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品物候及二十四节气的35本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关于花的好书推荐 漫品物候及二十四节气的35本书

漫品物候及二十四节气的35本书

2024-07-03 03: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不一样的“节气歌”,感受时光流转之美的同时体验二十四地风光:作者行万里路,遍及南北,捕捉二十四节气的物候变化,用婉约清丽的文字记录下点滴感触。书中收录120余张精选摄影作品,值得留恋传统岁时节令、热爱自然、懂得生活的人细细欣赏。

3、《时光映画:镜头中的二十四节气》

寒来暑往,朝云暮雨,谁是时光捕手?人文摄影师林帝浣用富有感情的镜头为我们记录下一个个温暖的“光阴的故事”,看时节的更替,也是看心情四季的更替,每个节气都留下我们不可磨灭的印记。

4、《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作者对每一节气的介绍,都从一个侧面切入中国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对二十四节气中众多的物候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意义,在中国人千百年间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做了精彩的介绍;又从现代人的视野出发,理性地分析了时间的功能,证实中国人将律历并称的意义。每个节气都配有老树创作的二十四节气图一幅。

5、《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

围绕不同季节、不同节气的自然变化,介绍了气候变化、农事活动、传统习俗、饮食养生、诗词谚语等内容。

6、《二十四节气志》

《二十四节气志》是中国气象先生宋英杰潜心之作。凭借多年强大的专业积累和知识功底,他从气象大数据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二十四节气的文、理、古、今。读者不仅能看到传统节气知识,更能了解节气随时代的演变和发展。

7、《中国书写: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的特定节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本书精心挑选了中国文坛24位优秀散文家,以一个人书写一个节气的方式,从不同角度书写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的自然物候、历史文化、故乡亲情、生命体验。

8、《光阴:中国人的节气》

通过二十四章讲述二十四个节气的来历,把24节气以及相关民俗演变为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带着读者重游中国农耕文化的历史趣味,回溯到中国悠远农业文明源头,并感受从远古开始就存在于中国文明中的自然属性。

9、《微读节气》

《微读节气》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先生近两年来、在微博中随节气变化而发表的生活随笔。不但系统地阐释了一年中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内涵和风俗习惯,而且还把我们中华老祖宗们留下的随春夏秋冬、农耕节令有感而发的诗词歌赋进行了重新的梳理。

10、《于丹趣品汉字:节气节日篇》

春种夏耕,秋收冬藏,节气与节日里藏着大自然的语言和代代沿袭的民族基因。于丹老师从文字学角度,讲中国历史悠久的节日与节气。从节气故事、历史由来到古诗谚语、天文气候,应有尽有,字里行间传递着传统文化与自然之美。

11、《漫品二十四节气》

首次对二十四节气及节气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细致的解读,融入了大量历史、人文、气象、生活、自然、物候、传统农耕、典故传说、民谚民俗等各类知识与信息,融入了大量鲜活资料及生活体验。

12、《念想:绘味二十四节气》

作者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倡导回归传统生活的人生理念。一个节气配一幅美食手绘图,以温雅清新的笔触让各色美食的香气力透纸背,暖人暖心。

13、《中国节气:时间编织的二十四道锦笺》

这本书中的二十四节气,写的主要是北京以及北方的情景。但配以南方画家小林的插图,墨渍水晕,尽显南方风情。这也吻合了中国的幅员辽阔,同样的二十四节气,南北两地所呈现的民俗风物不尽相同。

14、《中国时间:二十四节气》

《中国时间》是一部彰显中国情感和中国温度的时间之书,呈现着人与自然心心相印的美好经验。刘学刚徒步乡村,观察记录乡村人事以及动植物们响亮的回应,为国人思考节气这一传统文化、中国农村建设提供了一种样本。二十四节气,二十四幅农村生活驳杂的多元化图景。

15、《高野山的二十四节气》

世界文化遗产高野山中隐逸的日常:一个人,一条信仰之道,二十四节气,三百六十五天。

16、《节气手帖:蔓玫的蔬果志》

春天的野菜,夏天的莓果。秋天去收获板栗,冬天烤红薯,围炉而坐。书画兼美的知名植物系作者蔓玫,亲笔写下再一个轮回。以蔬果为名,记录细腻情感、文化渊源、自然知识。更清丽的画面、更温柔的文字,娓娓道来从田野到菜市到餐桌的种种。

17、《节气手帖: 蔓玫的花花朵朵》

《节气手帖:蔓玫的花花朵朵》是知乎和豆瓣上的植物领域知名作者蔓玫对二十四节气不同植物变化的植物笔记。这是一本跟随传统二十四节气记录的植物之书。一本有关美与自然,情感与知识的书。专业的植物学背景与鲜活灵动的笔触,交融出花与人之间的种种因缘故事。

