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8184号建议的答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8184号建议的答复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8184号建议的答复

2023-12-26 02: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您提出的“关于完善机制融合发展,稳步推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体融合改革发展,重视青少年健康成长。2020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孙春兰副总理关于教体融合改革发展的批示,会同体育部门,积极推进工作对接和资源共享,破除部门壁垒,打通政策堵点,推动体教双方深度融合,减轻青少年课业负担,稳步推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推进教体融合改革发展

  教育部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会同体育部门,发挥各自专业能力和资源优势,有序推进教体双方在师资、赛事、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融合。

  一是落实教体融合发展政策清单。近年来,教体双方在教、练、赛(展)和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融合。例如,2018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足球协会联合发布《全国青少年足球体教融合发展政策清单》(足球字〔2018〕371号),双方共列出组织实施、注册、训练、竞赛等一体化政策和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培养等12项体教融合发展政策,目前各项政策措施正在积极稳妥推进落实。

  二是加强体教竞赛体系一体化设计。坚持“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与体育部门共商竞赛体系一体化事宜。例如,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足球协会共商赛历、共同举办高水平赛事,实现校园足球与足协竞赛体系一体化设计。目前,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大学女子组、高中组、初中组联赛分别与中国足协女乙联赛、青超联赛实现全面融合。校园足球全国最佳阵容集训队与足协青训U系列梯队“巅峰对决”机制已经形成。教体双方赛事既相互独立,又走向相互融合,推动青少年足球迅速发展。

  三是加强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建设。教育部印发《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教体艺〔2017〕7号),完善退役运动员、优秀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体育特长的社会人员兼任体育教师制度。会同体育部门定期举办教练员等级培训班。2017—2019年,会同中国足协共举办294期D级教练员培训班,培训足球教师7056名;举办8期C级教练员,培训足球教师192名。构建“足球名宿—外籍足球教练—精英指导员—退役足球运动员—足球教练”校园足球高水平教练员体系。

  四是加强青少年运动员人才培养。教体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加强运动员人才培养。例如,加强校园足球与职业俱乐部青训梯队交流互鉴、共促共长。201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校足办)与北京国安、上海上港、绿地申花和富力U15梯队通过竞赛共同遴选组建中国青少年代表队,参加在德国举行的阿迪达斯青年杯,并且表现不俗。全国校足办与中国足球协会共同认定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最佳阵容运动员等级,实现省级和全国夏令营“最佳阵容”全面与国家等级运动员挂钩。

  五是共建“满天星”训练营。2019年全国校足办分别与广东省教育厅、梅州市教育局、广州富力足球俱乐部,上海市教委、浦东新区教育局、上海绿地申花足球俱乐部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推梅州市、上海浦东新区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建设,切实解决体育系统高水平教练员“进不来”、具有发展潜力的足球运动员苗子“出不去”的问题。

  二、推动青少年课业减负

  教育部重视“课后三点半”问题,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规范课外培训机构、强化监督落实等措施,积极推动青少年增效减负。

  一是出台减负三十条。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教基〔2018〕26号),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的基本原则,加强统一部署、统一行动,进一步明确并强化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等各方责任,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发展素质教育,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校外培训机构发展,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在“减少”过重文化课业的同时,“增加”学生体育家庭作业,让孩子们走出户外,奔向运动场、绿茵地,保证每天1至2小时户外运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二是规范校外培训机构。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80号)(以下简称《意见》)。为贯彻落实《意见》,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教基厅〔2018〕10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的通知》(教基厅〔2020〕1号)《教育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的通知》(教基厅〔2020〕2号)等文件,指出各地要“依据负面清单严肃查处超标超前培训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三是强化监督落实责任。2018年2月以来,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要求各地对辖区内的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全面摸排整改,如北京市采用明察暗访、随机抽查等方式,对热点区域进行两轮督查,校外培训环境得到有效整顿。天津市持续开展妨碍义务教育实施专项检查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治理工作,营造高压态势,形成严管震慑。

  三、引导家长学校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

  教育部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重视青少年身心素质的培养,引导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是明确学生体育训练活动时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8号)明确规定,“普通中小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含体育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等都明确提出了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等要求。

  二是明确家长学校职责。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教体艺〔2018〕3号),明确家长、学校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中的职责。要求家庭要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运动氛围,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配合学校切实减轻孩子负担,不要盲目参加课外培训、跟风报班,应根据孩子兴趣爱好合理选择,避免学校减负、家庭增负。要求学校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时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保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阶段每周2课时。中小学校每天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

  三是营造积极健康氛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育系统“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青少年长期居家学习和参与在线教育教学可能对视力健康产生一定影响。《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教育系统2020年全国“爱眼日”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0〕14号)大力宣传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重要性,宣传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知识,增强儿童青少年爱眼护眼意识,引导科学合理用眼。组建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通过发布科普教材、创新宣讲形式、强化专业引领等形式,全面指导学生在线学习、防疫居家期间预防近视,增强广大师生、家长的爱眼护眼意识,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用眼。

  下一步,为更好推进教体融合改革发展,确保学生校园体育训练时间和效果,教育部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围绕学校体育工作、青少年赛事体系、深化体校改革、规范社会体育组织、加强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等方面,科学有序地推进体教融合改革发展。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夯实校园足球推广体系、健全校园足球教学体系、打造校园足球样板体系、做强校园竞赛体系等,以点带面,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0月10日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