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大学体育3(体能塑形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减脂与塑形课程简介内容怎么写 [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大学体育3(体能塑形课)

[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大学体育3(体能塑形课)

2024-06-29 12: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学体育3》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体能塑形课”

体育教学部 徐妍华

课程名称:大学体育3—体能塑形

课程性质:体育专选课

授课对象:本科一、二年级学生

教学方式:体育实践课

一、课程简介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提升,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在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过程中,高校体育课程及课外体育活动因其丰富的思想教育元素和强大的教育功能,使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角色具有不可比拟性。

体能塑形课是一门通过对身体各运动素质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训练,从而保持和提升学生体能和健康水平的运动实践课程。通过各种运动器材和练习过程对耐力、力量、速度、协调、柔韧等运动素质,以单项组循环及组合大循环的强度练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体能塑形课的开设,可以有效缓解专项运动项目学习中,基础运动能力制约专项技术学习,以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水平低下的问题。

在教学中,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好满足学生的健身和健康需求这一目标,改变传统体育课堂,进一步将“被动教”的课堂转变成“主动学”的课堂模式。利用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课前导入性预习,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提升了团结协作能力。具体练习手段,由学生共同讨论确定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的同时,提升了学生对课程的把控感和参与度,从而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在一次次尝试、失败、讨论、总结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乐观向上、永不放弃、踏实严谨、追求卓越的品质。

二、“课程思政”总体设计情况

(一)、体能塑形课思政建设方向和重点:

在教学中,结合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发展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充实体育思政课程的内涵,使思想政治课程和体育课程高度融合,形成合力,在培养学生爱党爱国、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刚健有为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过程中,充分发挥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功能,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形成体育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

教师将学生的情感需要与体育教学的目标相结合,以发展学生的人格为目的,用较高的道德标准要求学生,以构建高效的教学体系,从而提升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断开发和充实体育课程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体育的育人能力,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实践平台、将课程思政贯穿于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全过程中,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健康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体能塑形课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体能塑形课的课程特点,是对身体素质的各个方面展开针对性的设计练习,使学生身体外形趋向健美,学生的运动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任何一项运动素质的提升,需要逐渐提高练习强度、不断增加练习难度,最终达到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这就需要循序渐进地反复练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目前学生的体育锻炼状况则明显表现出了,被动、盲目、自我、懒惰的状态。因此,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改革,以兴趣为切入点,让学生变被动练为主动学,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观,养成终身体育的生活习惯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研究目标有以下几点:

1.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及责任感

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梦的论述、中国共产党100年发展史及优秀运动员的事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树立顽强拼搏、强国有我,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信念,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及主人翁的责任感。

2.传授体育理论知识,端正学生健康观

体能塑形课作为基础运动素质训练课,为学生完成各运动项目技术学习进行体能储备的同时,也是全面提升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体育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体育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还要传授先进体育理论知识。将不断更新的体育理念、不断创新的运动技巧、高度融合的运动与医学及运动与健康领域的知识贯穿到教学中,潜移默化在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里,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健康观及终生体育的生活习惯。

3.涵养体育精神

在教学和指导学生课后练习过程中,将友谊与团结、和平与公平、关爱与尊重、不懈奋斗、自强不息、健康向上等体育精神内涵,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核心内容中。将习近平总书记“在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上下功夫,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讲话精神内化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4. 培养创新思维

通过丰富的线上教育资源、线下微视频等手段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创新性学习等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型学习思维。

(三)、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利用线上、线下培训形式,运用专题培训、教研室研讨、集体备课、各级听课评课等手段,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提升教师育人的能力。

大量阅读课程思政内容资料,充实理论基础,结合体能塑形课的教学特点,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优化思政教学元素,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自然流畅的融入到体育课程全过程中。

在体能塑形课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性研究。携课程参加“河北大学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并获得优秀奖。

体育教学部为体能塑形课的思政教学课程提供场地、器材及相关技术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协助任课教师,对相关思政课程内容进行辅导。教学内容充分,场地、器材充足。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思路

(一)、“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在体能塑形课教学中,结合体育学习的特点,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将思政内容横向链接到课程中,不断深化延展课程内容,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自然流畅的融入到课程内。

1.在体育“开学第一课”、体育理论课中,结合党史学习内容将新中国体育史作为思政课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乒乓外交”、“2022年京张冬奥会”等重大体育事件中,在优秀运动员的传奇故事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奉献祖国的热情,树立学生心中的体育偶像。介绍国富民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2.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为思想建设主渠道的引导作用,利用思政教育的隐性教育特点,将思政内容融入到每一节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影响。

