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论文2000字【三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关于理想信念的心得体会200字怎么写 关于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论文2000字【三篇】

关于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论文2000字【三篇】

2024-07-13 01: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的中庸境界,中国精神是指导我们前进的明灯。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论文2000字的文章3篇 , 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第一篇: 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论文2000字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精神的内涵,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思想历程与实践经验。提出从精神层面、制度上、行为层面落实培养和弘扬中国精神的要求。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要着重弘扬和培育独立自主精神、改革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神等中国精神。全面推进国家的各项事业,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精神;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弘扬

  一、中国精神的含义

  传统的中国精神包含阴阳两个方面,《易传》中写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精神中自强不息是一种超越性的表现,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自强自立。勤劳勇敢是中国人民最深刻的精神体现,积极向上、坚韧不拔是强健的生命意志。中国精神的外化与具体表现在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忧国忧民。厚德载物则蕴含着更多的精神内涵,它是中国精神固有的内在性。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宏大的人生观价值观。阴阳相合,表现了阳刚与阴柔两面,刚柔并济是中国精神的两个内在层面。

  二、中国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精神的丰富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尽千辛万苦从星星之火之姿,到达燎原之势。井冈山精神是一种信念,是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革命开始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敢闯敢干,勇于创新。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吃草根,过雪山,不畏路途遥远,不怕艰难,跨过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他们这种吃苦耐劳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最好体现。革命带来了苦难,同时也锻炼了人民的意志力。这是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先进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处于恢复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个困难的时期,更加考验人民精神。在大庆,王进喜同志成为工人的代表劳模,他的爱岗敬业精神是值得每一个工人学习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浪潮中,航空事业起步,两弹一星为中国航天事业迈进了一大步,科学家们无私奉献,大力协同,荣辱与共的奉献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璀璨之星。困难时刻见真情,在中国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我们的兄弟姐妹伸出爱心的手,为了抗洪,战士们顽强拼搏在一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抵挡了天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中华民族精神有了质的飞跃。

  当国内形式逐步稳定,社会经济开始发展的时期,当代中国精神有了新的意义。当代中国精神是:爱国、敬业、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现当代的中国精神继承了传统的包容,融合了勤俭,囊括了克己奉公,大公无私。和谐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社会的风尚。2014年3月9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谈到,摆在面前的共同任务,就是要把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国家治理中,渗透到生产生活各领域,转化为社会核心价值文明风尚。

  三、中国精神的当代弘扬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是鼓励中国人民生活的文化支柱。但是当代要想践行对中国精神的弘扬,就要求我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发扬中国精神。当前国学热现象严重,我们要客观对待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地去复制,这样容易搞复古主义,文化逆流。我们要学习民族知识,了解传统道德和文化,要吸收其精华。现在社会出现了一种文化断层,所谓文化断层是指期望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与现实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我们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和想象上是无法弘扬中国精神的,要想实现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就应该理论联系实际,用时间证明,用实践来证明,用理论作为引导。只有知识武装头脑,理论联系实践,才能更好的弘扬传统的中国精神。

  如何用行动来弘扬中国精神,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在当代媒体是最好的中介,媒体的宣传力度、宣传取向,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精神品味以及精神追求。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在面对各种问题上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多是跟随电视媒体网络。所以如何规范媒体,引导人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学习弘扬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党的报告强调,要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道德模范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他们身上往往体现了中国精神的优良传统。“感动中国”每年都会选出社会上的道德模范,引导人们向模范学习,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勤劳勇敢。媒体是国家和人民沟通的最好媒介,是纽带和桥梁,所以规范媒体的宣传能够推动中国精神的弘扬发展。

  第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培养青少年的文化素养,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才能全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素质。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只有坚持原则,把握指导思想,认真学习道德规范,才能更好的教育青少年学习中国精神的精髓,弘扬中国精神。

  第三,现代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扬中国精神是重要的前进步伐。中国精神是中国的精神支柱,只有弘扬和坚持践行中国精神,中国才能在全球化时代真正强大起来。在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是重要的精神标志,我们要以中国精神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精神力量和发展标志。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用中国故事来弘扬中国精神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这样,中国精神在国际社会中的弘扬才会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四、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开放,西方的思想文化对我国的民族精神也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在多极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在中国坚持发展弘扬民族精神,也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精神力量的强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体现。我们必须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让昂扬的民族精神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应对时代挑战、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动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以实际行动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单位: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6.

  [4]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1997,党建,(10),4.

