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事故35周年,波兰摄影师首次进入旧石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切尔诺贝利的清理者 切尔诺贝利事故35周年,波兰摄影师首次进入旧石棺

切尔诺贝利事故35周年,波兰摄影师首次进入旧石棺

#切尔诺贝利事故35周年,波兰摄影师首次进入旧石棺|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86年4月26日凌晨,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该事故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也是首例被国际核事件分级表评为第七级事件的特大事故。

如今,尽管疏散区域和某些限制地区还有些管制,但是大多数的受影响区域已经被认为可以安全居住和进行经济活动,针对此地附近的废弃都市进行“辐射观光”的热度正在逐步增加。

2021年,乌克兰普里皮亚季,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的新石棺。

从2010年起,波兰纪录片摄影师 Arkadiusz Podniesiński 便执着于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变化。

随着记录的深入,他想拍摄限制地区的状况。通过几个月的联系,他终于在2021年4月,获得了进入核电站内部的许可证。

下面是他最新的plog~

BK-2大楼(左)、3号反应堆与后面的4号反应堆新石棺。在灾难发生后,为减少辐射量,BK-2大楼所有窗户都被铅板覆盖。这座大楼曾是清理人更衣淋雨的地方,也是他们登上反应堆清理石墨块的必经之路。在这里,摄影师与核电厂工作人员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画面。

BK-2大楼内,印有核电站标志的茶具。

BK-2大楼内,一张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号机组落成的照片。

BK-2大楼内,一办公室内的电话机。

BK-2大楼内,电子设备控制间。

新石棺旁,临时乏燃料储存设施(ISF-1)。在反应堆内烧过一段时间并从堆内卸出的核燃料就是乏燃料,又称为辐照核燃料。

在进核污染区之前, 需穿戴防护装备和口罩,并获得一个可以计算吸收的辐射剂量的仪器。

值班工程师的办公室。

工程师走在乏燃料池上。巨大的乏燃料池由数百个钢板所覆盖。

工程师打开乏燃料池上的钢板,辐射有所上升,但并不会影响健康。隔绝辐射的还是乏燃料池中的硼水。

通过厚铅玻璃制成的小窗户拍摄到的乏燃料提取室。

离开后,需要用仪器测量辐射吸收剂量。

新石棺是一个105米高的巨大结构,于2012年4月开工建设,2016年11月竣工。新结构将完全覆盖旧石棺,减少辐射的扩散。

新石棺内配有巨型吊臂,能拆除旧石棺及清除反应堆残骸,以便工程人员清理剩余的放射性材料。

石棺的平面图以及用颜色区分的访问级别。

Arkadiusz Podniesiński 说服了工作人员,可以尝试进入旧石棺。为了安全,需要计量工程师走在前面。图为通往旧石棺层的楼梯上。

环境中的辐射,刚进入的时候,辐射剂量比较低。

计量工程师走在通往旧石棺的路上。由于放射性同位素的存在,通道上的一切都覆盖了粉红色的灰尘。

计量工程师设备报警。

红色显示读数超过1000μSv/ h,并且仍在上升,大约是室外的5000倍。他们不得已退出此次探险。“尽管如此,我很高兴成为世界上少数能够访问这个地方的摄影师之一。”

参观电厂之前和之后,需要用人体辐射光谱仪进行检测,以确定人体吸收的辐射量。“回到家后,我开始对照片进行后期处理。在几张照片中,我注意到一些小的亮点。起初,我认为这是由于ISO高或传感器污点。但是,仔细检查照片后,我发现相机的传感器捕获了不可见的辐射!”

2010-2020

十年切尔诺贝利

在过去十年,

Arkadiusz Podniesiński

所记录的切尔诺贝利。

核电站与新石棺

2010年1月,普里皮亚季城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2011年12月,夜幕下的核电站。

2012年12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与正在修建的新石棺。

2013年12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与新石棺。

2014年5月,普里皮亚季城与远处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2015年7月,工人正在新石棺屋顶工作。

2015年7月,建设中的新石棺。

2019年8月,航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2019年8月,当年事故发生时的控制室。

2019年8月,废弃核电站内部。

2019年8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中央控制室,计算机实时检测新石棺内的状况。

普里皮亚季城

2010年1月,摩天轮。

2015年7月,港口。

2017年6月,公墓。

2019年10月,雷达站。

遗弃物

2015年7月,当年用于清理电厂屋顶高放射性石墨的德国机器人。

2019年8月,辐射爆表的地区。

2020年2月,遗弃的照片。

-The End-

图片授权于:Arkadiusz Podniesiński

(http://podniesinski.pl)

编辑:李二胖

欢迎朋友圈分享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