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记独家丨刘明学:一名新闻战士的冲锋姿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刘长峰邵阳公示 青记独家丨刘明学:一名新闻战士的冲锋姿态

青记独家丨刘明学:一名新闻战士的冲锋姿态

2023-08-05 20: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突然,采访本上落下几滴殷红的鲜血,洇染了黑色的墨迹。一旁的战友惊呼提醒,刘明学伸手一摸,发现自己的鼻孔在淌血。很快,他就站不住了,从胸闷恶心、全身发抖发展到心绞痛,脸色苍白。等到大家找来速效救心丸时,他已经不省人事,喂的药丸沾在嘴唇上不能吞咽。经随行军医急救,三分钟后,刘明学才渐渐苏醒,满头冷汗,衣服被汗水浸透。

在西藏海拔5100米的达坂突发高原缺氧一过性心肌缺血休克

“快往狮泉河赶,多待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军医急切地催促。

隆恩拉达坂距离狮泉河镇还有近400公里,全是搓板路,途中须翻越十几个冰达坂,蹚四五条冰河。司机凭经验爬雪山、过悬崖、穿戈壁,稍有不慎,就可能车毁人亡。半昏迷状态中,刘明学感觉自己像是汪洋大海中的一片树叶,被抛起来、又落下去,毫无招架之力。

次日凌晨2点,终于到达海拔4300米的狮泉河镇。刘明学被扶进房间,一头栽倒在床上。凌晨4点,心绞痛等危险症状再度发作……半小时后,缓过来的刘明学心头涌起一种不祥的感觉:如果身体状况继续恶化,自己有可能走不出这莽莽雪山了。无数念头在脑海中一闪而过,此时最放不下的,只有未完成的工作、翘首盼他回家的妻儿和年迈的父母。他打开采访本,在空白的扉页上,用颤颤巍巍的手郑重写下遗嘱,交代后事……

万幸,遗书中的“如果”没有成真。经过彻夜急救和沿途医疗站、医院的接力救治,刘明学挺了过来。

刘明学为采访因高原心脏病牺牲的边防军人而去,没想到自己差一点也因高原缺氧一过性心肌缺血而倒在采访路上。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刘明学对刘长峰的担当付出感同身受,对刘长峰的牺牲奉献体悟更深。后来,他组织策划的刘长峰人物通讯《雪域高原铸丰碑》《什布奇,留下一个绿色背影》在解放军报刊发,万里边关的座座军营反响强烈,南疆军区为刘长峰追记一等功。

报社一位老领导说,作为编辑,刘明学是走险路最多、走边关路最远的人。“苦地方、险地方,才是出作品的好地方。”这是刘明学的职业信条。

在海军某施工现场采访

当编辑组长10年间,他负责全军边海防新闻报道,登南沙礁盘、穿北疆大漠、攀西陲冰山、犁东海浪涛。九八抗洪、汶川抗震、抗击“非典”……许多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现场,都留下了他的脚印。同事评价刘明学:“一半是编辑,一半是记者。”

2011年3月,刘明学随补给船赴南沙采访。在当时的条件下,一些礁盘的补给物资还需要通过小艇转运。在向华阳礁运送物资途中,小艇意外搁浅。刘明学和战士们一起跳进海里推小艇。因严重晕船腿脚发软,这一跳他的右膝磕在钢铁船体上,顿时一阵钻心剧痛。他咬着牙坚持和战士们一起把小艇推到岸边。上岸时,他的右腿膝盖已经肿了起来。礁盘上医疗条件有限,简单处理后,他一瘸一拐继续采访。一周后返回陆地,医院拍片发现,他的右膝关节半月板出现裂纹。直至今日,每逢雨雪天,他的右膝就隐隐作痛。

刘明学参与过20多位全国全军重大典型宣传报道,全军十位挂像英模之一的“导弹司令”杨业功、“人民的好军医”华益慰、“模范边防骡马运输队长”尹祥美、荣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的高原医疗站护士长姜云燕,等等。采访重大典型,他就像抵达边关那样,践行着“抵达第一现场”的理念,触碰每一个事实和细节。

