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转载:冷战美苏编制是什么样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冷战时期法军 知乎转载:冷战美苏编制是什么样的?

知乎转载:冷战美苏编制是什么样的?

2024-06-28 14: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Michael Holm译者:@Suyi控

苏联军队在和平时期保持着不同的准备度,并将其地面单位分为两个大类:

Развернутая - 就绪(填满的)

Неразвернутая - 未就绪

这两个大类反映出在人员、装备、训练和任务上的准备度区别。一个“就绪”的单位可以在进行很小规模动员或者不动员的情况下投入战斗。

准备度管理系统弹性很大。在东欧有着准备充分的部队。在苏联的西部地区,混合存在着准备度或高或低的单位,在少数几个缩编“就绪”单位之外存在着很多架子或者未就绪的单位,后者不能立刻进行战斗。在苏联境内,大部分单位都维持在低水平的未就绪状态下。

这两大类还可以分为一些小类:

就绪的师:

1、满员师(Дивизия полного состава):也叫一线师,不需要动员预备役人员,并拥有满编的装备(95%以上),进行完全的训练,装备现代化的武器,并准备立刻投入作战。这些部队的日常架构就建立在“随时投入战斗”这一标准上。有预警时,隶属于这一部队但并不在岗的人员会被立刻召回。在80年代,苏军驻外集群中的全部30个坦克和摩托化步兵师,6个空降师,在阿富汗的3个摩托化步兵师在蒙古的1个坦克师保持为这一等级。

2、缺编师(Дивизия сокращенного состава):也叫二线师,一共有42个。这样的师又分为两小类:维持战时编制70-85%人员的被称为I类缺编师,维持55-70%人员的叫II类缺编师。在这些师的内部的人员分配也有不同,有些师维持着一个或几个(摩托化步兵/坦克)团以及一些单位(尤其是战术导弹营)的战时编制充实度,其他一些单位充实度则会相对较低。另一些师在每个团里有一个营是满编的,而其他的营缺编或者是架子。这些师需要48-72小时动员。

·I类缺编师(22个):需要动员预备役人员;拥有满编装备(95%以上);执行修正过的完全训练;装备现代化的武器;师内一些单位能够立刻执行战斗任务。

·II类缺编师(20个):需要动员预备役人员;拥有满编装备(95%以上);执行修正过的完全训练;大部分装备现代化的武器;师内一些单位能够立刻执行战斗任务。

非就绪师:

1、架子师(Дивизия кадрированная):一共103个。同样的架子师也有两种人员分配水准:有些人员会达到战时编制的25-40%(大架子师),有些则在5-25%之间(小架子师)。所有连级及以上级别的指挥机构都是填满的,也有足够的人手来维护库存中的设备。和平时期架子师的人员比例限制其只能进行连级(最好情况下是营级)训练,除非动员预备役人员。不少低等级的架子师需要征召10000名预备役人员才能被动员起来。即便在这些师中,独立战术导弹营的编制也能填充到50-100%。动员预备役人员需要6天,不过训练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此后师才可以投入作战。

大架子师(52个)——需要动员大量预备役人员;有限训练,不高于营级;稍陈旧的设备;大部分主要装备还算是现代的,不过一些卡车和装甲运兵车来自库存。

小架子师(51个)——需要动员大量预备役人员;有限训练,很少高于连级;稍陈旧的设备;大部分主要装备还算是现代的,不过一些卡车和装甲运兵车来自库存;基本都是摩托化步兵师。

动员师

这些师的武器全都是库存货。平时没有人员,除了一些现役师的军官会预先领到这些师的职务。没有常规训练。普遍的装备短缺(坦克、火炮、工程设备尤缺)。通常和现役师相互配对。需要至少一个月时间才能投入行动,这还包括了简化了的训练阶段。也被称为二级师。大部分可能自打20世纪60年代就存在了,最开始只是没有番号的装备库,到70-80年代逐渐拥有了番号。这里面的一些师后来被改为现役。美国情报部门在1982年已发现了25个这样的师,但到了1987年已经存在90个动员师了。

非师单位准备度

炮兵师和炮兵旅都是架子状态(10-20%),除了在驻外集群中的。

火箭炮兵和重型炮兵旅在架子状态(20-50%)。

防空火箭旅和导弹旅在满编或接近满编状态。

集团军和军区通信旅/团和无线电中继营处于缺编就绪状态,其他的通讯单位都是架子。

舟桥团,工兵旅/团和防化单位都是架子状态(15-40%)。

美国情报机构用以下的准备度分类区分苏军(和华约军)的师:

