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研究生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冯伟上海 上海大学研究生院

上海大学研究生院

2024-05-05 01: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30300 戏剧与影视学 (上海电影学院)   学制:3 年   专业介绍:

本学位授权点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积累了丰富而扎实的成果,在电影研究、电视研究和戏剧戏曲研究等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方向。本学位授权点主干方向电影研究是国内该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华语电影研究不但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具有广泛影响。广播电视艺术学在电视艺术理论、电视剧、纪录片、跨媒体叙事等研究领域具有较突出的成果和学术影响力。戏剧戏曲学目前在昆曲、戏曲文化和明杂剧研究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

';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000pt;>';color:rgb(0,0,0);font-size:10.5000pt;>

近年来,本学位授权点与上海本土的文化与产业保持紧密联系,重视对上海电影史和传统电影理论的发掘与探索,以理论批评介入当下影视产业与创作实践,注重中外戏剧的比较理论、戏剧与影视的互动研究,以及当代戏剧创作与实践的研究,切实影响了上海乃至全国的影视与戏剧的文化生态建构。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本学位点目前主要开设有电影史与电影理论研究、影视批评与类型研究、戏曲史与戏曲理论研究、电影艺术与技术研究等研究方向。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01、电影史与电影理论研究

上海大学在电影理论与历史的研究方向上强调基于电影历史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跨文化的视野和方法:即既重视对国际和国内电影历史和理论发展的各别研究,也重视它们之间的平行和比较研究;既强调中国本土电影历史与理论的独特经验,也重视运用国际电影历史与理论的成果检讨与反思本土经验和实践;既重视把国外的电影实践与理论的成果引介进来,也重视把本土的创作和理论成果推向世界。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随着电影研究中新兴的跨学科研究的兴起,本研究方向也将影视产业和技术,如影视产品的生产与管理、市场与观众、新媒体技术等与影视艺术的结合等方向,将电影研究放在媒介与产业、艺术与技术的语境中探索中国电影当下的生态环境。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02、影视批评与类型研究

影视批评与类型研究方向是一个充满学术活力的领域。本研究方向重视将影视批评与类型分析放置在社会、文化、艺术、媒介与产业的多元语境中进行跨学科讨论和跨国界比较研究,对电影和电视艺术与文化的自身发展、演变方式和规律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探讨不同故事类型在影像传播中的一般规律、视觉特点和社会影响,对不同的影视作品在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上表现出的相互关系及社会反应模式进行分层调查和个案研究,在坚持精神价值和文化批判的基础上,对具体影视作品的创作实践和消费状况做出及时反馈和沟通。

';font-size:10.5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font-size:10.5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000pt;>';font-size:10.5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000pt;>';font-size:10.5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000pt;>';font-size:10.5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000pt;>';font-size:10.5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000pt;>';font-size:10.5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000pt;>';font-size:10.5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000pt;>';font-size:10.5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000pt;>';font-size:10.5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03、戏曲史与戏曲理论研究

以昆、京为代表的传统戏曲系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大学戏曲史与戏曲理论研究方向在戏曲文学、戏曲史、戏曲理论、戏曲文化研究形成多方面衍射,在昆曲、戏曲文化、舞台艺术方面具备特色和优势。同时,该方向又注重两个并重:一是案头与场上并重,既关注文学、历史与理论,又强调舞台艺术本体,注重场上艺术。二是古今并重,学用结合,既注重古代戏曲发展史,又关注其当下存活状态,以学致用,以用促学。整体上形成学与术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理与实用兼顾的学科特色。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04、电影艺术与技术研究

电影艺术与技术研究着重从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角度,研究电影美术与造型、声音、动画、虚拟空间、科教影片,探讨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现代电影工业和制作中的应用,并从心理、文化、哲学角度对这些问题做深入研究。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研究方向:   01、电影史与电影理论研究   02、影视批评与类型研究   03、戏曲史与戏曲理论研究   04、电影艺术与技术研究   指导教师: 01.电影史与电影理论研究 齐伟、饶曙光、杨弋枢、冯果、陈犀禾(本年度不招生)、聂伟、黄望莉 02.影视批评与类型研究 林少雄(本年度不招生)、曲春景、程波、刘海波、张斌 03.戏曲史与戏曲理论研究 赵晓红、杨绪容(本年度不招生) 04.电影艺术与技术研究 姚国强(本年度不招生)、高长力、何小青、仲星明(本年度不招生)、潘璋敏、丁友东(本年度不招生)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或 1002日语   2. 2021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基础   3. 3022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综合(根据研究方向命题)   申请-考核办法:

