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及其文化内涵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关于治水的神话有哪些 《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及其文化内涵分析

《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及其文化内涵分析

2024-07-04 13: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山海经》承载上古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其中的洪水神话故事源远流长,在当代仍然闪烁着独特的魅力。本文将对《山海经》的洪水神话概况从洪水和治水两方面展开归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观瞻《山海经》洪水神话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山海经、洪水神话、文化内涵

《山海经》中保存了大量原始神话。其中的洪水神话内容意蕴丰富,具有浓厚的奇异性、幻想性,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它们也是古代人民历史生活的缩影,在当代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精神、科学、民俗等研究价值。我们将神话看作是古代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带着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自我诠释,是对神秘自然现象的主观解释和自由想象,那么洪水神话便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概况

史前中国河泽纵横、水网密布,在《山海经》中记录的水系也十分发达。在医学还不发达的远古时代,某些水还被神化,同山有神居住一样,水也有神掌管。神怪或使水脉安定,或使洪水泛滥,在他们的神力下,《山海经》中的这些水流又充满了神秘感与惊奇感。除了水神以外,《山海经》中还有诸如鲧禹等部落英雄治水之传奇,他们的努力使得洪水平息,百姓安居乐业。绕水而居,水流不止,关于洪水的神话故事便生生不息。

《山海经》中的与洪水有关的神话故事类型多样,有形成洪水的,有治理洪水的,也有防止洪水发生以守护百姓……以下将主要从成洪、治水两个方面对《山海经》中的洪水故事展开阐述。

(一)成洪神话故事

在《山海经》的成洪故事中,有些神怪使得洪水汹涌泛滥、生灵涂炭,如共工、相柳等;而有些神怪却在千钧一发之际发动洪水,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如应龙等;还有些神怪在书中提及他的本领,并未指出它的降雨发洪行为对生灵是益是害,如计蒙等……

《山海经》中对于共工的描述并不多。《山海经·海内经》:“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将其描述为掌管洪水的水神,指出他与火神祝融是父子关系并提及他的后代。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另有提及:“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共工居住的地方连涉猎者都不敢往前,可见在先民眼里,共工也是凶恶的。以上的论述结合《淮南子》中提及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共工振涛洪水”等故事,都说明了共工与洪水有莫大的联系。

相繇,又叫相柳,是共工之臣。《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道:“共工之臣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海外北经》中又有提到,“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相繇九首人面,从外形看是一个凶猛怪兽。它仗着自己的本事四处作恶,引发大洪水,大禹杀相繇也带来洪水灾害,使得百兽无处居住,百姓不能正常生活。根据记载来看,相繇也是造成洪水的一大源头。

另有应龙,虽然也发动了洪水,但与共工、相繇等人不同,它的行为不但没有造成生灵涂炭,甚至促进了战争的尽快胜利。《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以黄帝为首的黄河流域部落与以蚩尤为首的长江流域的部落发生战争,双方都使用各种神奇的动物来帮忙。黄帝这边的应龙在关键时刻蓄积洪水,为打败蚩尤、夸父立下汗马功劳。根据《史记》《山海经》等文献推断,后来南方多雨洪涝也源于应龙战后无力回归天庭而蛰居南方山泽。

司雨之神计蒙所到之处飘风暴雨,也说明了计蒙与洪水有莫大的联系。《山海经·中次八经》中记载道:“又东百三十里,日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木,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而龙首,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洪水神话故事被记载于《山海经》中,均展现了上古时期人们对于洪水现象的大胆而浪漫的设想。

(二)治水神话故事

洪水汹涌,风雨飘摇,民生不安。此时有一批英雄和神仙挺身而出去治洪,救万物于水火之中,有窃息壤的鲧,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禹,有冰夷、天吴……

鲧窃息壤以湮洪水的故事在《山海经》中便有记载。《山海经·海内经》:“洪水蹈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洪水滔天,鲧没有等到天帝的命令就去盗窃一种生长不止能堆土成堤的土壤——息壤去湮灭洪水,最后被杀死。他虽是古代一位失败的治水英雄,却与古代水文化密切相关,对治洪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不仅是鲧本人,他的后代禹也投入了治水大业。《山海经·海内经》:“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大禹继承其父遗志,成功治理了洪水。《大荒南经》中记载道:“大荒之中,有山名巧涂之山,青山穷焉。有云雨之山,禹攻云雨。”宁阳西北处有高近百丈的云山,传说该山便是当年禹攻云雨之时疏蜀(伏)山而成。《大荒北经》中又提到:“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大禹杀死作恶多端的相柳,止住洪水,使地可以播种谷物。