  [5]徐惟诚.中国梦:中国精神的百年凝聚[J].道德与文明,2013,(4).

  [6]齐延平.和谐人权:中国精神与人权文化的互济[J].法学家,2007,(2).

  [7]梁瑞英.西柏坡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2013,(5).

  [8]蔡毅强,朱志明,朱贝妮.以弘扬中国精神激励大学生实现中国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

第二篇: 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论文2000字

  摘要:自提出中国精神以来,国内学者纷纷对中国精神展开研究。本文从中国精神的概念、组成部分、中国精神与中国梦的关系、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这四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整理,有利于知晓当前的研究现状,发现其中存在问题,为日后中国精神的研究提供方向。

  关键词:中国精神研究综述价值观

  自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概念,指出“中国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这一历史定位后,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复兴的愿望和热情,同时也掀起了学术界研究中国精神的热潮,学者们相继提出了一系列亟待阐释的重大问题。

  为了解中国精神的研究现状,笔者以“中国精神”为“题名”在中国知网新平台入口进行搜索,显示文章14934篇。为了解提出“中国精神”的概念后该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检索了从2013年4月至2015年11月的2909篇文章,通过对所有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及文献计量分析,笔者将中国精神研究领域的内容分为“中国精神的概念”、“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中国精神与中国梦的关系”、“中国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四个方面,现得到如下结论:

  1关于中国精神的概念

  1.1基于不同时空的定义

  有学者认为,中国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共同精神、集体精神,这是侧重于史的分析。有学者认为,中国精神是为当代中国人民所普遍认可的,是关照当前存在问题提出的,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动力源泉的精神体系,这是侧重于今的理解。还有更多学者将古今结合,认为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当代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贯穿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精神体系。

  1.2基于不同性质的定义

  有学者将中国精神理解为一种价值理念,认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有学者认为中国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素质的集中体现;有学者认为中国精神是融思想、精神、道德、心理品质等基本元素于一体的精神认同系统;①有学者认为中国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民群众历史实践的产物;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精神是一种思想观念,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更有学者认为中国精神是一种社会心理资源,是凝聚人心、激发创造活力和心理动力之源。由此可见,关于中国精神的定义,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观点。

  笔者认为,无论将中国精神定义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还是将中国精神定义为近代以来彰显于改革开放发展历程的精神状态,对中国精神的定义都不能缺少历史,这是前提。但不能仅仅着眼于历史,还应结合当今中国实际,这是现实基础。对中国精神进行定义之时,不能离开历史,否则无法体现厚重感;不能脱离当今,否则无现实指导意义,应该辩证地将二者结合。

  2关于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

  2.1在对中国精神定义的基础上阐释其组成部分

  指出,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此当前学术界对于中国精神组成部分的阐释大多以此为准。在对中国精神组成部分进行阐释文献中,绝大多数是围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故均建立在习对于中国精神定义的基础上,以此认为该观点为主流。在此理解的基础上,学者们或认为“中国精神包含爱国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②或认为“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产物”,③或认为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总称。

  2.2对中国精神的细化阐释

  对于中国精神组成部分的阐释,学者们多采用宏观概括的方式,认为中国精神是“当代中国社会所有精神生活和精神状态的一种总体描述”,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但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中并不乏对中国精神进行详细阐释的学者,他们明确指出中国精神的具体组成部分,或侧重历史或侧重形成主体或贯通古今,虽各持己见,却都对中国精神组成部分的界定产生一定影响。如,“中国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爱国、敬业、奉献、自强、革新、包容、厚德”;⑤“中国精神具有一些稳定不变的核心内容,如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⑥等。

  笔者认为,对于中国精神组成部分,学界达成了较为广泛地一致。但在阐释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之时,不能简单地说中国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构成中国精神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多因素、多层次的复合体,其内容非常丰厚。

  3中国精神与中国梦的关系

  从当前中国精神的研究现状上看,学者们有的从中国梦的角度出发,来论证二者之间的关系;有的从中国精神对中国梦的巨大现实作用出发,来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更有学者采用将二者相结合的角度,运用辩证眼光来论证。

  3.1中国梦呼唤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价值依托,是中国梦的强大动力与源泉所在。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是中国道路的方向,是中国力量的核心,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有学者指出,“中国精神是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后盾。中国精神能够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维系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在思想上精神上提供坚强的保障。”