一、申请条件";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1、申请人必须满足上海大学2021年博士招生简章规定的条件,且身体健康,品行端正,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及其他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2、申请人须符合下述条件之一: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①已获得硕士学位;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②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报到前取得硕士学位);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③在境外获得硕士学位的申请人,须获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3、申请者在外语和学术成果方面需达到60分积分(含,其中外语至少10分),具体积分计算如下: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1)外语:有效期内的CET4成绩425分,或托福(TOEFL)80分,或雅思(IELTS)6分计10分;有效期内的CET6成绩425分,或托福(TOEFL)90分,或雅思(IELTS)6.5分计20分。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2)学术成果:5年内公开发表CSSCI期刊论文一篇计50分,北大核心期刊一篇计25分,普通期刊论文一篇计10分(均为除导师外第一作者;如为除导师外第二作者,分值减半;第三及以后作者,不计分)。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3)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一项计25分,国家级项目一项计50分(排名前二;如排名前五,分值减半);出版专著一本计50分(10万字以上,省级以上出版社,排名前二;如排名前三,分值减半)。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4、报考就业方式一般应为非定向,即入学前须将考生本人全部人事档案和组织关系等转入我校。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申请。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5、考生在提出申请、通过资格审核后直接进入复试,接受有关思想品质、专业基础、理论分析和外语能力的全面考察。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二、";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申请材料";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1、《上海大学2021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2、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www.chinadegrees.cn),进入“学位查询”在线查询学位,并截图打印,如不成功须申请中文学位电子认证报告后打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www.cdgdc.edu.cn/cn/);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www.chsi.com.cn),进入“学信档案”在线申请学籍验证,打印下载本人的学籍认证报告。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还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3、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4、身份证复印件。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5、本人硕士成绩单(复印件需加盖学习单位研究生成绩公章或考生档案所在部门公章)。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6、两位报考专业或相近学科的正高级职称专家亲笔签名的推荐书(具体格式可从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下载,用A4纸打印)。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7、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8、科研成果(含已取得的专利)、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或专著等复印件(论文复印件应包括期刊封面、目录及正文第一页,如论文被CSSCI等检索,需提供相应检索证明原件)。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9、显示本人学术和文化实践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10、考生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学术研究计划书(可至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文件下载”栏目中下载,计划书不少于5000字)。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11、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12、不少于5000字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设想”,以电子版的方式直接发送给欲报考的导师。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申请人须保证以上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如发现不实信息,将取消其报考资格。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三、";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报名与材料初审";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1、报名";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0000pt;>";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0000pt;>";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0000pt;>

申请人须于2020年12月8日9:00~2021年1月4日14:00期间,登录";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0000pt;>";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0000pt;>";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0000pt;>“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综合管理系统”,网址:https://gmis.shu.edu.cn/BSBM.html,进行网上报名(考试方式选择“申请-考核";font-family:宋体;font-weight:bold;>”)。网上报名时须按照《上海大学2021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0000pt;>";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0000pt;>";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0000pt;>";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0000pt;>";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0000pt;>";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0000pt;>";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0000pt;>相关要求完成网上报名手续,完成报名手续后进入“材料提交”环节。

2、材料提交申请人须于2021年1月15日之前,将报考材料整理完毕,在报名系统提交电子版,并将符合条件的申请材料按要求装订,邮寄到指定地点。逾期未收到材料,将视为自动放弃报考资格(网上报名视为无效,不退还报名费)。";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

特别提醒:如因考生个人原因未能及时寄送报名材料而导致无法参加复试,由考生本人承担责任。另寄往上海大学的材料一概不予退还,如有需要,请寄送前复印好相关材料。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3、材料初审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1)学院成立博士生招生工作小组,负责申请材料的初审。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2)学院博士招生工作小组所有成员对申请者提交的所有材料进行审核,并根据课程成绩、硕士学位论文、参与项目、论文和著作、外语水平、研究计划、专家推荐意见等进行综合评价,独立给出成绩。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3)综合考虑导师意见及招生工作小组给出的成绩确定报考每个导师的前三名进入复试(预计2021年3月、地点另行通知,请关注学院网站)。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四、";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复试";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与录取";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由本学科或相关学科不少于5名具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的人员组成复试考核小组,负责复试。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1、学术水平复试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1)复试方式包括笔试和面试。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2)笔试:戏剧与影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综合两个个科目,每科目满分100分,笔试时间均为120分钟。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3)戏剧与影视学";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专业综合(笔试):按报考导师所在研究方向命题。

