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会话题回顾:《005:古罗马建筑之罗马城里的三大凯旋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凯旋门的艺术风格 卢浮会话题回顾:《005:古罗马建筑之罗马城里的三大凯旋门》

卢浮会话题回顾:《005:古罗马建筑之罗马城里的三大凯旋门》

2024-07-01 09: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古时代的门与防御工事的城墙是连接成一体的,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的底部与过去的城墙也是连在一起的,直到1821年时,防御工事的外墙才被拆掉。被拆之后的墙墩处也遭到了破坏,所以在当时便进行了修复,所以我们看到的修复后的外墙墩实际上是19世纪的一个产物。提图斯凯旋门主要是由混凝土制造而成的,外面包裹着来自于希腊的蜂蜜色大理石,最为重要的是它采用了希腊风格的罗马早期混合式立柱。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柱头是非常奇特的,它混合了“科林斯柱式”和“爱奥尼亚柱式”的特点:柱头的下面部分(苕莨叶的部分)采用的是“科林斯柱式”的特征,而上面部分的弯曲的螺旋形雕饰却用到了“爱奥尼亚柱式”的特征。实际上,早在100多年前,罗马帝国的第一位建造者奥古斯都皇帝时期,这种混合柱式就已经被建筑师所运用过。这种柱式在提图斯皇帝时期(公元80年左右)十分流行,与此同时,罗马的第四风格壁画也十分盛行(如果大家对罗马壁画感兴趣,以后我们也可以讲讲罗马壁画,这也是我的研究方向)。

提图斯皇帝活得不长,在位时间只有短短的三年(公元79年-公元81年)。他曾经在公元80年的时候主持了罗马大竞技场投入公民使用的的庆典,用今天的说法就有点类似于他为罗马的圆形大竞技场进行了剪彩仪式一样。但是他更为人所广之的却是这座为了纪念他对犹太战争所取得的胜利而修筑的凯旋门。

罗马人会用各种方式和各种型质来修筑这样的独立拱门作为地标建筑,其目的或是为了纪念一个政治事件,或是为了纪念一场战争的胜利。凯旋门往往与胜利联系得十分紧密,“凯旋”是元老院对有功之人的一种表彰,它是一种荣耀,是一种特殊仪式性的庆典。根据罗马的法律规定,凯旋归来的士兵都要在城外将武器放下之后才能走进凯旋门;当队伍穿越凯旋门之时,士兵还要一同带着战俘以及各种各样的战利品来炫耀自己胜利的荣光。

这座凯旋门上最精彩的部分当然要数它的浮雕,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城门上的浮雕都受到了极大的人为和自然的损坏。我们还可以在浮雕上看到一些凿得很大的圆洞——在当时它主要用于放防御工事的横梁,幸运的是,还是有许多浮雕被保存了下来,让我们能够领略到那个时代的风貌。提图斯凯旋门可算得上是现存最早的罗马时期带有大量浮雕的凯旋门。当人们面对广场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凯旋门的型质,这里也就不再做过多介绍,等会我们会讲到几种典型的型质。

我们先来看一看它上面的浮雕,从下面这张图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双轮的敞篷战车上的提图斯皇帝,在他的身后的罗马的胜利女神正指引着他,为他戴上了胜利的花环。这是罗马时期非常典型的胜利女神的形象,胜利女神长着翅膀,而之后的基督教还将这一元素运用到了天使的身上。

提图斯皇帝的头像是一个非常写实的肖像,这也是罗马帝国时期非常重要的艺术特点,不过,从图片中所看到的他的面部现在已经损毁得比较严重。我们还可以看到皇帝身边的随护人员,他们都以理想化的型质被雕凿出来,通过高浮雕的方式来处理人物的远近关系,同时也用雕刻的深浅来体现人物重叠的远近关系。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高浮雕的人离我们更近些,而雕刻得较浅而模糊的人则在该空间的更深处,离我们更远一些。我们所看到的提图斯皇帝与胜利女神之间的位置关系也用到了这样的手法。艺术家还运用了一种表现新氛围的手法,这样的手法只被运用在了背景上拿着法西斯标志的随从上,这在同时期的其他艺术形式中也不容易看到。