  3.2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学者们认为,中国梦呼唤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统一于中国人民民族振兴、开创未来的美好愿景中,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问题在于,学者们只说明了中国精神对中国梦的重要作用,关于中国梦对于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的巨大意义却论述较少。笔者认为,既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就不能只看到中国精神对中国梦的重要影响,还应进一步探究如何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三方面有机结合以发挥中国精神推动中国梦实现的巨大作用,这是当前研究中所欠缺的。此外,在中国精神与中国梦的关系中,鲜有学者从纵向角度出发对二者关系进行历史性的梳理,多是直接从当前实际出发,认为中国精神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二者之间的关系到底经历哪些历史历程,如何形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如何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学者们思考较少的。

  4关于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4.1从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出发来谈其弘扬与培育

  在谈及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时,学者们大多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这两部分出发,认为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彰显当代中国的伟大时代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必须首先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始。

  4.2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谈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基础和前提。有学者指出,要弘扬中国精神就必须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有学者指出,我们要进一步挖掘中国精神的内涵,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中国精神。更有学者从党的角度出发,认为党应该作为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并将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作为党的重要任务。

  4.3从制度上谈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在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方面,有学者指出,必须要具有制度保障,从制度文明建设的角度来保障中国精神得以弘扬;有学者指出,弘扬中国精神必须以制度作保证,建立健全完备的制度体系;也有学者指出,应当建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相协调的社会基本制度体系以推动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笔者认为,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不仅应遵循继承发扬、着眼当前的原则,还应做到放眼未来,具有世界眼光。我们不能只侧重于史,还要放眼未来、面向未来、具有世界眼光。此方面并没有引起当前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如何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融相生,如何放眼未来审视当前中国精神弘扬及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将中国精神发扬光大使得其对世界其他国家也有所裨益论述较少。此外,在谈到其他关系与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时,学者们多论述其他精神对中国精神的影响与意义,却缺乏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对其他精神的弘扬意义的探究。

  参考文献

  [1]陈虹.论中国精神在培育良好社会心态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48-50.

  [2]周钦声,吴庆阳,唐志勇.中国精神托起”中国梦”[N].南方日报,2013-04-21.

  [3]廖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J].群众,2013(6):33-34.

  [4]张瑜.“中国精神宣传普及路径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教育,2014(19).

  [5]陆晓红.实现中国梦必须发扬中国精神[N].陕西党校报,2014:2.

  [6]孙来斌.深刻认识中国精神[N].辽宁日报,2013:5.

  [7]王钢.“中国梦”与中国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2(5):73-74.

  [8]孙恪廉.中华文化是中国精神的载体[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4(1):45-48.

  [9]王菲菲,赵春莲.弘扬中国精神,推动理论创新[N].湖北日报,2014-10-10.

  [10]邹广文.中国精神:民族性与时代性[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1(2):16-21.

  [11]韩凤霞.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精神的弘扬与培育[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

  [12]杨叔子,欧阳康,刘献君,张曙光,何锡章,罗家祥,雷洪,张廷国,张建华,方梅.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反思与建构――“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研究构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13]李少斐.中国梦研究的学术聚焦点与未来走势[J].未来与发展,2015.

  [14]陈宇宙.论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及其时代价值[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1.

  [15]陈虹.论中国精神在培育良好社会心态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

  [16]陈研.中华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J].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4.

  [17]肖贵清.论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精神支撑、力量之源[J].党建研究,2015

第三篇: 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论文2000字

  摘要:理想信念之于大学生的成长是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笔者从对学生的问卷出发,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等多方面进行论述与探究,并就素质拓展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关系与帮助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素质拓展;理想;信念;大学生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收益,生活日益改善。但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侵蚀着校园生活;市场经济对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直接危害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理想信念教育变得苍白无力。理想和信念,是一种动力,一种激励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精神激素。一个民族的振兴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大学生是国家传承文化生命的源泉,他们的理想信念直接关系国家的前途。所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深关国家未来的大事。而“素质拓展”正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宝典。

  一、开展素质拓展存在的问题

  1.指导思想不明确。

  在开展素质拓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指导思想不明确,没有明确抓住如何开展素质拓展,提升学生什么素质。学生也存在指导思想不明的问题,不知道为什么要素质拓展,给自身带来什么变化。

  2.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仅仅把素质拓展训练等同于大量开展学生活动,将素质拓展活动背后的育人理念追求流于形式。经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在组织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过程中具体操作环节不规范、不简约、不得力,实施环节和操作流程过于繁琐,内容和形式不统一,存在一定时间上、空间上的差异。