(4)面试:包括外国语和专业复试,满分300分。每位考生的面试时间不少于30分钟。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2、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考察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复试时,复试考核小组还将综合考察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3、录取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1)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依据考生成绩,按报考导师成绩排序,根据本年度博士生招生名额,在导师计划名额内择优录取。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2)复试外语单科及格线45分,专业课单科及格线60分,专业复试及格线120分,所有科目都达到及格线方可录取。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3)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考察中发现考生不适合攻读博士学位者,经学院招生领导小组审核,实行一票否决。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4)复试考核小组依据复试成绩排出名次,提出拟录取名单。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招生计划审核拟录取名单,经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网上公示拟录取博士生名单。经体检、政审、调档等流程后,向拟录取新生发出录取通知书。";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纸质材料材料接收人:

邮寄地址:上海市延长路149号第二教学楼402室  邮编:200072    联系人:洪代星    电话:021-56333674

  备注:招生简章公布名额为预计名额,正式招生名额在复试前下达。由于招生名额有限,不能保证每位导师均有名额,请慎重报考,报考前请务必联系导师。   参考书目:

1. 《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下),程季华等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1年版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2. 《世界电影史》,【法】乔治•萨杜尔著,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5年版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3. 《世界电影史》,【美】克莉斯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4.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5. 《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丁亚平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2005年版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6. 《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下),李恒基、杨远婴编 三联出版社2008年版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7. 《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美】克莉斯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8. 《中国戏曲发展史》,廖奔、刘彦君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3年四月。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9. 《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主编,戏剧出版社1980年。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10. 《历代曲话汇编》,俞为民、孙蓉蓉主编,黄山书社,2006年1月。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11. 《昆剧发展史》,胡忌、刘致中,中华书局2012年7月。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12. 《昆剧演出史稿》,陆萼庭,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13. 《昆曲格律研究》,俞为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14. 《昆剧折子戏研究》,王宁,黄山书社2013年1月。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15. 《明杂剧史》,徐子方,中华书局2003年版。

16. 《曲学与中国戏剧学论稿》,徐子方,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7. 《叙事虚构作品》,【以色列】里蒙•凯南著,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18. 《叙事话语与新叙事华语》,【法】热奈尔•热奈特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19. 《后现代叙事理论》,【英】马克•柯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20. 《中国叙事学(图文版)》,杨义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21. 《电影电视声音创作与录音制作教程》,姚国强,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22. 《关于电视》,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23. 《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第二版),罗伯特·艾伦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f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14%;>

