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说药】一箭双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利那洛肽属于哪一类泻药 【药师说药】一箭双雕

【药师说药】一箭双雕

2023-12-16 18: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位老病号跟我念叨:“有近一年的时间了,一直肚子疼、肚子胀、便秘,腹部不舒服,每次持续十几分钟,在排气排便后缓解。自述像刺激性调味品(辣椒、胡椒)、烈酒、冷饮及部分食品等都不敢吃了,吃了就肚子痛。有时便秘,用了开塞露、便通片等药效果也不好。去三甲医院作了各种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后来专家给确诊叫什么IBS-C的英文名,还开了一种叫“利那洛肽”的药,您给说说这病严重不?那药管不管事、有啥副作用?平时应该注意什么?”一连串的问题抛出来,现在笔者就这些问题给大家说一说。

一、什么是IBS-C呢?

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症状多改善,常伴有排便习惯、频率或性状的改变,缺乏临床常规检查可发现的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

IBS临床上分为三种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IBS-M)。如果你长期腹部症状+便秘反复不断,需要警惕是IBS-C。IBS各种亚型也可相互重叠,而且IBS患者在不同亚型间可相互转换,所以治疗主要依据腹泻、便秘以及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对症治疗。

二、IBS-C都有哪些症状呢?

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伴有排便次数减少、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或硬/块状/颗粒状粪便。排气排便后有所缓解。

三、IBS-C这个病很严重吗?

各位莫紧张,老百姓一听是“洋名”晦涩难懂的病症,仿佛听到了绝症的感觉。据流行病学统计,中国约有1 400万IBS-C患者,截至2021年12月,IBS全球患病率为11.2%,欧洲的患病率较高,为4.7%~25%,亚洲略低,中国约为6.5%。患者以中青年居多,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研究发现血清睾酮水平与IBS症状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性激素水平的差异可导致女性内脏痛觉更敏感。IBS-C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肠道动力学异常、内脏感觉异常、遗传及环境因素、食物不耐受、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因素、肠道菌群失调、感染、脑-肠轴调节紊乱、肠黏膜渗透性改变等诸多因素有关。

利那洛肽的一箭双雕(一药双效)在于:

1 增加肠液分泌/运输:增加氯离子和碳酸氢盐离子分泌到肠腔,促使水分子渗透性被动转运至细胞外,增加肠腔内液体分泌,软化粪便,加速胃肠移动;

2 降低疼痛神经敏感性:抑制肠道初级感觉神经兴奋性,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抑制痛觉冲动的传递和痛觉敏化,提高痛阈,缓解腹痛。简单地说就是通便+止痛。

四、利那洛肽的出现

因IBS患病率高,缺乏有效的针对性高的药物,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巨额的医疗费用。科学家们总是在面临疑难杂症时寻求更有效、更经济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上面患者提到的“利那洛肽”是一种新型、口服肠上皮细胞鸟苷酸环化酶C(GC-C)激动剂。用于治疗成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成人推荐每日1粒(含 290 μg 利那洛肽),至少首餐前30分钟服用。医师也会定期评估患者是否需要继续治疗。治疗4周后如果症状未改善,应重新检查患者,并重新评估继续治疗的风险。

五、服用利那洛肽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使用利那洛肽前应排除器质性疾病。慢性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不建议使用利那洛肽。

※治疗期间可能出现腹泻,在服药期间若发生持续、重度腹泻,则及时就医。如果发生持续超过 1 周或重度腹泻,应暂停服用利那洛肽直至腹泻缓解并立即就医。有水或电解质紊乱倾向的患者,如老年人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慎用。检查电解质、酸碱平衡。

※如果合并服用其他的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泻药、质子泵抑制剂等,腹泻的不良反应可能加重。

※不建议6~18岁以下儿科患者使用,尤其是六岁以下重度脱水风险更高。

六、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调整

当今社会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让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长期焦虑、疲劳、熬夜、精神紧张,从而导致机体的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加之敏感性、家族性腹泻史和胃肠道感染史多种因素,平时饮食习惯更是偏好辛辣、生冷、油炸食物,还有酒精的麻醉,以上种种均增加了患病的风险。

通过以上介绍,大家对IBS这个疾病也有了一定认识,对治疗该病的新药——利那洛肽也有了了解。让我们一起学习更多疾病、药物的新知识,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有不适时应及时就医。虽然不断有新药、特效药的出现,我们医者还是希望大家拥有一副好肠胃,努力工作、享受生活,但愿世间人俱健,不惜架上药生尘!

作者简介

关震平 女,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执业药师、中心药库主任,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研究方向:医院药学、药事管理、临床药学。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