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叶谈:基础旧化:渍洗、渗线教程 图文演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军模飞机模型制作 橡叶谈:基础旧化:渍洗、渗线教程 图文演示

橡叶谈:基础旧化:渍洗、渗线教程 图文演示

2024-06-29 01: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橡叶谈"

注意:

1:本文基于橡叶36年的模型制作经验,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2:图文演示以橡叶制作较多的1/72战车为例,其他比例的军模型同理;科幻模型、人物手办亦可参考。

3:渍洗、渗线的区别

(1)渍洗:用平笔将旧化液均匀的涂在模型表面,就像给整个模型洗澡;再用棉签擦拭掉多余的旧化液。渍洗更适合飞机(表面较光滑、凸起较少)和大比例模型。

(2)渗线:用面相笔将旧化液涂在凹线、铆钉、螺栓处,只有局部需要用棉签或蘸水的面相笔甚至手指擦掉。渗线更适合坦克(表面螺栓等凸起较多)和小比例模型。

渍洗是大面积整体操作、渗线是细节局部操作,一般将两种操作统称为"渍洗"

4:基础涂装使用橡叶模型森林绿CM法套装,详见以下链接(复制到浏览器地址栏打开)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688417183696

5:渍洗使用的橡叶模型全能旧化液(黑色),详见以下链接(复制到浏览器地址栏打开)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630408576625

6:"海绵掉漆法"可参考之前的文章:橡叶谈:海绵掉漆法 图文演示

素描基础课用到的石膏立方体,可明显看出:受光面、侧光面、背光面

受光面、侧光面、背光面,对应下文的:高光色、主色、阴影色

层次感:

       模型是将实物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塑料件,因体积较小(尤其是小比例模型),无论是自然光还是在灯光下都很难表现出应有的明暗变化,呈现出较强的"玩具感";因此需要人为制造出"高光"、"主色"、"阴影"区域,以表现出正常的"层次感"。

层次感的表现办法:

(1)CM法涂装:也称"色差法",是橡叶最喜欢的涂装技法。使用同色系,不同饱和度、明度的至少3种颜色,表现出"高光色"、"主色"、"阴影色"。

(2)渍洗、渗线:将深色旧化液涂在凹线、铆钉、螺栓处,加强局部阴影的表现效果。

(3)干扫:作为"古典"模型旧化技法,依然是进阶模友需要掌握的基本技术。橡叶近些年使用天然土替代油画颜料,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本文主要演示渍洗、渗线的方法。

注意事项:

1:先完成基础涂装、贴好水贴,再喷一层消光透明漆保护水贴。

2:使用前请用力摇动旧化液的瓶子,使其搅拌均匀。

3:使用平笔或面相笔将旧化液涂在模型表面,等待干燥。

4:旧化液干燥需要几分钟至十几分钟,与环境湿度、温度有关。

5:干燥后可用棉签或面相笔蘸少量水擦拭掉多余的部分,个别地方甚至可以用手指蹭掉。

6:旧化液也可作为滤镜液,滤镜操作时用平笔蘸少量水从上往下刷。蘸水一定要少,保持平笔潮湿即可。

7:如存放时间较长、旧化液变得过于粘稠,可加少量纯净水稀释(不要加有机溶剂!!!)。

8:操作完毕后请及时清洗平笔。

图文演示:

以六分仪1/72美国M551谢里登轻型坦克为例,M551一身的螺栓很适合演示渗线、干扫。

素组完毕的M551

1:涂装设定为越战"森林绿",使用橡叶模型"森林绿CM法套装"水性漆喷涂,详见以下链接(复制到浏览器地址栏打开)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688417183696

虽然CM法涂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层次感,但还有明显的玩具感

车后部的细节,尤其是动力舱的散热口缺乏层次感

车体前侧部的细节,大量的螺栓同样缺乏层次感

2:下面开始渗线操作,使用橡叶模型黑色全能旧化液,详见以下链接(复制到浏览器地址栏打开)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630408576625

先用力摇动旧化液的瓶子,使其搅拌均匀。用滴管吸1ml旧化液

3:将1ml旧化液滴入调漆皿,根据个人习惯加1-2滴清水并搅拌均匀。

注意:如旧化操作时间较长,旧化液水份蒸发导致浓度变高,可再加入少量清水稀释。

4:螺栓、铆钉等突出零件周围的渗线,用面相笔蘸取旧化液点在螺栓头上,旧化液会沿着螺栓流到底部;等旧化液干燥后,可用手指蹭掉螺栓头上多余的旧化液。

5:散热口、焊缝等凹线部位的渗线,用面相笔蘸取旧化液点在凹线中部和两端,旧化液会沿着凹线流动。

完成渗线后的车后部细节,已经有了较明显的层次感

完成渗线后的车体前侧部细节,已经有了较明显的层次感

可看出路轮的阴影色、主色、小细节的高光色之间的饱和度、明度对比

再来看看其他作品的渍洗、渗线细节

绿色、迷彩系涂装,建议用黑色旧化液

黄色、沙漠系涂装,建议用土棕色旧化液

转载请保持文章完整性以及二维码,多谢!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