  导师介绍: 陈犀禾 (男),教授,博士。专业:电影学。主要研究领域:电影理论、历史和批评,华语电影研究。上海大学亚洲电影研究中心主任,ACSS(国际亚洲电影研究学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高校电影联盟副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当代华语电影发展研究”、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项目“民营影视企业发展研究”、上海市重点学科项目“中国电影学术史研究”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70余篇。《中国当代电影的工业和美学:1978~2008》(2008年)由《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对中小型国有电影厂在体制改革中的困境和前途的几点思考》(2007年)获得第十六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红色理论,蓝色理论,以及蓝色理论之后》获中国文联2005年度文艺评论理论奖,《当代美国电视》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在美国出版专著《FILM IN CONTEMPORARY CHINA,1979-1989》(《当代中国电影:1979-1989》)和论文多种。   联系方式:021-56331901,E-mail: [email protected]   (本年度不招生) 程波 (男),1976年出生。1993年入复旦大学学习,2003年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毕业。现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校艺术人文联合学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影视制作艺术硕士MFA学科带头人。同时为教育部戏剧影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影协理论委员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曾出版《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电影的探索策略研究》《世界电影地图(三卷本)》、《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西风破-西方美学讲读》、《天才/疯子:达利画传》、《西方美的历程》等著作。先后独立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等多项。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1997年开始写作小说,在《人民文学》,《山花》,《青年文学》,《小说界》,《小说家》等刊物发表小说数十万字,2003年起从事剧本创作,策划创作监制影视剧,网剧,微电影,纪录片若干。   联系电话:13817035540 E-mail: [email protected] 丁友东 (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电影高新技术。主要研究领域:老电影数字保护与修复技术、影视大数据与信息可视化技术、增强现实与计算机动画技术等。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7-1999年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起在上海大学工作,曾任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等职。2002年聘为教授,2004年聘为博士生导师。2001、2003年作为访问教授分别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日本会津大学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10余项,目前主持的主要课题有:中国珍贵历史文献影像资料数字修复系统(上海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获全国青年计算机科学家会议优秀论文奖。   联系方式:021-56332330(O) E-mail:[email protected],网址:http://graphics.shu.edu.cn   (本年度不招生) 冯果 (女),教授,研究方向:影视理论及创作   创作经历: 参加过《电影春秋》、《孽缘》、《青春与共》、《我爱杰西卡》、《春蚕》等100多部集影视剧的拍摄。   学术成果:   出版两部学术专著:《多元素参与的电影表演》,《中国当代艺术电影的困境》同时,在核心期刊和专业期刊上发表了《数字技术产业中的电影表演》、《电影中的无声艺术》、《从失语者到叙述者-对新生代独立电影的分析》、《第三代电影人的改编艺术》、《消费社会中的电影产业》等学术论文, 在电影专业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0多篇。联系方式: E-mail: [email protected] 高长力 (男),硕士,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上海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广播电视。曾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消费者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担任记者编辑编导。1994年12月首届国家公务员招考考入广播电影电视部总编室(现为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先后任副处长、处长、助理巡视员、副司长、司长。2004年5月至2008年10月,在北京奥组委任媒体运行部副部长,主要负责北京奥运会电视转播和媒体服务工作。多年从事广播电视宣传和管理工作,近年来牵头制定了“限娱令”“禁丑令”“限酬令”等多项重大政策。陆续在专业报刊杂志发表《守正创新攀登高峰》等专业文章100多篇,著有《电视不是疯人院》《都是节目惹的祸——外国广播电视节目问题案例研究》等专著。主持了《广播电视节目播后监管研究》《广播电视节目标准研究》《广播电视宣传管理创新研究》等多项课题。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何小青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执行院长,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教委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电影高新技术与特效制作重点创新团队负责人。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获美术学博士学位,主要专注于公共艺术实践理论、电影场景与造型创作研究及电影数字高新技术研究。曾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美术家协会城市环境艺术·壁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2013年获“CIDA中国室内设计杰出成就奖”,2014年担任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委。独立出版《何小青设计作品集》、《都市中的屏风——城市景观墙的设计与应用》、《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构建》等专著。主编《为中国而设计第六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获奖作品集》、《为中国而设计第六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优秀论文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公共艺术发展路径的向度分析》、《公共艺术之“公共性”流变源考》、《欧洲文艺复兴的理性启蒙》、《中国电影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反思》等论文。学术论文《浅议“电影工业化”》荣获第2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先后承担上海市政府重点工程、“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宴厅(西大厅)室内装饰设计”、“上海世博会‘德中同行’竹展馆室内展示设计”等多个项目。主持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室内设计》、上海市教委项目《崇明岛社区规划中的生态景观对策与技术研究》。主持横向课题《上海青西郊野公园艺术规划》和《上海嘉定新城文化艺术规划》。2018年起担任中宣部“纪录中国”项目《喜马拉雅的种子》总导演,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项目《愚公移山》联合出品人。   