在凯旋门的另一侧的浮雕表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浮雕所描述的正是公元70年左右洗劫耶路撒冷的事件——提图斯皇帝对犹太人发起的非常重要的战争。这是历史上犹太人最为黑暗的日子,而罗马人则把它当做伟大的胜利来庆祝。公元66年,犹大省发生了反抗罗马的起义,而提图斯皇帝的父亲维斯帕先皇帝就宣布他的两个儿子率领军队前去镇压。在7个月的围攻之后,提图斯对耶路撒冷发起了最后的总攻。我们看到的这幅浮雕,正是提图斯皇帝取得空前的军事胜利之后,对耶路撒冷著名的第二圣殿进行摧毁,将圣殿中代表上帝荣光的七烛台(我们可以看到它有七个支柱)扛了出来,犹太人的圣殿和圣光之火从此之后也就消失了。从浮雕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队人抬着架子上的大烛台往外行进,表现出一种自然叠加的空间变换效果。这样的表现方式体现了公元1世纪罗马艺术家在塑造人物上,以及艺术形式的处理上的高明手法。

整个提图斯凯旋门的比例非常协调,这从早时期的凯旋门的型质以及建筑比例上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突破;它的雕刻也令人震撼——表达了公元1世纪罗马雕塑家的高超技艺,而这两件浮雕体现了罗马艺术家在把握人物情感以及空间关系上的绝高手法。我们还能从中看到一些奥古斯都皇帝时期雕塑的影子,以及一些古典主义的型质在这个时代的延续和改变,从而显示出了罗马雕塑的特征。但是这时的雕塑与早期罗马雕塑以及晚期罗马雕塑却又非常不一样。我们可以看到它与奥古斯都之前的雕塑,帝国末期的罗马雕塑,以及公元2世纪之后的君士坦丁凯旋门上的雕塑在型质上都非常不一样。

提图斯凯旋门的顶部还有非常重要的铭文标识。

我们现在来看看这里的铭文标识。这里的铭文标识是由元老院在提图斯皇帝逝世之后颁布的,铭文的意思大概是:“罗马元老院与人民献给如神明般的提图斯皇帝。”罗马人对铭文是十分在意的,清晰的刻凿是罗马人常用的一种方式,字母的间距以及行间距的把握也展现出了这个时代的罗马艺术在文字上的创造,提图斯的庄严与神圣都如同文字一样得到了永存,而这也是当时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可以看到图片中的圆拱门之上有一个小人,他就是提图斯皇帝。他凌驾于鹰之上,他已经成为了罗马的神与罗马人民一同存在,同时他已经入驻万神殿,成为了万神殿中的诸神之一。

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建筑形式有着规律性,转折之处也非常优美,这也影响着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大师(如布鲁内莱斯基等人),他们来到罗马对透视以及建筑型质的研究,都得益于这些古罗马遗留下来的建筑。提图斯凯旋门还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建筑艺术上的独特处理方式:拱门、支撑处以及宽窄区域合理比例的处理。这样的构造与比例的和谐处理,便是最早提图斯凯旋门给出的完美答案。如果大家有机会在罗马或是其他地方看到罗马帝国早期的凯旋门,就会觉得它的结构是比较奇怪和别扭的,并不是十分美观。

从图上我们还可以看到提图斯凯旋门的拱门内部的藻井天花。这样的型质我们也可以在著名的法国巴黎的凯旋门上,以及著名的万神殿上都可以看到。但是万神殿中只有藻井并没有雕花,而这里我们所看到的凯旋门的藻井中有雕花,以及繁复的植物缠枝纹的纹样;纹样的处理以及藻井的比例的关系也是恰到好处。这些型质都表现了提图斯时代(公元1世纪)的艺术家们对艺术的完美呈现。

我们再来看柱头与建筑形式转角之处的处理也是十分完美,这些典范性的处理方式在后来的欧洲建筑中也被运用到了。从图片中我们还可看到拱形门上的两侧有两位飞翔着的女神。这也是希腊罗马时代胜利女神的标志,她们的衣褶与形体十分优美,但较之希腊化时代的人物形体却不及其飘逸,略显得僵硬了些,不过也表现出了罗马艺术在其本身的艺术范畴中所体现的精良。

