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阴云:侵华前夕日本的政治与思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军国主义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 昭和阴云:侵华前夕日本的政治与思想

昭和阴云:侵华前夕日本的政治与思想

2024-07-07 21: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与右翼重视精神的倾向相比,军国主义者更加强调科学和理性。因为他们都是大学毕业的军事官僚,从事的是军队的管理工作,所以特别重视合理的计划。他们考虑的是,如果日本要跟美国、苏联开战的话,需要多少动员资源,需要制定怎样的作战计划等等。然后军国主义者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要把整个日本变成一个大军营,把政治、经济、教育、舆论、文化都调动起来为军事服务。

所以,军国主义者与右翼从组织形态上有所不同,一个在官方的上层,一个在民间的下层。民间右翼与军国主义者有时候有合作。比如日本近代比较有名的军事政变:三月事件、十月事件、五一五事件,基本上都是下层军官联合右翼组织发动的。

虽然下层军官比较亲近右翼,但大多数的军队高层不喜欢右翼,也瞧不上他们。在军队高层看来,右翼总在捣乱,会妨碍他们建立总体战体制的计划。不过另一方面,军队高层也会利用右翼的暴力活动,要挟政府,推进自己的计划。不过事成之后,军队就会抛弃右翼,右翼分子迎来的往往是“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

“法西斯主义者”这个词的覆盖范围更加广泛。这个词强调的不是组织上的区分,而是一种思想倾向。从思想上来讲,法西斯主义对内否定议会制度和政党政治,以建立暴力独裁为目的;对外否定现有的国际秩序,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二战时期,法西斯主义国家有三大代表: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他们之间有共通性,比方说都推崇国家主义、集权主义,认为国家至上、领袖至上,还有本民族中心主义,认为本民族有领导世界的使命等等。然后还有鼓吹战争,美化战争,要求建立军国主义等特征。当然,三者也有不同之处。

总的来说,从组织形态上看,右翼是民间势力,军国主义者是官方势力。从思想倾向上,右翼、军国主义者和法西斯主义者有很大的共通性。

▲头山满

▲东条英机

青年:您刚刚提到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共性,日本的法西斯主义有什么特别之处?

商兆琦:丸山真男的《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是讨论日本法西斯主义的经典著作。他在这本书中总结了日本法西斯主义的三个特点。

第一,家族主义和集体主义。日本法西斯主义认为日本国世世代代都是一个大家族,是一个血缘共同体。这个大家族的族长,就是天皇和皇室。这种倾向在德国与意大利看不到。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被认为是元首,是人民的领袖,不会被认为是全体国民的家长。

第二,农本主义色彩。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流派也是五花八门,但主流跟刚才说的右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倾心于传统的农业文明,反对近代大工业、资本主义和都市文明。其实日本的右翼都有一个本土的源头,那就是幕末的尊王攘夷运动。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的复古色彩和农本主义色彩一直很浓厚。

第三,建立法西斯体制的路径也不太一样。德国和意大利是自下而上完成的,而日本是自上而下完成的。希特勒和纳粹党一开始是在街头闹事,比如“啤酒馆暴动”。然后经过议会选举,通过合法手段夺取国家政权。纳粹党从街头团体成为了执政党,希特勒也从一个流浪汉成为了国家的元首。墨索里尼的“向罗马进军”也是这样,也是从街头打出来的。

日本的法西斯主义运动一开始也是自下而上的,主导力量是民间右翼和下层军官。他们闹事,要求改造国家。但这个运动发动起来之后,就被上层势力接手了。“二二六兵变”之后,来自下层的法西斯主义运动统统被镇压。军部和政府官僚在既有的天皇制度框架内,拉拢着财阀和政党,自上而下建立起了法西斯体制。这是日本法西斯主义的特色。