躬行“四力”采写,春风化雨引导

刘明学对新闻事业的激情之火,最初是从一个小火苗开始点燃的。

1986年,刘明学还是基层连队的一名战士报道员,参加了所在部队组织的报道骨干培训班。回来后,他尝试着写稿子,但一时摸不着门径,稿件始终没有被采用。

年轻的刘明学拿出战士冲锋的劲头,不认输、不放弃,写了一篇又一篇。星光不负赶路人,经历134次失败后,他撰写的第135篇稿件终于在原济南军区《前卫报》“成才语丝”栏目发表。刘明学清楚地记得,这篇稿件一共38个字。来之不易的小“豆腐块”,给了刘明学极大鼓舞,也让他渐渐找到了写新闻的“感觉”。从此,他一头钻进连队、扎进兵堆,寻找一条又一条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新闻。

在“记者下连当兵”活动中,刘明学在进行匍匐前进训练

刘明学来自兵、熟悉兵、热爱兵,他自己是个兵,也最擅长写兵。他的新闻作品,常常反映出军队建设的新趋势新气象,落笔处却多是普通战士,充满着浓浓的“兵味”。

30多年前的一天,还是基层部队报道员的刘明学采写的新闻稿《某部13名战士当了股东》在解放军报一版刊发,消息很快传遍团机关。这篇稿件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军营出现的新现象:一些战士将优待金投入家乡的工厂、公司,成为这些单位的股东。稿件客观呈现了部队对这种做法的不同认识,并理性分析其利弊,刊发后在军营引发热烈讨论辨析。

刘明学说,要写出视通万里的新闻作品,必须扎根芳香的泥土。通过在基层不间断的蹲点调研,刘明学采写出一批带着浓重连队气息的新闻作品,《农民退伍兵进城当工人》《富裕户子女好兵多》《有“私房钱”的战士增多》《战士樊玉友获专项科研经费》成为改革大潮中军营基层新图景的生动写照。

从年轻记者到老编辑,刘明学始终感到,自己的根在连队,如果一段时间不端一端战士的饭碗、睡一睡战士的床铺、闻一闻战士的汗味、听一听战士的牢骚,写稿编稿就会感到“缺了养分”“少了底气”。

1995年,解放军报社开展“记者下连当兵”活动。已是上尉军官的刘明学穿着士兵军服、戴着列兵军衔,来到原济南军区部队条件最艰苦的“四无岛”(无居民、无淡水、无耕地、无轮渡)——内长山要塞区竹山岛,又当回普通一兵。当兵结束后,他把所见所闻写成一组4篇“记者下连当兵札记”,聚焦军队育人功能,探讨艰苦地区基层连队如何办好“大学校”、助战士成长成才。稿件引起许多驻艰苦地区部队官兵的共鸣。

刘明学的“兵新闻”,不只是写兵这么简单。他总是提醒自己,“兵新闻”要体现时代气息,抓住那些“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代趋势,做到春风化雨引领导向。无论是下连当兵、蹲点还是采访,他都以察大势、谋大事的思维,科学判断新闻线索,努力触及事物的本质、问题的要害,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1988年的一天,刘明学到连队和战士聊天,听说有的战士通过为商品买卖双方牵线搭桥赚取一定劳务费。刘明学敏锐地感到,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经商活动,和军人备战打仗的要求格格不入。他当即进行调研,报道《注意:战士“经纪人”在军营悄悄活动》很快刊发,起到了警醒引导作用。

刘明学认为,善于发现是新闻人的基本素质。一个周末,刘明学到连队和战士一起开展文体活动时,察觉到个别战士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把说“恭维话”作为自己的交际信条。他接连调查了几个连队,发现此现象并非个别。这部分战士入伍前大都当过“小老板”或推销员,善交际会处事是他们的鲜明特点。就此,刘明学采写通讯《军营戒说恭维话》,详细列举说恭维话的危害,大力倡导“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说老实话”的风气。

扎进兵堆,笔头流金。刘明学下部队采访,战士都不把他当“宾”,而是认他这个战友,愿意向他掏心窝子。这些兵朋友都是刘明学的“新闻眼”。他采写的《战士为啥“热恋”名贵药品?》《“公开热线”为何受冷落》《虚假“头衔”的背后》等稿件,都直指部队建设管理中的痛点,充分发挥了新闻的舆论监督和正向引导功能。

刘明学(右)在白哈巴边防连图门巴前哨班采访

用兵言兵语阐释宏大主题,形成朴实、鲜活的文风。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江永红曾评价:“刘明学的作品土里土气,但这种土是带着土地芳香的土。”