提图斯皇帝是一位伟大的皇帝,关于他的一生,他的伟大功绩以及对人们的善举,我们在很多书中都可以读到。而提图斯凯旋门无论在雕塑或是艺术型质上来看,都不失为罗马帝国早期遗留下的一种典范性的建筑。

贰·塞维努凯旋门

塞维努凯旋门是在罗马皇帝塞维努时期所修建的。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

它也是罗马广场上保存得较为完好之一的纪念物。这座凯旋门十分大,它有三座拱门。它的基座有极具表现力的战俘浮雕。

我们可以通过拱门门洞看到不远处的提图斯凯旋门。中央的拱门以及拱尖两边与提图斯凯旋门上所表现的方式一样,都代表着胜利女神像。大家将大拱门上的胜利女神的形象与提图斯凯旋门上的胜利女神的形象进行对比,就会发现这座凯旋门上的胜利女神的型质延续了提图斯时代的古老典范,但在表现形式上它显得更为粗糙,缺少一种柔和的美感,而此时的罗马艺术也正朝着另一个方向在发展。而两边的小拱门上的拱尖的两侧则是河神所在的位置。

两个小拱门上的河神总共有四个,象征着四季。大家可以看到小拱门上有四片大的方形区域,这里是非常重要的叙事空间,主要是用来表彰皇帝功绩的,都在述说着皇帝曾经历经的伟大事件,当然,这些事件无非也就是文治武功的场景。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主要表达的是塞维努皇帝征伐帕提亚人胜利的事件。虽然浮雕被侵蚀得十分严重,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皇帝正在演说,以及周围的人们都把注意力投入到画面中间的位置上。在皇帝的身旁有两个人,他们是皇帝的儿子卡拉卡拉和盖塔。相信大家对卡拉卡拉会十分熟悉,因为在罗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卡拉卡拉浴场。卡拉卡拉和他的哥哥盖塔分别站在皇帝的两侧。这些人物的型质变得非常矮小、短粗,衣服的褶皱也变得非常粗糙;从艺术上看来这是一种对早期艺术的回归,而罗马帝国晚期的艺术形式也几乎是这样。这样的回溯并非意味着这种艺术形式的糟糕,不同时期的艺术形式并无优劣之分,而更多的只是取决于人们的偏好而已。

我们之前介绍到的这两座凯旋门都是罗马十分典型的两座凯旋门,我们现在来讲讲罗马凯旋门的型质。除开那些特殊形式的凯旋门——这种建筑型质上例外的凯旋门大都集中于罗马的东部行省(也就是我们今天的西亚境内)。“罗马建筑”是一个大的概念,不能笼统的说古罗马建筑就叫罗马建筑,罗马城的建筑也并非代表着古罗马的建筑型质。就像同样是凯旋门,但在东方、西方、北非地区所修建的就不同;甚至在意大利本土的不同区域:如南意大利、北意大利所修建的凯旋门也是不一样的。建筑型质上差异的大小也受到地域差异的影响:如在意大利本土的不同区域的凯旋门差异并非太大,但是意大利之外越往东边走,建筑艺术形式的变化也就越复杂和多样化。所以罗马东部行省的建筑是一个非常独特、有趣并值得研究的话题。也就是说,当你已经看了非常多的罗马建筑,并认为自己对罗马艺术深谙其道时,如果你再来到土耳其的阿非利加行省,或是当你再来到埃及看看这里的罗马建筑,就会发现这里的建筑和你在意大利或是欧洲所看到的罗马建筑非常不一样,就像凯旋门也是如此。

除开例外的型质,罗马的凯旋门主要分为三种典型的设计型质。第一种就是我们之前看到的提图斯凯旋门的型质——它由两根圆柱和一个拱门组成;第二种就是由四根圆柱和一个拱门组成;第三种是塞维努凯旋门的型质——由四根圆柱和三个拱门组成。

叁·君士坦丁凯旋门

现在我们来讲讲最后一个罗马的凯旋门——君士坦丁凯旋门。

君士坦丁皇帝被人们所广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张图片便是君士坦丁凯旋门。可以说它是罗马凯旋门中的最后一座拱门,它上面的浮雕非常独特——来自于其他不同时期的凯旋门上的浮雕的移接(就是将之前凯旋门上的浮雕重新组装到这座凯旋门上)。罗马建造的凯旋门是否有这样的习惯?在学界还尚待给出一致的说法。

