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观】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奏响军民融合创新的时代强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军民融合政策汇总图 【海观】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奏响军民融合创新的时代强音

【海观】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奏响军民融合创新的时代强音

2024-07-15 18: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中关村,形成了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潜力产业集群和高端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构建了“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

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就是园区中一颗闪亮的星。

北京中关村四季青军民融合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坐落于美丽的香山脚下。

一个集科技创新、企业孵化、产业聚合、军地对接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园林式军民融合产业园正在快速崛起,充分体现了领跑者的速度、激情与担当,园区的建设和运行将探索出一条军民融合的“海淀之路”。

军民融合发展纪实

201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与此同时,北京中关村作为首批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被赋予了发挥中关村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的作用,形成区域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国家使命。

海淀区作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布局的重点区域之一,涵盖了航天、船舶、电子信息、兵器装备等重点科技产业领域,大批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

近年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契机,以国家军事战略需求和中关村创新发展需求为牵引,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及整合利用,谋划构建体系完善、创新引领、高端集聚、高效增长的军民融合高端产业形态,探索构建军民协同创新、资源共享模式,打造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有力地助推了中关村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关村军民融合的经验、政策很多,核心就三点:根本要求是打造‘杀手锏’,深深扎根于中关村,始终坚持示范引领。”

一直致力于其间的中关村管委会军民融合创新工作处处长张晓明将之形象地称为“三三模式”。

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总面积11万平方米,主要用于军民融合重大项目落地、军民融合项目展示对接,着力搭建中小微军民融合企业创新创业平台、军民技术双向转化平台、军民科技创新战略协作平台、军民融合展示交流平台、军民融合综合服务保障平台等“五大平台”。

构建集聚发展的高端产业形态

在持续高温的日子里,一件穿戴方便的“空调背心”将是户外工作者必备的防暑秘籍;

几百米外远距离发射,消防车不用到达火场,只需一键操作,能够自动瞄准的“导弹灭火”产品成了专门用来对付高层建筑火灾的克星;

还有给地下管线做“CT扫描”的探地雷达、24小时全天候实施监控的无人机……这些都是科技军民融合实践下的产物。

作为我国第一个改革创新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教智力资源密集、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军队和军工集团总部及科研机构集中三大优势成为中关村军民融合厚植成长的沃土。

以国防科技研发、成果孵化、企业培育等为重点的海淀园;以航空航天、智能装备、新能源等产业为重点的大兴—亦庄园;以应急救援、通信导航、高端装备等为重点的丰台园……一批各具特色的园区集聚发展,推动了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军转民”、“民参军”并非简单的聚合就能相互投契,资源整合了、力量聚合了之后,还有一个结合的问题,在张晓明看来,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字“信任”,只有通过深度融合才能实现军民之间的“车同轨、书同文”。

目前在中关村注册与军民融合相关的产业技术联盟有数十家,涉及智能机器人、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集成电路等多个行业,社会组织成为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推动力量和资源。

2016年12月,中关村军民融合军地对接平台暨军方联络处揭牌仪式隆重举行。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后勤保障部、训练管理部等13家军队单位在海淀区设置联络处,为军民深度融合提供宏观政策指导,为企业参军提供直接需求牵引。

打造需求 对接资源

共享全新模式

2016年上海CES展会和北京第五届中国国防信息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上,一家仅成立一年的公司引发了广泛关注:

由芯盾(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主创新的、获得多项专利的DR4H信源融合加密支撑技术体系,可实现全程全网加密通信,通过中关村联盟“红娘”牵线,这家公司成功实现“民参军”。

北京北摩高科摩擦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老牌军工企业,因产品单一曾一度濒临破产。

董事长王淑敏上任后,企业果断转型,从刹车盘(副)到刹车机轮,再到刹车系统,其产品有的已装配在新型武器装备上。如今,北摩正在全力冲刺国产高铁机轮的研制。

“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王淑敏说。

在张晓明看来,要消除军、民中间的缝隙,必须转化知识产权,二次开发后才能走向市场,其中解决融的问题十分关键。

为此,在中关村的支持下,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探索组建了中关村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

由北大、清华、中科院等14家学术单位共同组建的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采取高校院所、企业及社会资本有机“黏合”的发展模式,在硅谷、香港设立分院,遴选顶级科学家就地开展高水平研究,还建立了包括知识产权基金、协同创新子基金、银行融资及社会投资等在内的30多亿元“资金池”,助力多个项目达成技术转移协议,一些项目取得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促进了产融铰链。

破解军民融合人才培养难题

2017年12月3日,由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主办,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军民融合(北京)装备技术研究院承办的第四期中关村核心区军民融合高端人才培训班圆满结束。

来自园区的98位高新技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顺利结业,为海淀区军民融合的人才队伍建设再添有生力量。海淀区副区长李长萍出席并为学员们颁发结业证书。

本期培训历时三天半,张召忠、尹卓、杜文龙、于川信等8位来自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和军民融合领域的名师大家,紧紧围绕军民融合主题,系统阐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现状,我国面临的周边安全形势,以及国家采取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存在的困难、推进的路径、“民参军”的方式方法等,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军民融合“饕餮盛宴”。

企业家学员们通过聆听精彩授课,研究典型案例,观摩教学视频,开展座谈交流,不断拓宽国家和全军的宏观视野,提升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发展的思维层次,对新时代军民融合往哪“融”、“融”什么、怎么“融”,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肩上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有更加切身的体会。

“推进军民融合,人才是关键。”军民融合高端人才培训班在海淀区委区政府的关注下,在国防大学的支持下已经成功举办三期,培训优秀企业家学员150余人,充分发挥了人才在融合发展中的支撑和牵引作用,为推进军地新型人才培育探索了新模式新路径。

国家已经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

“中关村人”定然奋力耕耘好“军民融合”的试验田,让“示范效应”在神州大地开花结果。

一座智慧园区在海淀

拔地而起

一个军民融合的黄金时代

已经到来

一条具有“海淀模式”的

军民融合

深度发展之路

就在脚下!

文、编辑 / 李敏

更多海观故事

【海观】三节课:你很忙,但知识不慌张

【海观】产业园区系列之东升科技园:给创新,以力量

【海观】厚德创新谷:梦想的另类孵化模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