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94个皇帝,只有6个能上泰山封禅,最后1个拉低了档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刘彻的最后一个皇后是谁啊 中国494个皇帝,只有6个能上泰山封禅,最后1个拉低了档次

中国494个皇帝,只有6个能上泰山封禅,最后1个拉低了档次

2023-06-02 23: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文字:南木

排版:洛川

泰山,中华民族的灵魂之山,自古以来就是天子祭祀的圣地。

泰山封禅,是帝王向天地报告功绩,向百姓立威信的手段。

不过,泰山封禅不是随意就可以进行的,它要求帝王有一定的功绩。

天下太平,民生安康才可向天报功,才可封禅。而且,还要有天地祥瑞之兆,才能名正言顺地进行。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能够真正实现泰山封禅的皇帝寥寥无几。

自秦始皇以来,共有494个皇帝,但只有6个实现了泰山封禅。

他们是谁?都有什么功绩?

01

嬴政

嬴政,出生于公元前259年,14岁即位,22岁亲政,36岁完成了对六国的统一。

他在位三十七年,平定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的纷争,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货币、法律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秦朝。

嬴政统一天下后,自称“始皇帝”,建立了严密的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秦始皇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建设,如统一度量衡、文字、法律、货币,修筑长城、灵渠、直道等工程,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

他的功绩,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

公元前219年,也就是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嬴政登上泰山。

当时的秦朝,国力达到了空前的强盛。

嬴政率领三十万大军出发,沿途巡视各地,到达泰山后,登上玉皇顶,向天神献祭,刻上自己的功绩。

他说:“始皇既已平定海内,奉天子之命而封禅于泰山之阳……今始皇帝既已受命于天……愿与天地同寿。”

他以为,自己可以永远统治中国,永远享受荣华富贵。

结果,9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10年,嬴政去世了,享年49岁。

他死后不久,秦朝很快就被各地起义军推翻了。

他所建立的秦朝只维持了15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02

刘彻

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朝第七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功绩和影响力的皇帝之一。

他在位五十四年,开创了西汉的盛世,实行文治武功,扩大了疆域,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崇儒学,改革历法,被称为“汉武大帝”。

刘彻是汉景帝之孙,汉文帝之曾孙。

他在七岁时即位为汉王,由其祖母窦太后和外戚诸吕辅政。

十五岁亲政后,他削弱外戚势力,重用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对外频繁出击匈奴,收复河西走廊,开辟丝绸之路,与西域各国通好。

另外,还派遣张骞出使大月氏,探索西方地理和民情。

公元前110年,刘彻登上泰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封禅的皇帝。

当时,他已经征服了匈奴、南越、朝鲜等国家。

刘彻觉得,自己已经拥有了无上的功业和声望,可以向天地神灵表达自己的功绩。

他率领着十万大军和众多的文武百官,从长安出发,沿着黄河东行,到达泰山脚下。

刘彻在泰山上修建了五座祭坛,又亲自亲自祈祷和宣读诏书。

“帝臣刘彻以天之休德,受命于皇天后土,率领百姓平定四海,开拓边疆,奉行仁政嘉法之道,使天下太平无事。今者登临泰山之巅,敬告于皇天后土及四方诸神:愿天地神灵保佑我大汉永世长存,子孙万代无穷。”

又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不知后来的王莽见到这些字时,会作何感想。

值得一提的是,刘彻特别热衷爬泰山,他在位五十四年,爬了8次,封禅了8次。

他一个人的次数,比其他所有帝王的总数还多。

03

刘秀

刘秀,天选之子。

东汉的第一位皇帝,后来被称为汉光武帝。

西汉建平元年(公元前5年),刘秀出生于陈留郡济阳(今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东北)。

25岁时,与兄刘縯等率宾客起兵加入绿林起义军。刘玄称帝后,被拜为太常偏将军。

29岁时,刘秀与王凤所率起义军配合,在陨石的强力帮助下,取得昆阳之战的胜利,歼灭王莽军主力。

不过后来,大哥刘縯遇害,刘秀为了取得更始帝刘玄的信任,开始隐忍伪装。他旋被派往河北,镇压并收编铜马等起义军,势力大增。

有了地盘后,刘秀开始拒绝更始召命。

更始三年(25年),刘秀公开与更始帝决裂,即位于河北鄗县南千秋亭,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

后镇压赤眉起义军,削平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成为皇帝后,刘秀恢复了汉朝的制度,开创了东汉的盛世,被称为“光武中兴”。

