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创新创业交流会观后感 善识

善识

2024-07-13 07: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前言

致力于推动高校教师开展公益慈善通识教育的“敦和·善识计划”自实施以来已在十七所高校开展了课程教学,近六百多位大学生参与了公益慈善通识课程的学习。为了进一步了解公益慈善通识课程的学习效果,我们征集了多篇学生心得,从学生视角再次感受公益慈善通识教育的价值和魅力。

本期为您呈现的是深圳大学公共管理系赖伟军老师开设的《中国公益慈善》课程的学生上课心得,作者是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宋嘉仪。

我们学校近些年来一直在提倡通识教育,推出了很多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的通识课程,基于对各个学科的好奇,我一直有选修本专业之外的通识课。而在这个学期选课的时候,我一眼就被“中国公益慈善-创新与前沿”这门课吸引了,并最终选择了这门课。

选择这门课的初心

对我个人来说,我一直愿意加入到公益活动中。在去年,我参与学校义工联的雏鹏助学活动,有了一段为城中村孩子助学的经历,这段经历让我感触颇深,正是这段经历,让我开始关注起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在繁华的一线城市,到处是高楼大厦,频频传出技术创新、企业崛起的喜讯。但与此同时,在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这座城市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城市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是其中一例。深圳教育资源不足,精英阶层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上各种培训班补习班,但是对于那些居住在城中村或者远离市中心的孩子来说,考上深圳的名校中学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在小学教育已经落后于其他孩子的情况下。而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说,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指导孩子的学习。当时作为志愿者的我作为旁观者,面对这样的现实也是有心无力,只能尽职尽责地完成助学活动。

而除了教育,养老、贫困、环保等社会问题目前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我选择了这门课,期待了解更多的、公益慈善方面的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探讨公益慈善组织是如何作为政府的补充,关注社会问题、并解决社会问题,不断创新提供社会服务的方案。

这门课是否满足了我的期待

作为一个通识课程,这门课不仅有广泛的知识面,而且不乏趣味性,课程设计上,老师讲述了中国公益慈善的文化和历史、法律和政策还有公益慈善中环保、教育、养老等方面议题,探讨了环保、教育、养老等方面出现过的各种公益活动以及创新活动。无疑,这门课超出了我的期待。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虽然中国公益慈善起步较晚,但是一直有很多有影响力的人士加入到公益慈善事业中,许多基金会和慈善组织的发起人都是媒体人,他们深入基层接触到许多社会负面问题,利用自己的资金、人脉优势着手解决这些问题。慈善家们关注到各种不一样的领域,不断拓宽每个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就以环保为例,就有关注荒漠化治理问题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关注黑嘴鸥的”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还有保护萤火虫的”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萤火虫保护行动“等等。

各种公益慈善组织关注到社会现象的方方面面,从中我感受到了公益慈善事业深深的人文关怀,公益慈善或许有不同的机构组织、关注不同的社会议题、开展不同的活动,但归根到底还是以人为本,他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正在发展的社会中,与他们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极具人文意义。比如在课程中我了解到关注麻风病康复村的“家工作营志愿者协会”、关注尘肺病的“大爱清尘”活动,以及关注兔唇和关注残障儿童的公益慈善组织等等。

与此同时我也知道了公益慈善机构的不易,一个公益慈善机构的成立和发展都需要强大的资金、人才支柱,除了创立时的启动资金,一个组织的运行还需要有公益活动的人才,有优秀的策划和运营能力,提升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热情度。

公益慈善之路

虽然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近些年来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慈善法》出台之后,公益慈善事业有了更多的法律上的保障,但是公益慈善之路仍任重道远,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参与志愿服务的群体以大学生为主,其他年龄的人群的公益慈善事业参与度不足,广大群众的社会服务意识有待提升。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公益慈善又在科技的加持下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出路,更多的公益慈善行动将会以线上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之中,推动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写在最后

这门课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了解到多种多样的公益慈善活动,可能这些知识目前还无法被我灵活运用,但是可能会在某一天忽然被激发出来对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希望未来我也能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最后,感谢老师对这门课程的付出,让我收获颇丰。

编辑 | 于雪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