联系方式:021-56331035 E-mail:[email protected] 黄望莉 (女),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影视艺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影理论研究》执行主编,上海-伯克利电影与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访问学者。目前主要研究的领域: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政策及其策略研究、华语电影研究等。近些年来主持完成了一项国家社科艺术学的项目,并于2017年度先后获得了的教育部规划项目、国家广电总局一般项目等两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此外,还作为第二项目人承担了两项广电总局的部级项。在上海大学期间,作为子项目带头人,先后参加了校级层面的“211”项目、“085”项目、“一流学科”、“高峰学科”等方面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研究成果,主要专著有:《政策·机制·文化: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政策导向与国家形象的推进》、《海上浮世绘:文华影片公司初探》等。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6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两部专著分别获得上海市第3期电影学重点学科、上海市第13次社会科学文库出版资助出版。所参与的决策咨询报告也获得了广电总局领导的批示。曾连续多年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多项国内外短片、编剧等评选委员会评委。现为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兼史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夏衍电影研究会理事、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港台电影研究会会员等。   联系电话:18017331848   邮箱:[email protected] 林少雄 (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纪实影片、影视文化与视觉认知。出版有《意识形态的形象展示:纪实影片发展与执政党的文化策略》(2009)、《视像与人:视像人类学论纲》(2005)、《多元文化视阈中的纪实影片(2003)、《纪实影片的文化历程》(2003)、《人文晨曦:中国彩陶的文化读解》(2001)等十余部学术著作,其中《洪荒燧影》、《古冢丹青》(1999)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新编艺术概论》(2007)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影视鉴赏》(2007)入选中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影视理论文献导读》(2005)被国内数十家高校选用为研究生教材,《艺术概论》入选上海市市级精品课程。另有七十余篇学术论文在《文艺研究》、《当代电影》、《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   主持有“国家形象的视觉呈现与传播策略”(国家哲社规划课题,2011)、“世博会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元素的运用”(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2010)、“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实施策略及路径研究”(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2008)、“纪实影片文化史研究”(上海市重点学科“电影学”项目课题,2008)、“从纪实影片的发展看执政党的文化策略”(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2003)“民族艺术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课题,2007)、“纪录片文化研究”(上海市教委社科课题,2002)等项目;   中国高教影视学会、中华美学学会、中国汉画学会会员。先后担任上海首届艺术博览会开、闭幕式及专题片拍摄制作总策划(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闭幕式前期总策划(2003-2004),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中国馆、主题馆整体策划(2009);主编的“中国彩陶文化解密丛书”被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拍摄为六集专题片《神秘的中国彩陶》,本人被聘请为该片学术顾问。   曾在德国美因茨大学、“德国之声”(2009)、新西兰奥克兰大学(2005)等高校或机构访学、开设专题讲座、开展专题研究。   联系方式:(H)021-65927709,(C)18601774966 , E-mail:[email protected]   (本年度不招生) 刘海波 (男),教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上海大学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上海市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委会副主任,长三角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上海国际电影节及白玉兰电视节资深选片委员。出版《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研究》等专著两部,主持“上海经验与中国道路:上海电影中的百年中国多元现代性研究”等哲社课题2个,发表学术论文和电影评论数十篇。专业方向为影视文化研究与批评。   联系方式:13817756897,E-mail:[email protected] 聂伟 (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电影产业、影视文化批评与新媒体研究。历获上海市曙光学者、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王宽诚育才奖等称号。获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优秀文艺评论奖、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等。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编委,《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学术委员。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电影产业供给侧创新与发展研究》,主持省部级重大项目《“互联网+”语境下中国电影产业融合创新》,主持省部级及以上项目7项。专著《中国电影产业十年探察》《华语电影与泛亚实践》《文学都市与影像民间》等,编著《第六代导演研究》《电影批评:影像符码与中国阐释》及译著等九部。   联系方式:021-56331901,E-mail: [email protected] 潘璋敏 (男),籍贯:上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学者,瑞典University West高级访问学者。目前主要研究的领域:3D立体电影视觉引导、虚拟空间视觉的安全性、影视视觉文化与智能科技的交织等。科研成果62项;省部级纵向项目2项,近五年重要论文17篇,个人作品展3项,专利12项,作品获奖:12项。   联系方式: Email:[email protected] 齐伟 (男),博士,副教授,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社科新人,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访学学者,“电影产业与中国故事创新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华语电影历史与理论、当代华语电影批评、新媒体与电影产业等。   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5项,上海市教委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现代传播》《上海大学学报》等多家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解放日报》《中国艺术报》等主流报刊杂志发表影视文化时评2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九届“学会奖”著作类专著一等奖,第十四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十一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三等奖等。   