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无畏舰、前无畏舰、超无畏舰都是什么意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军舰上的主炮和副炮是什么 【杂谈】无畏舰、前无畏舰、超无畏舰都是什么意思

【杂谈】无畏舰、前无畏舰、超无畏舰都是什么意思

2024-01-26 03: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写在前面:关于无畏舰这个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本文只代表UP的个人观点。

根据维基百科,“无畏舰(英语:Dreadnought)指的是一种活跃于20世纪初期的战列舰类型”。单从定义上看着实让人一头雾水。实际上,如果按照时间划分,无畏舰、前无畏舰、超无畏舰可以按照下面的图片进行表示:

注:铁甲舰时代和战列舰时代之间并无明确分界点,因为中日甲午战争对世界各国战列舰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暂且将此作为节点

在解释无畏舰是什么之前,还是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

在铁甲舰时代刚刚过去,战列舰时代的早期。各国海军的战列舰大多应用于近战领域,海战中船与船之间先在远距离对射一番(基本都打不中),之后变成近距离交战。在这种情况下,作战方式就是利用大量火力的倾泻来摧毁敌方战舰,于是射速更快、数量更多的副炮就成为了取胜的关键。所以当时副炮的地位是要大于主炮的。

然而在不久之后,陀螺仪技术的发展,使鱼雷的射程大幅增加,甚至一度超过了舰上副炮的射程。此时:(1)如果战舰在敌方鱼雷射程之内用副炮倾泻火力,那可能没开几炮就要吃鱼雷大餐;(2)如果在敌方鱼雷射程之外用副炮射击,在这种距离下副炮的命中率会大幅下降,根本达不到火力倾泻的效果;(3)就算使用主炮,当时战舰的主炮装填很慢而且精度很差,还要进行复杂的落点计算,火力输出效率也十分低下。

为了解决这一两难问题,战舰出现了一种“中间炮”的设计。中间炮也属于重炮一类,口径小于主炮但大于副炮,射程大于副炮。其作用是在主炮射击过后继续发扬火力,同时避免了鱼雷的威胁。这样以来船上就有副炮、中间炮、主炮三种口径的火炮,而这种装备有两种口径重炮的战舰就被成为“混合口径全重炮舰”。

在20世纪初期,美国和英国的海军将领就意识到未来海战的交战距离会越来越长,而当时鱼雷的射程已经达到了3700米,近距离的副炮战术已经不适用了。同时,当时各国海军也提出了统一火炮口径的思想。原因在于:首先,统一火炮口径可以简化弹道计算,提高火控效率;其次,当时火炮射速也不断提升,1895年的12英寸(305毫米)火炮射速为4分钟一发,而新式的12英寸火炮完全可以做到每分钟两发;而且,统一口径对于后勤弹药补给也有诸多好处。

在这种思想浪潮下,英国拔得头筹,同时展现了他强大的工业能力。从铺设龙骨到下水仅一年时间,在1906年,本文的主角:无畏号战列舰诞生了。

无畏号战列舰具有很多划时代意义的设计,甚至以往设计的战列舰跟他相比都显得完全过时。她最主要的两个特点就是:首先,无畏号采用了统一口径的10门12英寸(305毫米)主炮和22门12磅副炮,取消了中间炮的设置;其次,无畏号首次采用先进的蒸汽涡轮发动机,相较于老式的往复式蒸汽机,它的功率更高而且更可靠。于是人们便将这种拥有统一主炮、装备新型发动机的战列舰称为无畏舰。英国无畏号战列舰也就成为了世界上第一艘无畏舰。同时,在无畏号战列舰之前建造的那些旧式战列舰就被称为前无畏舰。

在此之后,各国便开启了造船竞赛,无一例外的开始大规模建造自己的无畏舰。在当时,无畏舰的数量就代表了国家海军实力。以至于像巴西、阿根廷那种自己没有造船能力的国家也要委托他国建造无畏舰。

在1909年之前,各国建造的无畏舰主炮口径基本都是12英寸,这在当时是个主流尺寸。直到1909年,英国猎户座级战列舰开始建造,她装备有史无前例的13.5英寸(343毫米)主炮,而且吨位更大,性能远超无畏号战列舰,于是人们便将这种主炮口径超过12英寸的战列舰称为超无畏舰。在此之后各国设计出来的战列舰基本都属于超无畏舰。

所以简单来说:

如果一艘战列舰:(1)拥有统一口径的主炮,不装备“中间炮”;(2)拥有相比于往复式蒸汽机更先进的动力系统。那么它就是一艘无畏舰。

如果一艘战列舰没有符合无畏舰的任一条件,那它就是前无畏舰。

如果一艘战列舰在符合无畏舰两个条件的同时,主炮口径超过了12英寸(305毫米),那它就是超无畏舰。

当然除了无畏舰、前无畏舰、超无畏舰这三个名词,还有诸如“准无畏舰”、“后日德兰无畏舰”、“条约舰”、“快速战舰”这些名词,这些又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把前面那个图详细展开:

注:1992年,美国依阿华级战列舰全部退役,战列舰时代就此落幕

准无畏舰:是指虽然装备有单一口径主炮、但依然保有多门大口径“中间炮”、于20世纪初开工建造的最后一代前无畏舰。这些前无畏舰的设计虽然或多或少具有无畏舰的思想,但是没能达到无畏舰的标准,所以被称为“准无畏舰”。比较典型的是日本的萨摩号战列舰。

后日德兰型无畏舰:1916年,日德兰海战爆发,此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巨舰大炮之间的对决。这次海战之后,各国海军总结经验教训,改进了自己国家无畏舰的设计,包括增加主炮口径、增强防护等一系列措施。这一型无畏舰的代表有:美国内华达级战列舰、英国纳尔逊级战列舰和日本长门级战列舰。

条约型无畏舰: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五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条约中限制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吨位不得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在这条约生效期内,各国建造的战列舰称为条约型无畏舰。例如:英国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美国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和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法国的黎塞留级战列舰和意大利的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

快速战舰(又称后条约型战列舰、超条约战列舰):1936年伦敦海军条约到期,各国又开始建造新型主力战舰。此时火炮技术与与发动机的发展已经日渐成熟,新造出来的战舰航速已经普遍达到28节以上。1936年之后建造的战列舰就被称为快速战舰。典型的代表有:英国前卫号战列舰、美国依阿华级战列舰和日本大和级战列舰。

实际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建造的战舰基本都符合无畏舰的设计理念。所以“无畏舰”这个称呼就很少再用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