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教育的流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兵马俑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艺术领域的成就呢 中国美术教育的流变

中国美术教育的流变

2024-06-24 20: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有组织形式、有系统性学习、有明确服务对象。

2、文人画

文人画的兴起自宋朝开始,其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则是师徒式的。文人画家们通常以个体的师承关系的形式进行学习。

首先提出文人画概念的是宋代苏轼:

“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

(苏东坡:《东坡题跋》,下卷《又跋汉杰画山》)。文人士大夫认为,绘画自秦汉书画分立之后,其存形与状物落入匠技之工,文人士大夫须与之有别,作画应当不以形似,重在取其神,绘画艺术成为士大夫人品才情的寄托。如郭若虚所言:

“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土,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

文人画家们对于师承关系非常重视,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就有不少关于师承的记载,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卷二中曾专题论述“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对于个体学习的文人画家来说,既重师法的师承,又重独创。绘画教学之初,重视临摹,后注重观察、记忆、写生,但临摹始终是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最注重的方法。

基本特征:(1)重神韵,不以形似为所求;注重诗书画印一体,旨在宣扬博雅的意旨;(2)教学形式以师徒相承为主;教学方法上有临摹、记忆、写生,以临摹师承作品之神韵、形式为要,同时注重抒发个人主体思想。

(二)实用的美术教育

以实用为目的的美术教育,从远古时代就已有之,如中国北方原始彩陶图案,以及南方玉器及其后青铜器上的刻画纹饰等的流传与影响,既是一定文化观念和造型艺术规律的反映,又是一定工艺样式教育的雏形,并贯穿了整个古代工艺美术教育历史;到周代时,完整的礼仪典章制度严格地制定了一切器物的形制,包括形式、纹样、色彩、材质、尺度等等,并以“文物昭德”为主旨,使之纳入中国文明的基本表象范畴。在先秦典籍《考工记》中明白的记载了以工艺样式传承为主的百工美术教育的模式与雏形。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教育途径历来以家庭式母女、父子相传为主,后战国时齐国采取四民分业的行政手段,让手工业同业聚居,开始将以家庭为单位的技艺传授形式扩大到闾里之间,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行业化的工艺美术教育形式——行会,并为后世继承,成为美术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育形式。

在以实用美术教育的形式中,行会肯定是最为普遍与主要的方式,但在中国少数开明的社会中,也曾以官办形式开展过工艺美术教育的,如唐代就曾经以官办形式开办过类似于工艺专科学校的教学机构,附设于专管手工业制造的少府监。聘用社会上技艺超群的师傅教授学徒。训练时间则因各种技艺的难易程度而异,如精细雕镂花学期为4 年,制造车轿、乐器学期为3 年,制作大刀长矛学期为2 年,制箭、竹工、漆工、屈柳学期各为1 年,做礼帽头巾学期为9个月, 而且,学徒制造的器物上须刻上姓名,以备考核。

中国古代实用美术教育不外乎主要体现在上述几种情况中。

基本特征:

(1)传授方式多采用师徒或家族传承;

(2)所注重者技艺的训练与精湛;并不注重繁缛理论的培养,这类美术教育中多利用口诀帮助理解和记忆。

二、中国近代美术教育

(一)近代美术教育的两种教育观念

1、以图画教育为特征

我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地位之确定,有赖于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葵卯学制》,图画和手工开始进入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课堂。其后几年,全国众多学校都开设了图画手工专修课(科)。这时期的美术教育之所以图画教育为主,跟当时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有关。洋务运动之后,全国范围的知识界倡导科学技术救国,学习西方和日本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注重科学与实业的发展,倡导以传授近代科学技术知识为特征的“新学”教育。

以图画教育为主的美术教育,其意图昭昭,从最早1904年1月颁定的《奏定中学堂章程》规定中可见一斑:“图画,习图画者,当就实物模型图谱,教自在画,俾得练习意匠,兼讲用器画之大要,以备他日绘地图、机器图,及讲求各项实业之初基。凡教图画者,以位置形状浓淡得宜为主,时使学生以自己之意匠为图稿,并应便宜授渲染彩色之法。”