18、《节气的呢喃与喊叫》

书中通过对二十四节气更迭以及应时民俗还有美食的描述,串起的是对永远逝去的田园牧歌的追忆。另加入大量有关民俗、民风、民情的传说、掌故、典故。

19、《二十四:节气书画》

《二十四:节气书画》是一本将中国传统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用现代的文字与画作呈现给读者的作品。精选冷冰川的二十四节气作品,除了描绘节气风物的黑白线条版画外还收录他近年的布上作品,配以沈胜衣在不同时期写的《丙戌二十四节气札记》和“节气书话”系列,传达出一种传统文化中悠然的生活与心境。

20、《台湾好野菜:二十四节气田边食》

《台湾好野菜》依照二十四节气,介绍当季的菜蓝子,在小马和妙满的妙手料理下,台湾野菜与其他节气食材纷纷撞击出跳脱窠臼的幸福新滋味。

21、《二十四分之一挑食—节气食材手札》

这本书说的是跟着节气去挑食。手绘的食材,清新的设计,精简的文字,大胆的留白,一段台湾旅行,专门去拜访此时此刻的食材。

22、《台湾渍:二十四节气的保存食》

本书依照不同节气出产、来自台湾各地的食材果蔬物产,以糖渍、盐渍、醋渍、油渍、陈年等不同的腌渍手法,制作出天然美味,让人们可以吃到当季食材的鲜甜滋味,更能尝到它们渍出后的不同风味,甚至通过对食物的记忆,串连起每个人心中的回忆与情感。

23、《你好土,我好菜》

节气生活·跟着节气过日子,在众生喧哗的年代,挑食是必要的,我们用我们习惯、喜欢、思考的方式挑食,从时间去挑,从品种去挑、从产地去挑、从生产者去挑,甚至从颜色、气味、形状去挑。好好善待自己的身体,好好善待自己的灵魂。

24、《时令素食》

择四季之蔬,循二十四节气之味,简单、自然,方为素食圣经。质朴的幸福素食,给全家人的健康美味。 精美手绘与精致素食交错其中,读一本书,赏一幅画。

25、《岁时记:二十四节气私家美食记忆》

作者如蕤从一年24个节气民俗与每一个节气的美食双重角度,给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饮食民俗文化,以及从“家”、“情感”等沿袭而来的美食传承。

26、《节气》

按春夏秋冬四季,详细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特点、由来、相关民俗,引经据典,娓娓道出中国古人的智慧,把节气和农事、日常生活紧密相联,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27、《时光印痕:唐诗宋词中的节气之美》

以二十四节气诗词为针,用散文笔法串联岁时节序中的光阴之美、幽趣之美、民俗之美,民俗故事、花神典故、日常琐细,共同绘成一幅幽美的光阴画卷。

28、《旅人的食材历》

《旅人的食材历:24节气里的台湾味道》以24节气作为时间轴,以台湾宝岛做为基底,通过对食材背后风土、人情的生动描绘,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绘图,向读者展示了台湾地区的日常饮食流变,和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

29、《新岁时歌:古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

《新岁时歌:古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以二十四节气诗词为线索,选取中国古诗词中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作品,用散文笔法串联岁时节序中的光阴之美、幽趣之美、民俗之美,共同绘成一幅幽美的光阴画卷。

30、《田野花信风: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故事》

本书田野调查以辽西医巫闾山地区为主,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资料相结合,主要记述了东北地区二十四节气的物候、农事生产以及围绕二十四节气所派生出的谚语、俗语、节庆等民俗文化生活。

31、《咫嗅芬芳:二十四节气探花之旅》

这本书说的是跟着节气去看花,二十四个节气,带来二十四段与植物相遇的故事。本书为大家带来华东丘陵、华南密林、西南高原四季绽放的各种花朵手绘与故事。跟着作者,走进四时奇妙的植物世界。

32、《时令如花:七十二候·花信风》

七十二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物候历,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年分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本书以农历立春为一年的开始,按日排列,每一候里选一种花与物候对应,例如立春一候为金盏花,谷雨一候为棣棠花。

33、《图说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

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王修筑编著的《图说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用简洁语言, 配以手绘插图,完整展现了二十四节气中每一节气、七十二物候中每一物候的具体特征。介绍了农业与气候、植物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4、《时节之美:朱爱朝给孩子讲二十四节气》

朱爱朝以传统二十四节气为经,以汉字解读为纬,从万物的由来开始,用明白晓畅的语言为孩子讲述了二十四节气,让孩子熟悉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历史和习俗,了解中国先民的智慧,从中获得亲历自然的真实生命体验,得到自然的润泽,去发现美,感受美。

35、《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

该书以古典24节气和现代节日为切入点,带领读者在四季时令中阅读精选的唐诗作品,品味唐诗的语言美、文学美,讲述文化典故、进入诗人心境。以此为主题精心编排修订32首诗文讲稿。这些诗围绕着四季的节气和节日,其实就是围绕着唐代的岁月轮回,围绕着唐人的生命轮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