▲丸山真男

二、各方势力的角逐

青年:您刚才提到,日本法西斯制度的建立与一些前现代遗存有关,那么吸收了西方文明的知识精英,在日本法西斯主义或者右翼的兴起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商兆琦:右翼基本上是复古的,他们推崇的是佛教、神道教和儒学等传统文化,但也有一些右翼的西学素养不错,比如北一辉和大川周明。北一辉的思想中有不少人民主权和社会主义的内容,同时又有很强烈的国家主义色彩。

北一辉主张,推翻现有的国家制度,利用天皇的权力来实现社会主义。这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社会主义”的构想。与此同时,他还主张对外侵略扩张,建立一个幅员辽阔的大日本帝国。不过,不管是北一辉还是大川周明,他们的构想与后来日本形成的法西斯体制是非常不同的。原因我们刚才说了,日本的法西斯体制是在天皇制的框架内,自上而下形成的。它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推翻旧有的天皇制度,这是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宿命。

在知识分子中,自由派和左翼对法西斯主义持批评意见。左翼,比如说日本共产党就会批评法西斯主义。不过后来因为被残酷镇压,很多左翼变成了右翼,这是日本近代史上非常有名的思想事件。

自由派的一个代表是宪法学者美浓部达吉,他提出的“天皇机关说”是日本政党政治和议会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成了法西斯主义者最嫉恨的学术权威。美浓部达吉认为,天皇应该像英国女王一样,作为一个纯粹的立宪君主而存在。为了消灭这种学说,右翼和军部联手在1935年挑起了“天皇机关说事件”。

总的来说,在日本法西斯主义运动中,北一辉这样的知识领袖的推动并不明显,日本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像希特勒的《我的奋斗》这样的法西斯主义理论纲领。日本的法西斯的原动力来自民间社会。因为在19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受损严重,民间就形成了排斥近代都市文明,排斥资本主义和政党政治,要求改变国家体制的思潮和运动。这种自下而上的右翼的活动被军国主义分子利用,来推动了他们要建立总体战的构想。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才有了日本法西斯运动。

战前的右翼知识分子主要工作不是建立法西斯体制,而是攻击左派和自由派。战前有个右翼思想家叫蓑田胸喜,他就通过疯狂的举报来攻击左派和自由派,造成他们不敢在社会上发声的肃杀氛围。

▲美浓部达吉

青年:军部在日本的扩张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在日本国家体系中的地位如何呢?

商兆琦:《明治宪法》是战前日本的根本大法。但这个宪法里有个根本的问题,就是军队直属天皇,不受内阁管辖。一般来说,军队要服从中央政府,可战前的日本不是这样。日本的军队直属天皇,内阁和议会无权管辖。内阁不仅无法管辖军队,军队还有要挟内阁的“法宝”,那就是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这个制度在大正民主化时期被废除过一段时间,二二六兵变后复活。这个制度规定,内阁中的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必须由陆海军推荐的现役武官去担任。如果军部不推荐人选,任何人都无法组阁。

不过从现实操作上讲,在明治和大正时期,伊藤博文、山县有朋、松方正义这些“元老”可以控制军队。因为他们都是开国元勋,在军队里有威望。后来到了大正时代和昭和初期,元老们纷纷离世,政党政治和议会政治盛极一时。这时,强有力的政党政治家也能控制军队,比如说原敬。但再到后来,政党之间因为争权夺利逐步堕落下去。又赶上1930年前后的经济危机,政党对国家的统治力就越来越低,军队也就慢慢不受政府控制了。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正是在此种背景下发生的。关东军漠视政府的命令,肆意挑起事端,侵占了中国东北,政府没办法只能事后默认。然后,关东军还搞了个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为了维护“伪满洲国”,日本还退出国际联盟,跟中国、美国的关系恶化,在世界上越来越孤立。后来日军继续向华北侵略,引发了1937年的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又引发了1941年的太平洋战争。战争规模一次次的升级扩大,基本上都是军部主导的。当然,军部里也不是铁板一块,各方势力也是斗得你死我活,这个就暂且不说了。

青年:在政党、军部的政治斗争中,天皇究竟处于什么位置?

