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MI值制定医院科室平均住院日目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的意义 基于CMI值制定医院科室平均住院日目标

基于CMI值制定医院科室平均住院日目标

2024-06-30 07: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DRG分组

将本院2015年所有出院病人数据导入DRG分组器分组。2015年本院共出院110618例,排除例数为6962,进入分组器共103656例,其中未入组(即DRG组为空白)的有2569例,最终分析病例数为101087,入组率为91.4%。

2、计算各科室CMI

导出分组数据,每个分析病例都有一个DRG组权重,按科室汇总总权重,除以科室的总例数即为科室的CMI值。有些科室所有病例都未能入组,所以CMI值为空白,需要后期查找原因为何所有病例未能入组。

3、测算单位CMI住院日

这里要引入一个“单位CMI住院日”概念。CMI值是科室收治病例总体难度的体现,对于总体难度相同的科室制定的要求应该相同,也就是说同等CMI值的科室平均住院日的目标应该相同,用等式可以表示为“科室目标=CMI×单位CMI住院日”。经过多次代入测算,要让全院平均住院日在2015年平均住院日的基础上下降5%,“单位CMI住院日”的测算值为3.45,每个科室再根据“CMI×单位CMI住院日”定出初步的科室目标。其中CMI值为空白的科室直接按2015年的平均住院日下调5%定为科室目标。

4、调整目标

可以看到根据CMI值和单位CMI住院日定出的科室目标,有些和2015年的平均住院日相差甚远,有需要压缩特别多的科室如BB1、BC1、BC3和BC4,需要压缩超过10天;也有可以延长特别多的科室如AR1、AR6和AR7,可以延长超过10天。

初次按DRG权重来制定平均住院日目标,需要给科室一个适应的过程,一下子压缩太多很难做到,科室也很难接受。另外目前的DRG分组程序也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比如入组率不够高,有些科室无法获得CMI值;再比如对于重症病人的区分还不够精准。DRG的合理性主要在于两点,合理的分组以及各个DRG组权重的合理确定。合理的分组取决于分组器规则,分组器在按主要诊断和手术操作分成ADRG以后,主要是以组内变异来定DRG组,裁剪掉两端的特殊值以后如果组内变异>=0.8就继续细分,组内变异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