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文学背后体现的当代社会价值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凡尔赛文学背后其深层道理 凡尔赛文学背后体现的当代社会价值观

凡尔赛文学背后体现的当代社会价值观

2024-07-16 13: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单羽

  针对凡尔赛文学,网络上有很多具体的解释,通用为“通过先抑后扬、自问自答或第三人称视角,不经意间露出贵族生活的线索”。

  纵观凡尔赛文学,更像是写给成年人的童话。

  童话本是孩子的睡前故事,公主王子的爱情,过滤掉了现实世界的复杂与辛酸,真、善和美的表达,温暖着童心的纯真和懵懂。在孩子的认知体系里,玻璃和钻石一样,都会在阳光下亮晶晶地发光,他们不会追问公主的婚纱是不是奢侈品牌的专属定制,灰姑娘的水晶鞋是不是限量版,价格是大人们关心的事情,因为只有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一切才会被明码标价。因此,成人与童话的组合透露着强烈的违和感。

  值得关注的是,最开始热衷参与凡尔赛文学的是年轻女性群体,如引发者是微博名为“蒙淇淇77”的女性用户(也被网友称为“凡姐”),而后带动更多的女性参与进来,热衷从女性的口吻不经意展现富足生活:

  “……商场打九折,我一时冲动配了一副七万七的眼镜,18k金的,配完就后悔了……他过来安慰我,说这几天他手上的股票涨了不少……”

  “上午面试了一位住家保姆,27岁烟台女孩,本科学历,英语六级,上一任是法国人,因此自学了法语,车龄三年,会做湘菜川菜中式面食和烘培甜点,每天负责做饭保洁收纳,接送孩子并辅导作业,月薪两万五。关键情商高,有见识,不像别的年轻保姆一样,面试时老盯着我先生看。”

  女作家奥米·沃尔夫曾经在其著作《美丽神话》中,提到“美丽是建构起来的神话”,指出女性的美丽本质上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美丽神话”,意在强调社会文化的建构性和评判性,女性由此沦为被建构和被审视的客体存在。而凡尔赛文学中,看上去女性是话语创作的主体,但是文字的表达直接量化为秀优越感,“她”沦为物化的摆设,本质上流失了女性自我的价值。从性别视角而言,凡尔赛文学里虚假的人设中,潜藏着女性的一种自我妥协,有对社会女性审美标准的迎合心理。毕竟,社会对女性的评判系统仍无法逃离那些老生常谈的肤浅元素:外貌、年龄、身材。

  深究其因,主要在于社会对于女性审美和认知依旧单一化刻板化。虽然,沃尔夫的美丽神话理论主要针对20世90年代全球消费主义对女性身材审美,时至今日,化妆和减肥工业对女性身体的建构依旧存在,“年轻、纤瘦和飘逸”的主流式宣扬依旧存在,并且当下网络媒介的传播对于性别文化建构的影响不容忽视。

  法国著名传媒社会学家多米尼克·梅尔所说,“媒介既是社会的窗户,也是世界的镜子”,当年轻化精致化跃然为审美标尺一样的存在,网络传播和消费主义共同编织的粉红泡沫里,如同带有强制色彩的美颜,滤掉了现实女性的层层焦虑,也滤掉了展现当今女性形象多元化真实化的可能性。而某种意义上,凡尔赛文学,也如同一款隐含着从众的美颜滤镜,用社交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年轻、精致隐藏了普通、平庸。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期盼社会对自己的尊重,是个人天性的需要”,社会的进步性在于对于个体多元性的尊重和认可。女性作为“人类文明的开创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得以尊重的前提还在于可以自主地展现个体主观想要展现的,而不是将群体的差异性被社会或网络裹挟着消逝了。

  因此,纵使凡尔赛文学并非真正意义的文学,并不具有文本意义,作为一种流行性话语,自身的关注和传播性未必全然值得接受,但是其话语背后隐含的社会性对主体认知的建构问题,尤其是关于女性主体的认知话语,值得我们深究和反思。(单羽)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哲学研究中心 研究员)

[ 责编:刘冰雅 ]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