2、以美育观念为特征

近代教育学家蔡元培曾经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力倡美育。主张不能单纯从实利主义出发。他以为,纯粹的实利主义对人类的发展是极其有害的,“我以为现在的世界,一天天往科学路上跑,盲目地崇尚物质,似乎人活在世上的意义只是为了吃面包。以致增进了贪欲的穷性,从竞争而变为抢夺。我们竟可以说大战的酿成,完全是物质的罪恶。”当时王国维、鲁迅等亦跟他持相同的主张。美术教育,尤其是高等专业美术教育渐渐由二十世纪初倡导的以实用为主转变为兼及审美需求与体验的教育了。

(二)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滥觞与发展模式

近代中国专业美术教育之最早,恐怕当属设于上海徐家汇的“土山湾画馆”,丁悚《上海早期的西洋画美术教育》中提到:“上海西洋画美术教育,最早是徐家汇土山湾天主堂所办的图画馆”,尽管这个图画馆的初衷是为着天主教服务的,但是,作为中国最早的西洋美术传授机构,它将西方美术的教学方法和理论系统地传入中国,称其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是贴切的。它对中国专业美术教育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之后,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美术教育开始迅速发展。

1、早期私立美术专科学校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是中国现代第一所私立美术学校,1912年11月由乌始光、张聿光、刘海粟等创办,蔡元培、梁启超、黄炎培曾任校董。初名上海美术院,后几度易名为: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图画美术学校、上海美术学校、上海美术专门学校等。设有中国画科、西洋画科、工艺图案科、雕塑科、高级师范科和初级师范科。蔡元培关于美育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美术教育。他们借鉴西方艺术教育的模式,开展人体模特写生,提倡艺术个性,并大力发扬东方传统艺术。1952年全国艺术院校院系调整后,并入华东艺术专科学校。

1922年由颜文梁等创办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私立美术院校之一。1932年,当时教育部批准其为大专院校,定名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不同,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美术人材,为社会服务,重视实用美术为其重要特色。该校设置了西画、艺术教育、实用美术四个系。1933年再设高中艺术科,设实用美术系制版组,与印刷和摄影向结合。1952年院系调整,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

其他如丰子恺等多从国外留学归来的艺术家们创立了诸多私立美术学校。中国早期私立美术专科学校的建立,同样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国立美术专科学校

1911年冬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第一所正规美术专门院校——上海国画美术院成立。1918年4 月5 日我国第一所公立美术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成立。1927年秋中央大学艺术系成立。1928年3 月“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成立。下面主要就中国南北两大美术学院的历史做一简介。

1928年3月,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在浙江省杭州市成立,林凤眠为首任校长。初名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改称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它是中国现代重要美术院校。学校宗旨为“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合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期限为6 年。并曾办有研究班。腾固、吕凤子、陈之佛、潘天寿曾先后任校长。1950年改成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为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

1918年4 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成立,初名北京美术学校,它是中国现代第一所国立高等学校。第一任校长为郑锦。设中筹部及师范班,培养美术师资、实用美术人材、提倡美育。1922年改称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招收中国画、西画、图案三个系的本科生。1925年8 月改名为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增设音乐、戏剧2 系。 1927年并入北京大学成为美术专门部,停办音乐、戏剧两系。

后校名和专业几经更替,抗战时期曾迁往中南和西南。这期间刘百昭、林风眠、严智开、赵畸、滕固、吕凤子、陈之佛、潘天寿先后担任过校长。

1946年8 月1 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重建,设绘画、雕塑、图案、陶瓷、音乐五个专业,徐悲鸿任校长。徐悲鸿致力于教学改革,重视基本功训练,规定素描为各系必修课程。倡导师法造化,描写人民生活,积极探索中国画的改革之路。1950年初与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合并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

