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辅助双 Endobutton“8” 字扣锁固定治疗 Rockwood Ⅲ 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关节镜使用方法图解图片 关节镜辅助双 Endobutton“8” 字扣锁固定治疗 Rockwood Ⅲ 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

关节镜辅助双 Endobutton“8” 字扣锁固定治疗 Rockwood Ⅲ 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

2024-06-27 00: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 讨论

急性肩锁关节脱位常发生于运动能力强的年轻人,是肩胛带最常见的损伤之一[1]。肩锁关节分离可能出现关节周围慢性疼痛和功能障碍,限制肩关节部分运动能力[7]。研究显示 Rockwood Ⅲ型损伤保守治疗后,超过一半患者会发生肩胛运动障碍,部分年轻患者可能遗留肩部疼痛不适、肩部运动障碍、外观畸形等症状[6, 8],最终仍需手术治疗。大多数 Rockwood Ⅲ型损伤患者,手术治疗可获得更佳的外观效果及功能评分[4, 9-10]。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方法众多,主要分为刚性与柔性固定两种,主要目的是维持锁骨与喙突的解剖关系,以便促进喙锁韧带愈合。刚性固定包括克氏针、螺钉、钩钢板等方法。克氏针固定及 Bosworth 螺钉虽然操作简单、创伤小,但并发症多,临床应用较少[11-12];锁骨钩钢板操作简单、应用广泛、复位良好,但部分患者易出现肩峰撞击、手术切口长、瘢痕明显、需要二次手术取出钢板等问题[13]。20 世纪后期,学者们开始探索其他方法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21 世纪初,随着肩关节镜技术的发展,部分学者将膝关节韧带重建柔性固定方法用于肩锁关节脱位。同时,随着材料学的发展,以 Endobutton 为代表的固定装置力学强度明显优于自体肌腱[14]。Struhl[15]在 2007 年首次运用 Endobutton 技术单束增强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效果显著,并且该装置的强度超过自体韧带的 40%;同时肩部产生的应力可分散至 2 个钛板表面,不仅能避免应力对缝线的切割,还可以减少周围软组织对钛板的反应。Teodoro 等[16]利用 Endobutton 开放技术治疗 23 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随访患者满意度为 91%。开放与关节镜辅助下 Endobutton 固定相比,开放术式切口大,剥离软组织增加了神经、血管损伤风险。研究显示,肩锁关节脱位时往往合并关节内损伤,占 20%~24.1%,关节镜手术有利于处理关节内合并损伤[17-18]。Pan 等[19]对 22 例患者行关节镜辅助下 Endobutton 技术重建喙锁韧带,随访发现此方法安全可靠、创伤小,有利于关节囊及韧带的修复以及瘢痕化,并允许肩锁关节在一定范围内微动,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利于快速康复,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Scheibel 等[20]在一项临床研究中报道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优良率为 95.1%。部分学者采用双束 Endobutton 技术解剖重建喙肩韧带,取得了优良效果[18]。王超然等[21]通过比较关节镜下 TightRope 固定系统与锁骨钩钢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发现关节镜下修复早期疗效满意。

本组 12 例患者均为急性肩锁关节脱位,采用的 Endobutton 固定为柔性复位固定,可达到良好复位效果,固定强度可靠,断裂的喙锁韧带可以愈合,因此无需韧带重建。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则需要考虑喙肩韧带的愈合能力有限,最好增加自体肌腱重建。对于肩锁关节周围韧带及关节盘急性损伤,关节复位后这些组织能较好愈合。如果肩锁关节脱位合并锁骨或喙突等部位骨折,则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22]。目前对于选择单束或双束增强或重建存在较大争议。本组患者采用单束增强固定,术后随访 6 个月以上,患者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固定失效、再脱位、功能受限等并发症。术中技术难点是锁骨下定位,我们的体会是要充分清理喙突上下筋膜组织,清晰暴露出喙突,特别是喙突基底部;观察时最好用 70° 镜,通过前下外侧入路沿喙突走行至基底部观察其下表面的定位,有助于防止隧道过度偏移。双 Endobutton 线环长度选择尤为重要,主要根据术前双侧喙锁间距测量差值决定需复位距离。本组患者术前双侧喙锁间距测量差值为 5~8 mm,线环总长度选择比实际隧道测量长度少 5 mm,通过线环扣锁圈数来控制双袢的距离,每多 1 圈可减少 1.0~1.5 mm,双袢扣锁保证了线环整体强度,又可精准调节复位距离。另外,术后肩关节康复训练至关重要,本组患者由于固定牢固,早期均行被动康复训练,在康复师指导下功能恢复良好,其中术后 3 个月内定期回院康复指导,对患者术后活动度的恢复尤为重要。

综上述,关节镜辅助双 Endobutton“8”字扣锁固定治疗 Rockwood Ⅲ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创伤小、复位良好、固定牢固、可减少手术瘢痕、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可减少肩峰撞击,早期行康复功能训练,术后近期效果满意。但本研究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短,属于回顾性病例研究,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贡献:所有作者均参与实验设计和实施;邓富元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并分析,撰写文章;刘俊才进行图片处理及统计分析;李忠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判性审阅。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