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独家】凯诺微电子:挠性印制电路结构设计对其抗弯折性能的影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刚性挠性柔性电路板图片 【本刊独家】凯诺微电子:挠性印制电路结构设计对其抗弯折性能的影响

【本刊独家】凯诺微电子:挠性印制电路结构设计对其抗弯折性能的影响

2024-07-16 03: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不同结构设计方案通过抗弯折实验的数据对比和分析

弯折实验分为两大组,每大组分为四个小组,每小组三个结构设计方案,两大组的结构设计方案相同,所用覆盖膜相同,弯折实验系数相同,只是两大组用不同的基材。对各小组里面的不同结构设计方案进行弯折实验数据对比,再对两大组进行实验数据对比。

第一大组,用A公司12/12.5/12双面有胶ED(电解铜箔)基材,覆盖膜用B公司0515黄色覆盖膜。第二大组,用A公司12/12.5/12双面无胶ED(电解铜箔)基材,覆盖膜用B公司0515黄色覆盖膜。

试验板件制作流程:下料→钻孔→黑孔→VCP→线路→贴覆盖膜→成型→弯折测试。

试验所用设备:FPC弯折测试仪,型号:HKE3332-01A (图1)。

设备参数如下:

摆动速度:50-180次/分钟

驱动方式:电动驱动

摆动角度:±60-135°

夹具距离:50 mm~75 mm

检测端电源:24 VDC

拉力调整:0–15N

控制功能:

(1)数字设定摆动速度;

(2)数字设定摆动角度;

(3)8位计数显示,计数值1-9999任意设定;

(4)计数到或回路断路报警及停机;

(5)自动原点回位。

摆动半径:0.38/1.0/1.5/2.0/3.175可选或可依客户要求定做

外形尺寸:356×310×680

工作电压:220VAC 50Hz

本次弯折试验参数:摆动90。,弯折直径1 mm,拉力:4.9 N ,弯折频率:90次/min。

实验中,统计在弯折过程中,外形、线路任何一项发生断裂时板件所弯折的次数,次数越低,其抗弯折性能越差,次数越高,其抗弯折性能越好。此次试验主要验证结构设计对其弯折性能的影响,忽略材料因数,所以所有数据只能进行对比判断,而不能作为行业标准。

结构设计方案如图2~图5。

图2中:①表示柔性电路板基材(第一组为无胶基材,第二组为有胶基材);②表示覆盖膜胶层;③表示覆盖膜PI层;④表示挠性电路板手指。

图3中:⑤表示正面覆盖膜层;⑥表示正面线路层;⑦表示反面线路层; ⑧表示反面覆盖膜层。

图4中;⑨表示挠性电路板单PCS成型线。

图9中:⑩表示线路;11表示焊盘。

弯折实验弯折次数统计如图6和图7。

弯折实验弯折次数数据统计对比分析:此次弯折实验,每种结构取六件样品进行弯折实验,将这六件样品所测得的弯折次数进行平均计算,所得结果作为各结构间的对比数据。从图6、图7可见,用相同的材料、同种工艺流程、同样的弯折实验参数,结构设计对柔性电路板的抗弯折性能起着关键性影响。第一大组中,第一小组结构二、第二小组结构四、第三小组结构八、第四小组结构十二的弯折次数最高,这表示抗弯折性能最好;第二大组与第一大组一样,也是结构二、结构四、结构八、结构十二抗弯折性能最好。整体来讲,第一大组的抗弯折性能比第二大组的抗弯折性能要弱,可见,有胶ED基材的抗弯折性能比无胶ED基材的抗弯折性能要弱;结构七、结构八、结构九的弯折次数差距不是很大,证明在不改变板件宽度的情况下,只将弯折区稍加圆顺处理,也是有一定效果的,板件整体宽度的改变对抗弯折性能的影响会大一点。

3

结论

从本次弯折实验结果来看,在挠性电路板所用材料、生产工艺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结构设计其弯折性能有明显差异,所以结构设计对挠性电路板的抗弯折性能起着关键性影响。从实验数据结果结合结构特性分析,在挠性电路板结构设计阶段,我们需要考虑挠性电路板的应用环境,弯折区的受力分析,尽量将弯折区域减薄设计、正反面绝缘层开窗位置错开设计、手指连接导通线位置错开设计、弯折区域的外形、线路尽量设计成圆弧形状,避免有直角锐角现象、焊盘连接线路的节点位置需要加宽圆顺处理。

随着挠性电路板的技术日益成熟,市场竞争力也在加大。一个挠性电路板制造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茁壮成长,需要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需要最大限度的节约原材料成本,节约有限资源。不同的结构设计直接影响挠性电路板的抗弯折性能,影响着挠性电路板的品质。本着节约成本、技术创新的原则,尽量通过对结构设计的调整来提高挠性电路板的抗弯折性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作者简介

吴爱国, 2006年毕业于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现任珠海市太阳神集团凯诺微电子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工程师。

来源:《印制电路信息》6月刊

【转载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