君士坦丁皇帝可以说是罗马历史上最为有名的皇帝,因为他在公元331年的时候,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颁布了著名的《米兰敕令》,宣布了基督教的合法性,并以此作为国教。君士坦丁对于之后的宗教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教徒一直把这位皇帝视为圣人。从君士坦丁凯旋门上很容易领略到这一时期公共建筑所展现出的宏伟,同时也会让人感到艺术在型质与风格上的混合与冲突。

我们在这张图片中同样可以看到,君士坦丁时期的凯旋门上依然沿用了之前凯旋门上的一种共有的型质——胜利女神形象。虽然型质上一脉相承,但是女神形象变得更为扁平,并且没有太多的吸引力,缺乏对薄衣质感和对柔软身体的表达。女神的衣褶波浪似的飘垂在身后,但是线条看上去并无飘逸、轻盈、柔美之感。但正如之前所讲,艺术并没有前进或是倒退一说,只是根据个人喜好罢了。无论怎样,艺术家依然用他有力的表现手法去表达了胜利女神的形象,这似乎向人们传达着胜利的无尽喜悦之情。而像这样用雕塑明确传达出鲜明的象征意义,也就意味着雕塑家完成了他的使命。

我们还可以在君士坦丁凯旋门上的铭文旁边看到人物雕塑以及镶嵌板上的浮雕(大家可以看下之前的大图)。这些浮雕刻画的是达西亚人的俘虏雕像,这也是图拉真皇帝时期非常重要的雕塑,在有着战斗场面的石棺上也可看到这样的俘虏姿态,而现在这样的浮雕被借用到了这座凯旋门上。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君士坦丁凯旋门是一座大杂烩的凯旋门——他把之前各时期罗马皇帝的凯旋门上的浮雕搬到了这座凯旋门上。

君士坦丁凯旋门上雕塑的集中点主要位于两边侧拱上的空间。

从这张图片上便可以清晰的看到一边的侧拱上的浮雕图案,它也是这座凯旋门上最为重要的叙事的之地。这两个圆形和圆形之下的矩形装饰带也是组合而成。这两个圆形图案并不是君士坦丁时期所制作的,而是将哈德良皇帝时期原物上的圆形图案直接镶嵌到这座凯旋门上。但它所要表达内容都是将过去罗马伟大皇帝的英雄伟业重新移植到君士坦丁皇帝身上,并寓意着君士坦丁皇帝具备了之前贤王们的优秀品质。同时沿用这些雕塑也宣扬着一种统治的合法与正统性,并且他还想通过这些图案告诉我们他是怎样的一个皇帝——在文治或是武功等方面他都近似地跟某些皇帝进行了某种对话。

这些纪念物移植的方式非常独特,在学界受到的争论也十分多:罗马的凯旋门上到底是否沿用过之前时期的表彰之物?有的学者认为是有的,也有的学者认为只是偶然。像这样表现某一个事件,或某一个时期所特有的型质,在近东艺术或是埃及艺术中却并没有发现类似的情况。近东艺术和埃及艺术只会在战利品上重新刻上铭文,以此来表达胜利者在战胜此物的曾经拥有者后的炫耀之情——也就是说当你打败了你的敌人时,你在自己的记功碑上刻上了你的名字;当我打败了你时,我将你的记功碑虏劫回来后刻上我的名字,以此表达我所取得的胜利比你更加伟大。而在罗马艺术上这样的表现形式似乎并不多,他们为什么会再次使用之前建筑形式上的浮雕或是图像化的东西?又是出于怎样的目的?现在仍有许多讨论。

因为对之前时期的艺术的沿用,所以我们在这座凯旋门上能够看到各种不同型质的雕塑以及艺术表达,以及罗马在各时期通往胜利的各种事件。有的雕塑表达得非常动人,而有些艺术表达并没有受到人们的太多青睐,这就像有些人更多的喜欢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而不太喜欢中世纪的艺术一样。

