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湿【中医百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利壅是什么意思 水湿【中医百科】

水湿【中医百科】

2024-07-13 08: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基本概念

水湿主要是指机体水液代谢障碍,包括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转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是继发性病因之一。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水湿虽然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产物,但四者同源异流,在性状、致病特点、临床表现等方面又有所区别。

“水”质清稀为液态,流动性大,以水肿、少尿为主症。水为有形之邪,水液输布失常而常泛溢肌肤,可表现为水肿;水液停聚腹腔,而成腹水,可见腹部膨隆、叩之音浊。

“湿”无明显形质可见而呈“汽态”,弥漫性大,以肢体闷重酸困,头重如裹等为主要表现。如脾虚湿盛,可表现腹胀、大便溏泄、身重等。湿久易郁而化热,可致湿热蕴脾证、肠道湿热证、膀胱湿热证、肝胆湿热证等。

就其停留的部位而言,水多溢于肌表,以头面、四肢或全身水肿为特点;湿多呈弥散状态布散全身,易困阻脾土,一般无明显的异形异物。

水湿痰饮皆为阴邪,异名而同类,既有区别又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间或同时并存,或相互转化。因此许多情况下难以截然分开,故在临床上“水湿”、“水饮”、“痰湿”、“痰饮”等常相提并论。

水湿痰饮的形成

凡对津液代谢有影响的致病因素及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的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水湿的形成。外感六淫、疫疠之气,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瘀血、结石等致病因素是形成水湿的初始病因。例如外感六淫,或火热煎熬,或寒邪凝滞,如《症因脉治》所说:“坐卧卑湿,或冲风冒雨,则湿气袭人,内与身中之水液,交凝积聚。”或燥伤津液,如《症因脉治》说:“燥热之气干于肺家,为喘为咳,伤于肠胃,为痰为嗽,此外感燥邪作矣。”

肺、脾、肾、三焦等脏腑的功能失常是水湿形成的中心环节。肺为水之上源,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若外邪犯肺,气失宣降,津液不布,凝聚而生外感之痰饮;肺气不足,治节无权,水湿津液失于宣化,则痰饮恋肺;或肺阴不足,虚火煎熬津液,可发为内伤燥痰,故中医有“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脾为水之中州,主运化水湿。

水湿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碍气血运行; 2.影响脏腑气机; 3.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4.兼挟他邪为患; 5.蒙蔽清窍,扰乱神明; 6.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水湿 痰饮症状 1 # 编治总思路

1.湿病辨表里虚实,治以因势利导:

湿邪在表:以发热恶寒,身重,骨节剧烈疼痛为特征。 湿停于里: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特征,还可见黄恒、痹痛、带下等; 在表在上者,宜用汗法;在里在下者,当力其小便;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2.饮病辨饮停部位,治以标本兼顾:

饮停于胃者,主症以反复呕吐清稀痰涎、口渴不欲饮水、口渴饮水与呕吐交替出现;背部寒冷,胸胁部位支撑胀满不适,或者眩晕,如同坐船,不能视物等等。 饮停于肠者,主症可有腹鼓胀大,二便不通,腹中肠鸣,沥沥作声;或脐下动悸,状若奔豚。体型丰盛转为消受,口舌干燥,心中悸动等等。 悬饮指肝肺气机不舒,饮停胸胁,症状表现以胁下咳唾引痛为特征。 溢饮指肺卫失宣,饮溢肌肤,表现为不出汗,身体疼痛。 支饮指的是肺失宣降,症状表现为咳嗽,吐清稀泡沫痰,黄稠痰,气喘,胸闷不能平卧,喉中啸鸣声如同水鸡叫声等。

3.肺中停饮辨脏腑寒热虚实缓急,治以开宣肺气:

肺胀:以咳而上气,烦躁而喘,目如脱状,脉浮大为特征。 支饮:寒饮郁肺,用小青龙汤(麻黄三两,石膏三两,并配伍细辛,干姜)。浊痰壅肺,肺气闭郁,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或厚朴大黄汤;隔间支饮,化热证虚者,以木防已汤。若水湿较盛,则加茯苓,配芒硝前后分消,逐水下行。

治疗:急则治标,缓则标本兼顾。 根据痰饮之寒热,可用:

清宣肺气:麻黄配石膏; 温化痰饮:麻黄配细辛,干姜; 荡涤肠胃以开宣肺气; 停饮扩散到其他脏腑时候,也可结合通阳利尿或通导肠腑的方法。

4.水气病辨所主脏翻译,以先治其标为则

(1)分类:风水、皮水、正水、石水。 (2)辩证:

风水是以面部肿为主,继而泛及全身,并有肺卫不宣的脉浮、骨节疼痛、恶风恶寒、发热等症状。 皮水包括脾失健运,脾气虚、脾阳虚等多个阶段,周身浮肿,按之没指,或者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小便短少,并有脾病,身体困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神倦肢冷等表现。 正水以下肢浮肿为主,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短少,伴有肾阳不足,腰部酸痛,四肢厥冷,面色苍白或者灰滞,胃寒神疲,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石水其症是脉自沉,外症腹满不喘。   

治法: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其汗;水湿壅盛,时攻逐水湿。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