联系方式:021-56331901 邮箱:[email protected] 曲春景 (女)教授,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影视艺术学科带头人;上海大学影视批评中心主任;中国高教影视学会副理事长。其专业方向:影视理论、影视批评。主要研究范围:影视叙事学、电影叙事伦理批评、观众心理研究等。先后主持完成过多项重大理论课题:1998年主持完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叙事与价值”;2002年主持上海市教委项目“影视作品解读”;2003年再次负责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故事与媒介” 的课题研究,2015年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电影叙事伦理批评”。   其科研方面,获得过多次奖项:《论电视文化批评》获2004年中国电视金鹰节论文二等奖(金鹰奖)、《论影视剧制作中的形而上学陷阱》获得中国高教影视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8年《中国电影史研究中的感官文化学派》获中国高教影视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其著作和论文《阅读的理性》《论视觉文化批评的当代价值》《对影视批评现状的批判》《跟随故事的转移》《叙事与价值》《当代文学研究的现代性转向》等,曾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文艺报》、《名著欣赏》等多家刊物介绍转载和复印等。   其在教学工作方面,2004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教师“上海市育才奖”;2012年获上海大学影视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2013年获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奖;2013年度影视艺术学院教学优秀奖等。   现任上海大学电影学院教授兼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教授、上海大学学报编委。2005年春季学期应邀到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斯坦敦学院访问和讲学、2013年秋应邀到美国夏威夷大学负责本科生联合创作教学项目。   联系方式:021-66521636,E-mail :[email protected] 饶曙光 (男),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电视评论学会会长,原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兼职教授。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艺术总监。多次担任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广电总局社科基金项目评委、评审。   1985年开始从事电影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史、当代中国电影电视、影视与大众文化等。在全国各大报刊上发表了400多篇文章,共300多万字。《创意制胜——跨越电影产业化初级阶段》获第二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获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著作类特等奖。《华语电影新发展及其前景》荣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文章类特等奖。   出版了多部译著和专著,主要有:《中国文学理论》,《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中国喜剧电影史》、《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新中国60年电影形态研究》、《中国类型电影: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华语)电影发展与对外传播》、《博影而思——饶曙光文集1、2、3、4》。主编有《中国电影分析》、《新思维 ·新力量·新方法》、《全球化与民族电影——中国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侯孝贤电影研究》等。承担并完成过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项目。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电影通史》(首席专家)。   联系方式:010-64296146,E-mail: [email protected] 杨绪容 杨绪容,(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伟长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明清戏曲评点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曾任[日本]神奈川大学、[韩国]韩国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专攻小说戏曲。曾出版专著《〈百家公案〉研究》、《明清小说的生成与衍化》,汇集整理有《王实甫〈西厢记〉汇评》、《杨芳灿集》、《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作品选》等作品。在《文学评论》、《复旦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上海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项目1项。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本年度不招生) 杨弋枢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   生于1976年10月,江苏海安人。2007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电影学博士学位。2007年—2019年先后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讲师、副教授。2014年-2015年在美国查普曼大学道奇电影学院访学。2011年—2014年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兼职博士后。2019年至今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文化研究、电影本体研究、视觉文化研究等方面,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出版专著《电影中的电影:元电影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电影机制研究》课题研究并结项。   杨弋枢也持续创作实践,电影作品有:纪录片《浩然是谁》(2006,任导演/摄影/剪辑,入选2006年第59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入选2007年第31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等,影片由耶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收藏);纪录片《路上》(2010,任导演/剪辑,入选国内多个影展,入选韩国首尔独立电影节);剧情片《一个夏天》(2014,任编剧/导演,入选2014第21届韩国釜山电影节,2015法国沃苏勒亚洲电影节获评委会特别提名奖,2015年德国汉堡国际电影节,2015年台湾女性影展,2015年北京独立影像展年度优秀剧情片奖);剧情片《之子于归》(2018,编剧/导演,入选2018第37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2018年平遥国际影展,2019年爱尔兰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2019年韩国首尔国际女性影展等)。   联系方式: [email protected] 姚国强 (男),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教授、国家一级录音师,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兼)、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兼);原北京电影学院科研设备处、科研信息化处处长。   现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声音艺术工作委员会会长,中国录音师协会电影电视声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影视卷”编委会编委、“影视声音卷”主编等多项社会学术职务。   