3、师范美术教育

我国近代教育家张之洞于1902年创办了南京两江师范学堂,所开课程中图画课是其中的必修课。其后1906年,学堂监督(校长)李瑞清创立了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第一个美术科系——图画手工科。图画手工科采用了西方美术教育体制,所设课程全面而完善,并且注重突出美术师范教育的特点。

以后众多师范学校也相继开设了图画手工科,如保定优级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广东优级师范学堂以及在两江师范旧址重建的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堂等。辛亥革命后,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成都高等师范,亦陆续开办了图画手工专修科。此外,中等师范学校如设于江苏南通的我国最早的中等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也将图画、手工科作为了主要课程。

三、中国现代美术教育

我国现代美术教育从1949年建国开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开始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第二阶段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第三阶段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至今,这三个阶段的美术教育均有着显著的特征。

(一)建国开始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美术教育而言,意味着新的方案与措施的出台,新中国的美术教育也因此有着与以往不同的特征。

教育部1952年3 月I5日颁发试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其中“总则”第三条规定小学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在美育方面的目标是:使儿童具有爱美的观念和欣赏艺术的初步能力。

同年3月18日颁发试行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的“总则”第三条同样规定中学应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在美育方面的目标是,陶冶学生的审美观念,并启发其艺术的创造能力。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部首次在两个文件中明确提出美育的目标。

而高校的美术教育由两个国家级(中央美术学院、杭州国立大专)和五个大区级、各省市师范学校和高等美术教育组成,形成了全国范围的美术教育网络,为国家培养艺术人才。

基本特征:这一时期美术教育与其他方面一样,在教育思路上受苏联影响极重;政治思想的影响——毛泽东思想与文艺思想基本主导着美术创作的方向。在具体的教学中,重视技法的训练而忽略了美育的其他方面。

(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

这是我国建国后最特殊的一段时期,文化大革命的开展,使得美术教育几乎处于瘫痪状态,美术教育受到了政治气候的影响,产生了消极的结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美术课被视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的专属品,在有些时期连正常的教学都无法保障,甚至课程都被取消。这一时期的美术教育基本上是社会性质的,由于政治上需要,大字报、海报、宣传栏等大量出现,反而造就了一大批自发的美术人才。

(三)二十世纪七十年至今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从上而下的美术教育改革和研究都在相同基础上不断进行,提高、深入、完善着。

1、课程名称的更改和对美术教育研究体系的认识与完善

1978年公布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中正式将图画课的名称改为美术课。名称的改变,意味着对美术课程的重新认识与规划。

并且,自1978年教育行政部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文件之后,陆续出台了为完善美术教学的一系列措施与建议。

2、美术教育改革加强了深度、力度与广度

1986年12月,国家教委专门成立了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现为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成为组织和管理美术教育等的最高政府行政部门。在学术研究机构上,1987年11月1日,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现更名为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作为中国教育学会领导下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学术团体,他们的学术研究与学术活动加强了美术教育改革的深度、力度和广度。我们从这段时期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制订与美术教材的编写出版得以看出美术课程建设的力度。

同时,中小学美术教育、高等美术教育、少儿美术教育,以及为开展社会美术活动的社区美术学校或学习班,美术馆和博物馆美术教育的共同繁荣扩大了美术教育的范围和品类。

对美术师资力量多途径的培养。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发展,满足了基础美术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对美术教育学专业方向的硕士、博士的培养,使得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层次不断提高。

3、全球化、多元化的美术教育研究视野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新千年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我国美术教育界对外交流也进入空前活跃期。我们的美术教育专家和教师去世界各国、各地区进行参观、考察,参加学术会议以及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我国参加会议,使得学术交流的范围越来越广。同时国外的美术教育理论也被大量引入,对于我国美术教育理论起到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对于美术教育研究者或教师而言,随着眼界的不断开阔,美术教育方面的研究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的提高,教师们的美术教育思想也呈现出必然的多元的态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