公元56年,刘秀登上泰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实现封禅的皇帝。

04

李治

李治,他是唐朝的第三位皇帝,后来称为唐高宗。

李治出生于公元628年,是唐太宗的第九子。他的母亲是长孙皇后,是唐太宗的正妃。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李治即位之初,继承了唐太宗制定的各项制度和政策,由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重臣辅佐,使得“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永徽六年(655年),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

显庆二年(657年),迁都洛阳,称“东都” 。

显庆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则天乘机参政。

此后,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政权逐渐向武则天手中转移。

李治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百济(660年)、高句丽(668年),使唐朝版图达到最大。

公元665年,李治登上泰山,成为第四个实现封禅的皇帝。

李治有一定的功绩,但跟前几位相比,还是差点。

而且,他还犯了一些错误。

自咸亨元年(670年)以来,安西四镇、吐谷浑等地区相继被吐蕃攻占,唐朝在西域的版图渐趋衰退。

李治又听信谗言,杀害了归降的东突厥可汗,导致东突厥叛唐独立。

此后,突厥汗国建立,连年侵犯唐朝边境。

05

李隆基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为窦德妃窦氏,故又称李三郎。

景龙四年(710年),李隆基参与发动唐隆之变,废除唐殇帝李重茂,拥立父亲李旦复辟,是为唐睿宗,并被立为皇太子。

先天元年(712年),唐睿宗禅位于李隆基,是为唐玄宗。

李隆基即位之初,继承了武则天和唐睿宗制定的各项制度和政策,由张柬之、姚崇、宋璟等重臣辅佐,使得“政事无不理,百姓无不足”,史称“开元之治”。

公元725年,李隆基上泰山封禅。

他觉得已经拥有了无比的功勋和声名,可以向天地神灵表示功绩。

李隆基的前期,的确是励精图治,开创盛世。不过后来,他就开始沉溺享乐了。

天宝三载(744年),李隆基册封杨玉环为贵妃,并开始宠幸她。

天宝九载(750年),迁都洛阳,并称“东都”。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是为安史之乱。

次年,叛军攻入长安,李隆基率领皇族、宦官、文臣武将等出逃长安,前往成都。

途中,在马嵬驿发生兵变,李隆基被迫赐死杨贵妃。

之后不久,太子李亨于灵武自立为帝,即唐肃宗,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弘道元年(762年),唐玄宗去世于长安紫微宫甘露殿,享年77岁,葬于泰陵。

06

宋真宗

宋真宗赵恒,北宋的第三位皇帝。

至道三年(997年),赵恒继承了太宗的皇位。

他是一位文学爱好者,著有《励学篇》、《劝学诗》等作品。他最著名的一句话,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宋真宗即位之初,继承了宋太宗制定的各项制度和政策,由寇准、王钦若、丁谓等重臣辅佐,使得“政事无不理,百姓无不足”,史称“咸平之治”。

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入侵宋,宋真宗御驾亲征,双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对峙,后双方谈和罢兵,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来换取与辽之间的和平,定澶渊之盟。

这是宋朝以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辽宋之间的贸易也就此展开。

宋真宗非常迷信,他的统治后期,开始信奉道教和佛教。

他泰山封禅的理由,便可见一斑。

公元1008年,宋真宗说自己做了一个梦,梦里见到一个神灵,这个神灵非常赏识自己,给了自己一本天书,就放在了屋顶上。

于是,他就派人去取。

底下人自然也不傻,于是“真的”拿回了一本天书。

宋真宗非常开心,决定去泰山封禅。

就是这么一个理由。

很迷信。

当然了,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当时,对辽国的作战屡次首创,宋真宗迫切想找回一点面子。

他认为,泰山封禅是天命所归,能够震慑辽国,这是军事屡居下风之际,进行的一种天命正当性的竞争。

于是,就在当年,也就是公元1008年,宋真宗上了泰山。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6个封禅的皇帝。

此后,再没皇帝上去。

07

结语

我们可以看出,这6位皇帝,除了宋真宗之外,都有着卓越的功绩。

他们的封禅,也都是在国家一统、社会安定的时期进行的。

宋真宗则是一个例外,当时,宋国积弱,军事上被吊打,他的封禅,纯粹是政治作秀。

从此以后,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再愿意上泰山封禅。

后来的明代,倒是有大臣鼓动朱元璋去封禅,但是老朱打死也不去。

他觉得,自己不够那个格。

各位家人们,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玫瑰]

#夏日生活打卡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