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作文素材(含名言人物事例及运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关于新闻素材的积累200字作文 袁隆平作文素材(含名言人物事例及运用)

袁隆平作文素材(含名言人物事例及运用)

2024-07-01 00: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作文素材:

当今天中午网传该消息时,人民日报、澎湃新闻还一度辟谣。

但据湖南日报下午最新报道:“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确认了这一消息。

而就在前不久的5月9日,人民日报报道,袁隆平杂交水稻团队再创亩产1004.83公斤佳绩。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这三个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疑是千钧之重,其意义不言而喻。

袁隆平作文素材名言

1.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

2.荣誉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但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袁隆平)

3.只要是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达到光明的彼岸的。(袁隆平)

4.人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钱够用就行了,多了是包袱。(袁隆平)

5.成功没有捷径。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袁隆平)

6.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

7.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袁隆平)

8.浪费不但可耻更是犯罪。(袁隆平)

9.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袁隆平)

10.尽管天上有一颗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行星,地上到处有我的画像,名字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但我绝对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为我童心未泯,不喜欢古板,不喜欢一本正经。(袁隆平)

11.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是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袁隆平)

12.我是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袁隆平)

【关联角度】

梦想不息

奋斗不止科技自立

创新精神自立更生

奋发图强甘于奉献

爱国精神赤子情怀

农民本色终身学习

精益求精谦虚低调

认真执着重视民生

不忘初心

袁隆平人物事例作文素材

事例一: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

近日,在中国网和江苏卫视热播的《似是故人来》实景文化访谈节目专访了袁隆平先生。袁老已是鲐背之年,依旧在做科研、带学生,他在节目里的一句话触动了笔者:“我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袁老年轻的时候是赤脚下田(现在有套鞋,条件好很多),经常被虫子、蚂蟥叮咬。袁老为解决亿万国人吃饭问题所作出的贡献彪炳史册,但他因长时间赤脚浸泡在春天冰冷的水稻田而得上了肠胃病。作为农业科学家,田间地头是他们科学研究的主战场,靠想象干不出杂交水稻,他们的科学成果必须写在大地上,长在土壤里。从这个角度来看,袁老收徒必须下田的“门规”,是从事农业应用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袁老在节目中说,他对年轻人最想说的8个字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互联网时代为年轻人获取知识提供了空前的便捷,于是,能够诞生更多灵感和赢得更好机遇,但最可靠的两个字还是“汗水”,敢于撸起袖子在风吹雨打中耕耘,在骄阳炙烤下劳作,是年轻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收获事业成功的必备攻略。【适用主题】实践,务实,脚踏实地

事例二:耄耋之年,不断进步

你能想象到,一个90岁的老人,可以自由用英语交流吗?袁隆平可以。前不久,在长沙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袁隆平献上一段英文致辞,一开口就把大家惊呆了!在这之前,在袁隆平爷爷的指导下,杂交水稻在非洲高产创纪录,当地原来每公顷3吨的产量,现在变成了10.8吨,可以说非常骄傲!在致辞中,他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而很多人看到这段视频,都忍不住红了眼眶――“可以看出袁老真的老了,都快90了还在忙碌,重于泰山的一生。”“真的有点泪目,我记得之前看他好年轻,仿佛就在前几年……”“这么大年纪还在奋战,怎么会有如此优秀的人。”90岁,这个年龄离我们大部分人都很遥远,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个年龄的人,除了最基本的生活外,几乎什么都不能做。人上了年纪,不管是身体还是心智,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我们以为袁隆平也是如此。但我们都误会他了。而直到现在,当我看到这段视频时才明白,原来有些伟大,与年龄无关。我们说他老了,该休息休息了,他却说,90岁又怎样?我还要继续追梦。

【适用主题】进步,终身学习,年龄,梦想,突破

事例三:追寻所爱,行动报国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了。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童年时光,几乎都是战争的威胁中度过的。那时的他为了活命,和家人一起到处逃难。年幼的他不懂,为什么我们中国要受欺辱?为什么我要东奔西走?为什么中国要忍受饥饿和贫穷?

等到袁隆平高中毕业,一家子的生活算是稳定了,但在他的学业上,大家又一次犯了难。

上了大学是好事,可是学啥?

父亲的思想比较传统,希望儿子能通过上学走入仕途,升大官,赚大钱。

可袁隆平不乐意呀,他不喜欢钱,偏偏喜欢花花草草。

在袁隆平的心里,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才是自己的归宿,在别的孩子把赚钱当成理想时,他却对鲜花,绿草,果树有着异常的向往。

而他也确实这么做了。

1949年,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湖南农校任教。

在那几年,他边教课边学习,不光给学生提问题,更喜欢给自己提问题。

课堂外的他,经常埋头在田野间,去从实践中找答案。

到了60年代,自然灾害来了,很多地方都闹起了饥荒,人们有的饿死,有的病死,就连袁隆平的身体也有些撑不住。

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他愁得连觉都睡不好。在当时,杂交水稻可是世界性难题,就连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很多人都觉得袁隆平在痴人说梦,可他偏偏不服输――