商兆琦:关于天皇权限的规定也写在《明治宪法》里。《明治宪法》第1条规定,天皇总揽国家大权,拥有绝对君主的地位。但第4条又规定,天皇必须依据宪法行事。这样一来,关于天皇性格的规定就出现了矛盾。如果要依据宪法行事,天皇就不是绝对君主而是立宪君主。这种宪法规定的暧昧之处,造成了日本近代天皇制的双重性格:既是立宪君主,又是绝对君主。

天皇作为立宪君主是沉默的,他不干预政治运营,对于内阁的决定也不反对。但是,天皇还有绝对君主的侧面。天皇作为绝对君主最大的表现,那就是他是日军的统帅。

在战前的日本政治斗争中,军部和右翼想用天皇绝对君主的侧面去压倒立宪的侧面,改造国家制度,建立总体战体制。政党和议会势力想要用立宪君主的侧面去压倒绝对君主的侧面,彻底贯彻立宪制度。对于这样的政治斗争,天皇可能很无奈吧。因为他作为立宪君主,要保持沉默。不过,昭和天皇有几次还是打破沉默,展现了绝对君主的侧面,比如下令镇压二二六兵变和决定日本投降。当然,这也不是不恰当的做法,因为天皇是日军的最高统帅,掌握最高军权。

丸山真男打过一个很生动的比方,来解释日本为什么会走向战争。他说,在战前主导国家运营的有三种力量:神轿、抬轿子的官僚和不法之徒。神轿里坐着神像,可是神像是不说话的,它被抬到哪里去由抬轿的人决定。抬轿子的官僚虽然掌握国家政权,但是会受不法之徒的影响。天皇很多时候扮演就是神轿里的神像角色。当然,这只是解释权力运营方式的比喻,我个人认为昭和天皇要承担的战争责任是很大的。

▲明治天皇

青年:天皇在制度上为何如此受尊奉?

商兆琦:这个问题很有趣。明治维新之前有700年时间,是武士在统治国家,天皇只负责祭祀。甚至有些时候,都不能说天皇徒有虚名,而是连虚名都没有。

明治维新有个口号叫“大政奉还”,也就是要把将军的权力还给天皇。但这个口号其实是骗人的。因为德川家的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根本不是从天皇手中得到的。但不管怎么样,明治维新的元勋们出于种种考虑,制造了这种正当性和正统性的“神话”。然后,为了防止日本将来再次出现幕府统治,防止天皇的军事权力被架空,所以要把军权独立出来,只隶属于天皇。

明治宪法的制定者是伊藤博文,他为了保护天皇的大权,一方面不让天皇直接掌权,让他置身之外,另一方面又把权力分散开来,不让任何政治势力一家独大,有机会集权。所以战前日本政坛上山头林立,元老,内阁,宫廷,政党,军部,议会各有各的势力范围,相互掣肘,经常斗来斗去。如果政治斗争太过激烈陷入了僵局,天皇这才作为最高仲裁者出面。这是伊藤博文的国家政权设计,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明治时期的思想家中江兆民管这种政治体制叫做“多头一身的怪物”。

伊藤博文之所以要给天皇这么超然的地位,也是因为去欧洲考察的时候发现,欧洲各国的国民之所以统合起来,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信仰。要想让日本人团结起来,日本也需要一个枢纽。所以他就把天皇推出去,把天皇塑造为日本一切的核心,并在这个基础上建构日本的近代国民国家。

▲伊藤博文

三、思想的潜流

青年:中国和日本都有很强的“民族本位”心态,为什么日本的民族主义逐渐和法西斯主义结合在一起,发生“转向”?