现在我们来看一幅有趣的图片。它所描绘的是君士坦丁皇帝正在演说,所有的焦点都聚集在皇帝身上。而这幅图截取的只是侧拱上的矩形浮雕的局部。

演说中的君士坦丁皇帝站于罗马广场上最凸起的位置中间(从之前一幅图便可看到),虽然皇帝、大臣以及周边许多人的头像都已经残缺和风化,但是从所有人的目光来看,都似乎集中到了皇帝一人的身上。讲台的两边排着束腰衣的罗马人,我们从这幅图上可以看到前排与后排的关系十分有趣,它与我们之前所介绍的提图斯凯旋门上的用高浮雕与浅浮雕来表达的远近空间关系的方法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它所采用的是头颅叠加的方式。虽然所有的头颅都处在同一个平面上,给人一种僵硬的感觉,但是用这样一排排的间隔形式表现了远处与近处人物之间的关系,而这样的形式也惯用于后世以及早期中世纪的艺术中。这里所看到的人物形象也十分矮小,这是公元3世纪-4世纪罗马艺术中的非常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它是罗马帝国艺术的回归,并在这个时代中被大量采用。

图片中的这部分浮雕也来自于君士坦丁凯旋门。这些人物形象十分有趣:四个人聚集在类似桌子的矩形物体四周,最右边的这个人似乎坐在一个象征着权力的椅子之上,他左手拿着羊皮书的东西——实际上是一本名册,他似乎正在读着什么。在他旁边身处于桌子之后的这个人手上拿着一个方形的有孔洞的东西——这件物品实际上象征着钱,他正将财物分发给右边的两个人,这里似乎正在进行着一场派发的活动。在这块浮雕的下方实际上还有一排人:有的抱着孩子,还有一些小孩等都把头仰着看着上面的这些人,似乎也都在等候着派发的降临。而这种惠泽于民的施舍和派发正表现了君士坦丁皇帝的英明与伟大、慷慨以及与民同乐的心态。

我们可以从这里的浮雕中看到人物的面部表情,也可以看到四世纪的罗马艺术的风格特征,而这个时期的艺术形式实际上已是拜占庭艺术的前身。大家仔细去看这些人物便会发现这些此时人物的衣褶是用的是简单的线型的槽纹来表达的,而没有了帝国早期或是我们所看到的提图斯时代、塞维努时代雕塑的优美。艺术形式的发展在这里又扭转式的变成了对早期艺术的重述,而不同时期的艺术形式并无高低优劣之分,也无前进后退之说,这一切都是因为审美的变化而引起的改变,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时代所导致的审美上的变化,而这样变化的规律在艺术史上也是司空见惯的。我们这里所看到的雕塑的处理十分简单,几乎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为人们所称道与惊叹的地方,但是雕塑所呈现的型质却十分清楚,寓意表达也十分精准——这里表达了平民们都满怀敬意地看向他们的皇帝。他是这样的一位皇帝:他高高在上,得意洋洋,统领四海并重新建构了罗马帝国的中心——他便是君士坦丁皇帝。

君士坦丁皇帝的凯旋门所遗留给我们的信息非常多而丰富:雕塑型质、建筑样式以及内部构造和之前浮雕的反复使用上更为深刻的寓意;除此之外,之前还谈到的近东以及埃及地区的艺术在表达方式的对比。大家都可以去感受艺术型质在不同地域和文化中是以何种形式来述说的。

这就是我们本次话题的所有内容——古罗马城里的三座凯旋门。从凯旋门的型质以及选取了一些浮雕来进行讲解。当然每一个部分实际上都还有许多内容:像从建筑型质的演变来看等等。在开始是也提到过,我们在欣赏罗马艺术,尤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艺术时,一定要对它的皇帝、王朝以及艺术风格要有清楚的了解。我们之前在讲万神殿时也提到过这一点,大家可以通过我们的公众号再次阅读这篇文字到或是通过千聊直播室再次收听。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们会对从每一个时代来进行讲解。我今天就介绍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的收听。

再点击进入此次话题:“005:古罗马建筑之罗马城里的三大凯旋门”。

下期话题预告

再点击进入此次话题:“006:古罗马建筑之奥古斯都和平祭坛”。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何子華

TzeHwa HO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