例如:在理论课“医务监督与卫生常识”上,融入体医结合等前沿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健康观;在课前导入环节中,鼓励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尝试创新性学习,在研习线上练习方法的基础上,创新性编排练习组合,涵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和团队思维;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试中,指导学生客观评价自己真实状况,修正学生盲目乐观和不自信自贬状况,学会客观公正评价事物;在考核环节,切入公开公平公正、遵守规则等教育内容,强化遵纪守法意识。

3.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实施思政教育。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的延展,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良好锻炼的习惯,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活动形式对学生的身心刺激更为深刻、直观。

通过协作练习,涵养学生理解他人、团队协作、提升沟通能力等隐性职业素养。鼓励学生以团结协作、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精神客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4. 充分利用丰富的线上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多手段组合练习中,创新组合模式及练习手段,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培养创新性学习能力,涵养学生创造型学习思维。

(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与实施路径:

1、线上自学、视频反馈教学法

在每节课程开始之前,以小组为单位,在丰富的线上课程资源中搜集适合自身运动素质,并感兴趣的教学视频进行预习,并在小组内试练。教师通过班级QQ群等社交平台,对学生在试练中产生的问题,或对学生发布的试练视频进行指导,引发学生模仿、分析、思考等自主学习习惯,并养成与同学探讨分享自助学习经验的团队精神。

2、自主学习法

在体能塑形课堂上,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练习,教师集中对技术动作讲解、示范后,组长组织组员自主练习,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练习强度、并对错误动作个别指导。

3、分组展示法

每个小组通过自学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学习成果,通过一个成员展示,其他成员补充说明的形式,使学生获取主观经验感受,进一步改进技术动作完成质量,提升学习效果。

4、问题风暴法

在一个小组进行展示时,其他同学提问题,大家互相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老师处理。让大家通过这个过程养成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把灌输课堂变为对话课堂,把知识课堂变成能力课堂,把重学轻思课堂变为学思结合课堂。

四、教学特色与创新

打破体能塑形课单纯进行重复性练习,教师安排练习手段学生各自练习的模式,将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融入到每一节课程、每一次课外体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1、在传统体育课教学手段中,将小组协作的模式引入到课程前导环节中。学生可根据身体素质情况自由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通过小组集中意见,选择练习内容,协作开展预习性试练和小组讨论形式的预习活动,从而将团结协作、勇于尝试的精神根植在学生的意识中。

以第十三周体能大循环练习为例:

(1)、教学内容:利用敏捷梯、障碍架、弹力绳、体操垫、跳绳等器材;进行小组单循环、体能大循环强度练习;发展协调素质、下肢爆发力、上肢肌群力量、核心肌群力量等运动素质。

(2)、课前——前导性预习:引导学生在课前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及教师录制的“资料包”,对下一节课要练习的体能要素进行搜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定出小组方案,并可根据视频资源进行试练。在试练的过程中随时可以利用QQ工具,在班级群内向其他同学和老师提问,共同探讨问题的同时,一起寻求解决方案。

这种模式的预习,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结合自身运动素质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练习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课上练习的有效性,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发学生模仿、分析、思考等自主学习习惯,并养成与同学探讨分享自助学习经验的团队精神。

(3)、在课上,教师设计本次课要练习的体能要素内容,由学生介绍、推荐针对这一体能要素的练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展示过程中,所有同学可以随时对展示的内容进行质疑、提示和补充,共同使练习更加完善。

小组展示的过程教师对错误技术动作进行纠正,帮助学生确定练习手段,同时对练习提出具体的练习量和练习强度要求。可以有效把控运动负荷强度,使学生进行健康的身体素质锻炼。鼓励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尝试创新性学习,在研习线上练习方法的基础上,创新性编排练习组合,涵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和团队思维;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把灌输课堂变为对话课堂,把知识课堂变成能力课堂,把重学轻思课堂变为学思结合课堂。

 

所有练习内容确定后,集体完成组循环强度练习。在这部分练习中,运动负荷强度达到高强度水平。对练习量及练习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递进增加练习量的过程中,学生的体能要素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每一项素质提升都是一个缓慢的适应过程,这一过程鼓励学生以团结协作、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精神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涵养学生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体育精神。

 

结束部分,带领学生进行放松练习的同时,进行科学锻炼方法、体育保健、养生常识等内容的介绍,融入体医结合等前沿科学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健康观。

2、充分利用体育“开学第一课”、体育理论课、实践课中的“理论时间”等课程载体,结合党史、奥运史、优秀运动员传奇故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传播体育精神、树立体育偶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