甘为新人之梯,勇担“守门”之责

作为新闻编辑,既要走得出去,更要坐得下来。刘明学就有一种“把冷板凳坐热”的静气。

在2003年的抗击“非典”报道中,刘明学负责小汤山医院报道组的编辑工作。出于安全考虑,刘明学进行隔离式办公,整整两个月没有跨出办公室。两个月下来,他编辑了180多篇稿件,其中1件获中国新闻奖、5件获抗击“非典”优秀新闻作品奖,他本人荣获“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新闻宣传优秀记者”荣誉称号。

在靠邮寄、传真投递稿件的年代,解放军报社每天的来稿常常要装满几个麻袋。刘明学当时负责的战备后勤编辑组是覆盖面广、编稿量多的大组,将每天的“袋装”来稿翻一遍都非易事。刘明学给自己立了个规矩——当天来稿当天看完。为确保不错过每一篇有价值的来稿,他要求自己不但读标题、读导语,还尽可能通读全文。这样做费时费力,但唯其如此才能沙里淘金。

一天下午,刘明学收到一篇8000多字的稿件。乍一看有点啰嗦,耐心读完全文,却发现冗长的文字中埋藏着感人的故事:驻守在海拔4000多米喀喇昆仑山上的列兵雒东平,突然接到“母患癌症”的电报。山高路远,执勤任务重,情急之下,雒东平给素昧平生的原兰州军区总医院领导发去一封求助信。接到信后,医院历经周折找到雒东平家,为他的母亲成功开展爱心救治。

刘明学被故事深深打动,拿起稿件重读,一边读一边用红笔在稿件上勾勾画画,读完划去约4000字。读第三遍,又划去约2000字,层层剥笋般剥出了主干新闻故事的轮廓。接着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精编。次日一早,在向作者、报道对象及有关单位核准相关事实后,一篇千字特写《收到边防战士救助信后》很快在一版头条刊出。

一名成功的编辑,不仅在于策划了多少有影响力的报道,也在于培养扶持了多少新人。刘明学甘当绿叶衬红花,甘为人梯扶新秀。20多年来,他帮带培养记者、通讯员上百名,有的成名成家,有的走上领导岗位。

如今已任伊犁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的许必成,还清晰记得自己初任部队新闻干事时到解放军报社学习,刘明学手把手教他抓线索、搞调研、写新闻。一次,部队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许必成调查发现,造成后果的重要原因是乘车人未系安全带。刘明学结合当时全社会对安全带作用认识普遍不足的实际判断:“这个问题有针对性、指导性。”刘明学指导许必成结合部队安全教育采写特写《“请您系好安全带”》,并以《让系安全带成为一种文明素质》为题配上编后,刊发在解放军报要闻版。这篇报道有效引导官兵形成对安全乘车、文明乘车的共识。在刘明学的帮助指导下,许必成的新闻业务能力提高很快,采写的新闻作品先后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

夜班,是报纸编辑出版的最后一道关口,是要闻版的“总装车间”,相当于报社的“总指挥部”。解放军报作为中央军委机关报,要闻版承载的权威发布和政治宣示功能尤其突出,夜班编辑的“守门”责任重大。夜班工作近10年,刘明学以极强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把握“时度效”,把军事新闻人的政治意识转化为新闻语言和版面语言,准确传递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声音。

刘明学(右)采访飞行员

2013年11月23日,我国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当天恰是刘明学值夜班,他从下午就开始琢磨版面如何呈现这条新闻。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重大声明,军队作为管控防空识别区的支撑力量,理应发出强音。刘明学立即协调相关编辑部门撰写评论,准备配稿。

当晚,刘明学提出在一版头条超规格刊发消息的方案,得到报社领导的支持。由于准备充分, 一版头条将相关声明、公告、空军在东海防空识别区首次空中巡逻的消息,配上示意图和本报评论员文章作了“集装箱”式处理。报眼等其他位置,安排的是备战打仗题材的“硬新闻”,整个版面展示出坚决捍卫国家领土领空主权安全的强大力量和坚定决心。次日军报出版后,收到了很好的国际传播效果和社会反响,有力配合了国家重大举措。

如今,这位57岁的新闻老兵,仍在以满腔激情,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向新的高度发起冲锋!

(作者为解放军报社编辑)

刘明学:现任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历任解放军报社记者、编辑、总编室副主任、通讯联络部主任。采写的新闻作品《红山嘴,大雪即将封山》《闪耀在手术刀上的道德光芒》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新闻宣传优秀记者”荣誉称号,第17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得者。

【文章摘自《青年记者》2022年第23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熊永新.刘明学:一名新闻战士的冲锋姿态[J].青年记者,2022(23).

编辑:小青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刻订阅《青年记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