·I级:75-100%人员(北约:A级)——满员师、I类缺编师

·II级:50-75%人员(北约:B级)——II类缺编师

·III级:低于50%人员(北约:C级)——大小架子师

·动员级:0%人员(北约:D级)——动员师

总体而言,苏军采取的是分级动员、梯次投入的体制:最前沿的满员单位先上,然后稍微后方的缺编部队跟进,再往后就是位于苏联腹地的架子单位,单位位置和缺编程度的不同会导致这些单位以梯次的形式抵达战场,这就导致一个苏军摩步师只需要担任进攻矛头2-3天,一个集团军只需要担任进攻矛头1周,方面军一个月,然后就被后面赶上来的梯队所代替。这样一来,北约方面所遭遇到的苏军部队就永远是齐装满员士气高昂的。

当然了,这种体制也就导致北约方面在80年代最终演化出了接续部队打击(Follow-On Force Attack,FOFA)纲领,这一纲领要求在前沿抵挡住华约军队攻势的同时,用空中力量重点打击正在向前沿机动的苏军后续梯队(即接续部队)。

看完了苏联我们看美国。美国陆军的师全都是齐装满员的,然而美国存在国民警卫队单位,这些单位和苏军缺编师的不同之处在于,虽然人员的训练不是很充分,但是在平时就维持着满员的人员。

国民警卫队单位之间也有不同的平时准备度和充实度。有些国民警卫队单位(大概有五个师和若干个独立旅)拥有在战时支援欧洲的所谓“北约任务”,为此可以在2-4周内准备就绪并且装船。它们的各方面水准毫不逊于陆军常备军,维持着很高的训练水准和就绪度,下属单位经常跟现役部队轮换,有些师甚至在驻德美军还在开M60A3的时候就把玩上艾布拉姆斯和阿帕奇了。

稍微差一些的单位装备相对轻得多(大量的轻步兵单位),主战装备也要陈旧不少,人员不足,训练也不够,美国方面需要1-2个月时间才能把他们动员起来。美国方面没有立即把这种单位投入欧洲战场的打算。

此外,美国陆军还有一些预备役部队也就是训练师,这些师平时只有指挥机构,状况类似于苏军人数最少的架子师,需要半年到一年才能动员完成。毫无疑问这样的部队是赶不上全面战争的。

冷战时期的小国动员效率都非常疯狂,以华约一梯队为例:

一、东德

东德国家人民军拥有两个集团军,6个常备师(2个坦克师,4个摩步师,北约标准A级)和5个预备役摩步师(北约标准C级)。国家人民军85%的常备军可以在接到命令后25-30分钟内开出军营集结并投入战斗。也就是说,国家人民军的绝大多数单位都随时处于临战状态,而这种状态不间断地保持了几十年!国家人民军预备役部队的动员速度同样非常惊人,在24-48小时内就可以将全部5个预备役师动员完成并投入战斗。

二、波兰

波兰人民军拥有三个集团军,15个常备师,这包括:

A级单位3个坦克师3个机械化师1个空降师1个海军步兵师

B级单位2个坦克师2个机械化师

C级单位3个机械化师

波兰需要征召50万预备役人员才能填满编制,然而所需时间不到一周。

三、捷克斯洛伐克

A级单位3个坦克师5个摩托化步兵师

C级单位2个坦克师2个摩托化步兵师

A级单位立刻可以作战,C级单位需要两周

一、西德

常备军是齐装满员的,全国总动员只需要3天,期间会动员出不少于12个旅、14个团和40个独立营。

二、荷兰

常备军中的三个师是齐装满员的,动员预备役人员只需要48小时。

*以上的“动员时间”都是从动员开始到预备役单位可以参战的时间。事实上两约的大部分国家都能将全国总动员时间控制在两周之内。他们根本不需要分级动员,因为在半个月之内他们就能完成全国总动员。(而且居民区此时可能已经变成核废土了)

需要分级动员的苏联这种人口、兵力都特别庞大的国家。

+++++++++++++++++++++++

为了维持这种状况,各军事一体化组织成员国维持着相当紧凑的动员体系。以东德为例,东德在战时有服役义务的适龄青年基本都在准军事组织工人阶级战斗队的管束之下,工人阶级战斗队人数甚至超过国家人民军,平时就拥有严密的组织和有效的训练,而且每个活跃成员都事实上确定了在开展动员后在国家人民军中的归属和职位。这样一来,一旦开战,这些成员从工作岗位上接到通知就会自动归位到部队报到,藉此国家人民军就可以在一瞬间构建起5个预备役师,同时还能填满6个常备师中的补充团。

原文网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878436/answer/78573734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