“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

人民挨饿的景象就是他的动力,他迈开双腿奔走进田野,去寻找那从未有人见过的水稻雄性不育株。

他头顶着大太阳,脚踩在烂泥里,弯着腰一点点地观察、寻找,后来他终于找到了,可这仅仅是第一步。

实验,观察,整理数据,撰写论文……潜心研究了好几个春秋,他才使杂交水稻成为了可能。

【适用主题】爱国,梦想,初心

事例四:不顾质疑,坚持追梦

很多人说是袁隆平是救世主,但人们却不知道,为了研究水稻,他独自一人吞下了多少心酸。

他的前半生是饱受争议的,在刚提出这个想法时,他就收到了无数人的揶揄和嘲讽,人们不相信这么个不不起眼的小教师,能做出什么巨大的贡献。

不断被泼冷水的十多年中,他没有放弃,在经费短缺的条件下,他也依然坚持实验,只要他还活着,就要把“梦”做下去。

他要坚持,他不怕别人阻挡。

90年代前后,有关杂交水稻的争议不断涌现,年过半百的袁隆平,却还是和年轻时一样,用实践来回应争议。

下田对于老人来说可不容易,他却生生克服了这个困难,他的胸中有一团火,任何非议与质疑都没法把它浇灭。

他对待水稻比谁都认真,只要在生长期,就必定每天下田观察,就算眼睛刚做了手术,就算肺部感染,一天要打三次针,他也从不间断。

有人说,这一路走来遇到过这么多苦难,他难道不怕吗?

可袁隆平还就真的不怕,他相信,只要自己踏踏实实下地研究,就什么都能攻克。

【适用主题】质疑,失败,困难

事例五:淡泊名利

当有记者问袁隆平:您的身价值1008亿,您如何看待财富和名利?袁隆平说:不错,我身价值1008亿,可我真的有那么多钱吗?没有。我现在就是靠每个月6000多元的工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对金钱我不会挥霍浪费,但该花的还是要花。至于我获奖得的奖金都放到基金会里边了。我今天穿的衣服就50块钱,但我喜欢的还是昨天穿的那件15块的衬衫,穿着很精神呢。我的表260元,鞋子100多块。要说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要淡薄名利,对物质别要求太高。

【适用主题】简;富裕;生活方式;美德

事例六:不知疲倦,永远向前

袁隆平爱自由,什么事情都想尝试,高中时,他就已经是百米自由泳的第一名了,曾经为了省船费,甚至游过嘉陵江。

大学的时候,他曾报名参加空军,体检和政审都合格了,但为了参与经济建设,他选择了留校学习。

他甚至还会拉小提琴!

小提琴可是公认的最难学的乐器之一,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科研中的他,依旧会遵循自己的爱好,抽出空闲来练习。

他还是那个他,不管面对什么,永远都不惧怕。

他的英文也非常好。

他读书时就很用功,后来,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和更多的国际友人沟通,他更是勤于练习。

哦,对了,老爷子的俄语也不差。

而除了这些,他还会打排球,会跳踢踏舞……

他不光是水稻专家,更是一个不断学习,永远不知疲倦的人。

袁隆平从来都没变,他还是那么地自由洒脱,即使研究出了杂交水稻,即使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于他来说,也只是实现了童年时的一个小小梦想。

人生过得如此充实,如此有意义,这就值得了。

【适用主题】兴趣爱好,充实,自由

袁隆平简短作文素材

稻花香中,听取蛙声一片,这原本普通的田间场景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心里,却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梦想:水稻并肩比高粱,巨禾底下可乘凉。漫漫征程,唯理想者胜,袁隆平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用心编织起一个庞大而斑斓的水稻梦。正是有了梦想的支撑,沙漠里种植水稻这样的“天方夜谭”也变成了现实,创造了一个新的神话。而这样的神话还将持续,因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处境多么艰难,这位稻田守望者仍将借助梦想的力量去温暖世界,造福人类。――《稻田里的守望者》

在这个喧嚣的尘世,名利诱惑充斥着每个角落,当众人都汲汲以求时,我们不妨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用极简的纯粹去对待一份工作。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根植于大地的朴素科学家,他用几十年的光阴专注于水稻种植事业,精挑细选每一粒种子,精栽细培,终将水稻带出国门,种进沙漠。匠心一片,精益求精,这样的付出源自内心的责任,源于“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的灵魂追求。――《匠心铸魂,精益求精》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如今,科技正在飞速发展,让许多曾经的不可能都变为了可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事的水稻事业就是一个不断突破创新,勇于挑战超越的历程。他打破传统束缚,不惧艰难,勇于探索,在全世界惊讶的目光中将水稻种进了沙漠,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水稻种植的奇迹。一粒小小的种子,不仅改变着中国,也在悄然改变着世界。创新无止境,鲜花和掌声背后的袁隆平依然在忙碌着、奋斗着。――《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