商兆琦:这个很难回答。“民族主义”这个概念更加模糊和复杂。在欧洲历史上,它与近代的国民国家的建构同步形成的吧。然后经历了西方的冲击之后,东亚人才开始形成了自己的近代民族观念,日本也不例外。

亚洲的民族主义一开始有天然的正当性,因为它要抵御西方侵略,要求民族的平等和独立。日本民族主义特殊在什么地方呢?按照丸山真男的说法,日本的民族主义觉醒得比较早,而且一开始的侵略性就比较强。所以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民族主义的正当性慢慢消退,侵略性变成了主流。日本开始跟欧洲的列强一道要瓜分世界,建立帝国了。

为什么日本的民族主义那么有侵略性?这可能跟武士传统有关系吧。江户日本是武士掌权的国家,这跟中国和朝鲜都不一样。伊藤博文、山县有朋、西乡隆盛都是武士出身。这可能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一个潜流。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一个军营国家,明治维新后向近代化转变,到了昭和时代又重新变成一个军营国家。

青年:我们追溯日本的战争责任时,除了会涉及到军队、天皇等政治因素外,也会讨论到民间的思想家。福泽谕吉就曾因为其《脱亚论》而受到战后日本学者的指责,认为其不具备对亚洲国家的同情,助长了日本之后的侵略行动。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商兆琦:这个问题也比较复杂。在战后日本,一些左派学者为了从历史上反省和清算战争罪行,就发现了福泽谕吉在1884年写的《脱亚论》。

不过,如果我们回到历史现场就能发现,第一,《脱亚论》在当时的报纸上刊出来,只是个豆腐块,没有什么人注意,也没有激发起什么讨论。第二,福泽谕吉虽然很有名气,但他只是个民间的知识分子,根本无法影响日本的国家发展道路。第三,“脱亚”从来都不是日本的官方意识形态。

福泽在《脱亚论》中主张,西方文明像流行病一样在全球势不可挡,亚洲各国只有引入西方文明,才能维护国家独立。日本就是这样干的,所以现在成了亚洲唯一的“文明国”。但是中国和朝鲜不思进取,墨守“儒学传统”。所以日本要与坚持儒学传统的大清朝和朝鲜划清界线。福泽为什么那么反感儒学呢?因为他认为欧洲近代文明有两个根基:独立自主和科学精神。用五四运动的语言表达,就是德先生与赛先生吧。但是儒学里这两个东西都没有,人的思维不独立,科学也发展不起来。

不过,这只是福泽谕吉的主张。明治政府在之后的发展中并没有放弃儒学,反倒是强化了儒学的影响。比如明治时期最重要的两部法规:《明治宪法》和《教育敕语》,其中都包含了大量的儒学因素。大正时代可能是日本学习西方的一个顶峰。但是到了昭和时代,复古的力量重新崛起。到了1940年代,日本更是提出了“兴亚”、“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

其实,这也反映了日本的近代化有多重性:一方面想向西方靠拢,学习西方。另一方面怕靠拢太近,丧失了主体性。福泽谕吉身上也能看到这两种倾向,不过总的来说,他想在亚洲边陲建立一个东方的英吉利。但是到了昭和时代,出现的却是一个反西方的日本。从这点来说,福泽谕吉是个失败了的思想家。

▲印有福泽谕吉像的一万日元纸币

编后语

“日本”并非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当我们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其实也就遮蔽掉了很多日本内部的因素。日本走向法西斯道路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上层政治势力的反复角逐、下层诉求的次第上达,以及各种思想潜流相互鼓动方才达成。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良性的声音出现又沉没,于昭和阴郁的氛围下成为不受重视的低音;一些文明化的征象被反复扭折,在政客的操弄与制度的疏漏中向野蛮退变。昭和时代“阴云”的诞生,既是对明治维新负面遗产的继承,也是因应国内外政治局面的结果,最终将日本的民众推向苦难。相信这场自毁会给后世人带来诸多省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信编辑|周洁林

责编|甲干初

你投喂的猫粮被它们吃了|貉(hé)爆发背后,我们如何与野生动物相处

回到源头:复旦强制垃圾分类运动纪实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