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渔,通过显示器面板参数了解你的显示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冬奥观看体会400字 授人以渔,通过显示器面板参数了解你的显示器

授人以渔,通过显示器面板参数了解你的显示器

2024-05-22 06: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授人以渔,通过显示器面板参数了解你的显示器 2023-10-29 20:14:07 4点赞 10收藏 0评论

显示器最重要的元件是显示器面板,可以说面板决定了一个显示器的价值。而显示器面板型号这个重要信息,厂商往往没有提到。本文就来聊聊:如何挖掘显示器面板参数来了解你的显示器:

如何查询显示器面板型号

热门显示器大多网上有评测,详细的评测即使不拆解显示器也应该介绍显示器面板型号。但一些小品牌的显示器网上找不到参考资料怎么办?我们可以进入显示器工程模式查看面板、驱动板等信息。

不同显示器进入工程模式的方法不同(具体可以自行按品牌网上搜索),主流方法是按住显示器“menu”键开机,激活显示器的“工程模式”。通过OSD菜单进入工程模式,可以查看到显示器:面板型号、驱动板、使用时长等重要信息(“工程模式”对于购买二手显示器也是一个常用功能)。

授人以渔,通过显示器面板参数了解你的显示器

如果显示器实在没有工程模式,又没有相关资料。那就只能拆机查看面板型号了。有了面板型号,我们可以在网上查询面板的详细参数。

查询面板参数一般会用到“屏库”这个网站:https://www.panelook.cn

通过屏库不仅可以查询,还可以对比显示器面板参数。我以市面上目前4K入门显示器常用的京东方MV270QUM系列面板为例,下面是京东方N20、N50、N60、N70的光学性能,由纸面数据可以看出:N20相比其它3款面板差距较大。而N50、N60、N70这三款面板,N50的纸面数据最好。

授人以渔,通过显示器面板参数了解你的显示器

不过即使显示器即使采用了相同面板,哪怕是同个工厂的产品显示效果也可能有差异,更别说不同品牌对于面板的调校不同。所以了解显示器面板和参数只是选购显示器的基础一步。

显示器面板有哪些种类

目前主要的显示器面板分为TN、VA、IPS、miniLED、OLED等。TN即为最普通的液晶显示屏,TN为软屏缺点是色域较差、可视角度差、对比度差,但是响应速度快。那些便宜低色域高刷屏多用的TN面板。

VA面板也是软屏,VA面板有色彩饱和度高、对比度高的特点,所以VA面板显示器适合作为电视面板和游戏显示器。但正因为色域过饱和,VA面板有偏色的毛病,不适合作为设计显示器。

IPS面板是目前最常用的液晶面板,IPS面板为硬屏,可视角度好各方面性能都比较平衡,但缺点是容易漏光,对比度基本就在1000:1这个瓶颈了。IPS是最目前常见的显示屏面板类型。

miniLED本质还是VA或者IPS面板,只不过背光由非常多的小LED灯组成,并通过驱动对LED进行分区控制。miniLED面板的分区越多、灯珠越多理论显示效果就越细腻,但成本也更高。由于miniLED可以精细控制背光,所以亮度和对比度可以和OLED媲美(又没有OLED烧屏的毛病)。但miniLED非常仰赖厂家调校,分区太少容易有光晕和画面不协调的问题。现在的miniLED显示器价格也在快速下降,4K入门级miniLED显示器价格已经来到了1400+。

OLED不用多说,目前最贵的面板,由于OLED采用的是自发光技术可以显示更纯粹的黑,所以对比度很高。OLED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成本高,寿命相对短(容易烧屏),中高端显示器才会用到。

如何全面解读显示器参数

显示器的观感很重要,一个显示器如果你第一眼看着眼睛不舒服,那么无论天花乱坠的宣传那你都应该不要买。但是网购无法先看实物,我们只能先从纸面参数去推断显示器显示效果。小技巧:市面上显示器基本打不过手机显示效果,行业内最顶尖显示屏技术都用在了手机上,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拿手机显示效果作为对比参照。

显示器几个重要参数:色域关乎显示器的色彩表现能力。目前100%sRGB是基础,设计剪辑则至少会要求90%以上的AdobeRGB、P3(能100%色域覆盖当然更好);

最大亮度也是显示器一个重要参数。其实没有HDR需求的话,室内环境300-500nit完全够用。不过亮度更大可以适应更多环境(比如靠窗办公的电脑如果亮度不够,用起来就很难受);

对比度理论上越高越好,但面板类型决定了其上限。比如IPS常规只有1000:1、VA常规只有3000:1,OLED对比度可以轻松达到100万级。不过我觉得1000:1的静态对比度也够用;

设计显示器对色准要求高,娱乐的显示器则更强调色彩鲜艳美观,现在的显示器都开始注意出厂校色,经过校色的显示器一般δE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