  上述两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素质教育没有核心指导力,而这个被大多院校所忽略的核心正是学生的理想与信念教育。只有加强学生的理想与信念教育,才能发挥指导意义,才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才能让素质教育有了灵魂。

  二、当代大学生理想与信念现状

  在担任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班主任期间,本人就大学生思想现状做了些简要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首先在笔者担任班主任的班级以及任课班级对大一新生发放200张问卷。对理想与信念,价值观,生活观三个方面做了考察。调查对象中,有90%的学生为团员,入党积极分子占7%,学生党员占1%。

  1.42%的学生有入党动机,31%的学生认为共产主义理想对自己的学习"有一定驱动力";8%的学生认为党员有优越性,54%的学生认为党员有利于找工作。18%的学生认为党的威信下降而不愿意入党;17%的学生认为自己入党条件不成熟;同时,30%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学生党员思想上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理想信念淡薄"。因此应该认真地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由此可见学生对党以及党性的认识任不成熟,很多停留在党员是先进群体的认识,甚至将党员与自身利益挂钩。反应了学生政治理想的误区。

  2.在学习的目的测评中,63%的学生选择用知识改变命运,68%的学生选择找到更好的工作,42%的学生选择文凭,13%的学生选择家庭需要,6%的学生选择大学生的社会地位。结果看到出学生对学习更多的是工作和对未来的生活的改善目的,仍有部分是被动学习或学习动力不明确。

  3.34%的学生选择相信命运,76%的学生选择知识改变命运,25%的学生选择机遇,人际关系有时决定命运。结果看出相当部分学生对人生相对消极,被动依赖命运而非努力;依赖环境而非自身。

  4.52%学生选择有明确理想,76%选择理想的工作是现在最想得到的,38%的学生认为迷茫,32%的学生填写具体人生以及职业规划如创业,从事专业职务,发展个人兴趣等。结果显示相当部分学生没有明确人生规划和人生目标,社会导向严重,自己的理想兴趣考虑不足。

  5.在衡量成功与否的选项中,77%的学生选择了工资,21%选择了职业职位,2%选择了社会知名度,42%的学生选择了社会贡献。这样的选择显示出物欲横流的社会不良价值观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成功的认知。

  6.在选择信息接收方式的方面,63%选择网络,12%选择报刊杂志,72%选择电视,36%选择社会实践,47%选择与人交流。结果显示在接收信息和影响的方面传统媒体的力量在消弱而网络逐渐成为更多选择。同时可喜的是更多的学生选择了多选,善于运用更多的渠道教育和感染学生势在必行。

  三、“素质拓展”从点滴中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指导。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指导一个人的思想和言论行动,是以先进文化来统领世界观、统领价值观念和文化发展方向的。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和党性教育。

  第二、学校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方式的新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系列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坚定献身四化、立志成才的理想和信念。在班级中建立素质拓展方案,和个人目标,将个人的理想与目标融合到整个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中。

  第三、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融入社会实践,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要营造心理相容的友好氛围,形成乐于合作的良好习性,要有良好的心态,合群的个性和与人为善的人品。学校应帮助鼓励学生们利用好漫长的假期,进行工作时间既巩固所学技术知识,同时能找到不足促进知识技术的学习,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从班级的集体公益活动,到假期的社会工作实践等方面加强学生对社会正确价值观的认知和体验。

  第四、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建立“红色”网站。引导学生动手自己动手建立网站激发学生兴趣,同时用他们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自我改变和进步。

  第五、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这样不但拓展学生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健康安排大学的业余生活,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生活快乐,学习快乐,才能在快乐中完善几年的大学生活,让生活丰富多彩充满阳光。

  第六、建立健全评估认证机制。为了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为了强化素质教育效果,为了提高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积极性,建立素质教育评估体系至关重要。在学校相关部门的配合和协调性将素质教育量化评定标准,让学生的素质提高“看的见,摸得着”。同时让学生从素质教育的综合素质提高中获得实际利益,在学分和综合评定中得到鼓励。

  总之,在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的社会环境里,对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坚定政治方向,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这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需要解决的新课题。“素质拓展”正是我们找到的钥匙,它包含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将它不断完善落实将会对新一代大学生的教育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要抓住新世纪的历史机遇,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注视新变化,研究新矛盾,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邢起龙.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危机和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7).

  [2]刘荣杰.当代大学生理想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延边大学学报,2003(9).

  [3]薛勇,陈春琳.浅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红河学院学报,2004,(12).

  [4]雷西合,杜永峰.基于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的理性思考.[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