先后公开发表各类学术文章1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含译著)15余部,主持了30余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多项学术成果获奖。   先后参与电影故事片声音创作10余部、动画片1部、环幕电影2部;电视剧声音创作百余部集。多部影视作品获奖。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及理论、电影声音艺术史、电影声音美学、声音人类学和电影声音艺术教育学。   联系方式:E-mail:[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本年度不招生) 张斌 (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影视批评与类型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影视理论与批评、新媒体与影视产业、媒介理论等。曾先后在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夏威夷大学创意媒体学院、曼切斯特都会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访问交流。主持教育部、上海市、国家广电总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教委、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两项,决策咨询专报多次获得中央和上海市政府采纳与主要领导批示。出版专著2部,译著1部,合著8部,主编2部,在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十余篇(次)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新闻与传播》《文化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等全文转载,入选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19)名录,在《文艺报》《文汇报》《中国艺术报》《文学报》等国内主流报刊发表大量影视评论作品,学术成果曾获得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会奖”论文一等奖(三次)与著作二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艺术论文一等奖、飞天电视剧论文评选二等奖、星光电视文艺论文评选三等奖、上海大学年度科研创新贡献奖(人文社科艺术类)高端论文二等奖、中国传播学论坛优秀论文奖等学术奖励。担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影视评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国际短片大赛选片人,上海电视节电视剧“白玉兰奖”选片人等。   联系方式:15821188919,E-mail: [email protected] 赵晓红 (女),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硕士,南京大学中文系戏剧戏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戏剧戏曲学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戏曲史论。主持完成教育部课题《江浙沪戏曲剧团体制转型及推进产业化发展研究》、国家古委会项目《朱有燉集》等。出版专著《朱有燉研究》《江浙沪戏曲剧团体制转型及推进产业化发展研究》等。在《文学遗产》《戏剧艺术》《艺术百家》《戏曲艺术》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清抄本昆曲身段谱研究》。   联系方式:Emai:[email protected] 仲星明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南京艺术学院尚美分院创始院长、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创始院长、文化部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数码艺术教育委员会会长、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常委及华东区秘书长、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数码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住建部建筑文化中心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数字图形图像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学院奖常务理事及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动画学会理事、中国玩具协会理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委。   主要研究领域:数码影像艺术、文旅创意产业。编撰出版了《印刷工艺与装潢设计》、《佛教艺术》、《苗绣密码——战神的召唤》等学术著作及主编了《二维动画艺术与数码技术》、《网络信息检索与运用》、《数码图形设计》、《数码漫画》、《数码立体造型》、《电脑游戏基础设计》等丛书,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同时发表了《构筑中国数码艺术基础教育体系》、《计算机美术设计基础及应用》、《艺术与设计基础》、《易学图形概念研究》等专业论文十多篇。先后完成了“中国网络文化研究现状分析”、“普通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研究”等研究课题,主持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数码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数码艺术教育模式探索”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项目。   主持承办了2008年国际奥林匹克美术大会数码艺术大展暨专家论坛、全国数码艺术教育成果展及高峰论坛、中国包装联合会第九届华东大奖、中国学院奖数字出版设计论坛、国际数字创意与工业设计大赛暨第七届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国学院奖第六届影视动漫大赛颁奖典礼暨教育论坛等大型学术活动。   50多件作品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荣获首届中国优秀包装设计师,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A级,2011年中国学院奖年度人物“数字艺术教育贡献奖”,2012年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中国数字影像年度人物奖”。   同时,参与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主题演绎策划;主持了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国家文化地理信息库建设重大项目《中国节日影像志》子课题、《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村寨空间形态保护与发展》系列项目,其中作品《赛装节》在第二届中国澳门国际数字电影节暨数字艺术博览会中荣获“最佳数码纪录片”奖;担任数码电影《良心作证》、《生死诺言》制片,哈尔滨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开幕式《青春·未来》大型文艺演出策划、视频监制;主持了第六届中国戏剧艺术节、亚太经济APEC中国馆、陕西省宝鸡市法门寺、南京市地铁1号线、南京市中央公园、南京市栖霞山文化旅游景区、栖霞寺三论宗祖庭主题公园、常州市宝林禅寺、扬州市宝应泰山殿、重庆市潼南大佛寺等大型项目的总体规划和艺术设计。   目前,正致力于艺术教育、艺术科技、艺术禅和佛教文化艺术的研究与创作、文化旅游的规划设计。同时致力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大型项目数据库建设、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项目子课题——图形符号标识规范;主持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中美人类想象力研究数码艺术工作室”及“高校紧缺艺术人才创新工作室——中韩VR技术研发与国际化创新艺术人才培养工作室”。   联系方式:电话:021-69982262 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年度不招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