除了鲧禹治水以外,另有一位特殊的神——女魃。她及时制止了暴雨洪水,在战争的胜利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又有:“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女魃,或名女妭,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旱神,相传是一位穿青衣的神女,她所居住的地方,天不下雨。在蚩尤之战中,黄帝令魃助战,魃成功阻止了大雨洪水,最终助黄帝赢得战争。

治水神灵如冰夷、天吴等,虽然在《山海经》中仅介绍了它们的身份,而并未详细记载它们治理洪水的行为和故事,但参考其他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它们为保佑万物,防止洪水发生做出了努力。关于冰夷的记载在《山海经·海内北经》之中:“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冰夷,又名冯夷、无夷,又有将之称为河伯的,它通常巡游视察各地,或者上溯到昆仑山与诸神聚会。过往民间有祭祀河伯以免招水患的习俗。天吴记载于《山海经·海外东经》:“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又有《大荒东经》:“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天吴在神话传说中又被称为水伯,传说它下凡捉拿作乱的龟蛇两将,避免了灾祸的发生。而后来人们从原始森林到江河湖海,原来保佑子孙狩猎时多有所获的族神“天吴”,这个时候当然就变成保护吴人子孙在与江湖大海打交道时平安、丰收的“水伯”了。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治水神话故事被记载于《山海经》中,种种想象与努力都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治理洪水的美好愿景。

二、《山海经》洪水神话背后的文化内涵

首先,《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不仅仅只是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历史,其历史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记载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件人物,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它又是一部科技史,这些洪水神话记载了古代科学家们的创造发明以及科学实践活动,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思想以及已经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例如“大禹治水”在历史上就是真实存在的,许多历史文献如《史记》《吕氏春秋》等均有记载,足以证明其真实性。大禹治水神话运用的地形测量、因地制宜等思路,《山海经》中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古代人类反抗自然做出的想象和努力,折射出先辈人民的智慧。另一方面,《山海经》里这些洪水文化不断传播,也产生了一些有关的节气节日。例如为纪念女娲补天治水而定的“补天日”、纪念鲧禹治水而生的掘息壤求雨的习俗等都被后来人们所创造传承。不同于一般典籍仅仅呈现客观历史,记载历史并创造历史是《山海经》中的洪水文化展现的特殊的历史性。

第二,从这些洪水神话中,古代人民对自然及神力的理解显而易见。神话是对神秘自然现象的主观解释和自由想象。在这些洪水神话中,引发洪水的神怪长相往往与普通人类不同,或是九首蛇身、面目狰狞的相柳,或是庞大龙形的应龙,或是人身而龙首的计蒙……他们总是以神秘的形象出现在人们心中,促进人们在脑海中对洪水及其成因的设想。在遥远的古代中国,洪水等自然现象无法用他们的逻辑解释,洪水神话寄寓了他们对自然之中不可抗且不可解释的现象的奇妙设想。在那个时期,神力在人们心中是一种超常而玄妙的存在,因此作为神力的载体,洪水发起者也被他们赋予特殊想象和朦胧色彩。正如鲁刚在《大洪水神话中的虚与实》中指出:“遍布世界的洪水神话是以各地区的洪水灾害为历史依据的世界性的洪水传说”。更有杨知勇指出:“洪水神话是人们在对曾经发生过的洪水灾害的记忆的基础上所幻想出来的”。洪水神话故事是对洪水事实的直接概括和总结,更是对洪水成因的大胆想象与解释。

第三,《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蕴含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神话是古代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带着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自我诠释。从治水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传统兼爱天下的仁爱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等。例如在鲧禹治水等治水主题活动中,他们历经千辛万苦,与洪水不断抗争。在困难面前,他们没有退缩,勇往直前;在矛盾面前,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牺牲小家以成大家;在挫折面前,他们始终坚强乐观。鲧禹始终从一种积极务实的思考角度看待洪水,正是中华民族优良精神文化的缩影。

另外,这些洪水故事还寄寓了古代中国独特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意识。《山海经》中蕴含着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天人合一”的意识,它将自然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的展示,也是对现实的幻想和升华。“写实与浪漫的融合,粗糙与诗意的融汇,单纯与激情的碰撞”,呈现出独特的美学景观。

《山海经》中先民们从关注“生存”到关注“生命”,从关注“环境”到关注“家园”,体现了今天生态美学所强调的“共生理论”、“场所意识”、“家园意识”,对后世文学艺术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今天生态美学建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注[M],四川:巴蜀书社,1992(7)

2.吴云,史记[M],北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8)

3.王璇,《山海经》的生态审美意识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9(5)

4.颜佳、李菲、侯斯烜,浅谈《山海经》中的洪水神话故事[J],山东青年,2014(5):147-148,150

5.鲁刚,大洪水神话中的虚与实,求是刊物[J],1989(6):61

6.杨知勇,洪水神话初谈,民间文学论坛[J],1982(6)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