窑炉火候和温度的控制。但即便有现代科技的帮助,烧制时仍然很难对窑内温度进行严格控制。人们在感叹汝瓷烧造工艺难度之大的同时,更为古代工匠们的智慧所折服。

从科学测试的结果看,汝窑烧制的宫廷用器的烧成温度不高,在1180℃~1220℃,胎中尚有19.3%的气孔率,未完全烧结。汝窑器含氧化钙和氧化镁量高,熔点较低,在1200℃时可以形成含钙长石晶体比较多的釉,以增加其乳浊效果和玉质感。

汝窑瓷器多是以支钉支烧而成,采用裹足满釉支烧工艺是汝窑器物的特征之一。与其他瓷窑不同的是,汝窑器物中,除少量器物采用垫饼垫烧外,多采用3、5、6个支钉支烧。汝窑支钉支具采用耐高温瓷土制作,支钉小而尖,因此留在器物上的支痕极为细小,俗称“芝麻针钉”。用这种支钉支烧法烧成的器物看起来更加美观而实用,为世人留下了精美无比的艺术品。

藏珍: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入藏地:河南博物院

制造年代: 北宋(960-1127)

外形参数: 高19.6厘米,口径5.8厘米,足径8.4厘米

出土时间:1987年河南省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

(来源:镇馆之宝;图片来源于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