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陕西植被的植物区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关中地区怎么划分 第一节 陕西植被的植物区系

第一节 陕西植被的植物区系

2024-07-02 14: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植物区系发生发展及古地理背景

  植被是历史的产物。中国黄河中游、秦岭以北地区,自石炭纪黄河浅海盆地发生海侵,到二叠纪上升为陆地至今,为中朝古陆或古亚洲大陆所占据。三叠纪,祁连山、秦岭、淮阳山以南的华南古陆与古亚洲大陆相连,秦岭以南也上升为陆地,形成川北海边平原。此后,黄河中游及秦岭以南地区再未发生海侵,陆生植物在这里得以滋生发展。陕西省植被乃以此为基础而发生发展的。华南古陆植物区系的大羽羊齿类、古北极植物区系的鳞木类等汇集于此,形成丛林。侏罗纪全球性气候温暖,中国南北方均较湿润,出现了许多银杏、苏铁、本内苏铁、真蕨及松柏类等适于热带到温带的植物。早白垩纪真蕨类和松柏类植物有所发展,而苏铁、银杏类退居次要地位。特别是一些扁平叶型的针叶树如紫杉科、水松科等已在中国南方发展起来,而到了晚白垩纪中国南方地区已有了亚热带森林植被的优势植物樟科、壳斗科、木兰科等及落叶树种椴树科、榆科等的存在,而中国的华北地区也有壳斗科、山龙眼科和其他原始型的被子植物出现。这时地表植物发展中的地带性也初具规模。白垩纪燕山运动后,中国第三纪地质构造上出现了一个稳定阶段,由于平原化作用,一般地势较为平坦。喜马拉雅山及塔里木盆地西端为古地中海所占。中国东北通过朝鲜与日本相连。白令海峡尚未出现,美国的阿拉斯加与亚湖接壤。环布东亚大陆的古地中海和南海,均为生长着货币虫的暖流通过。太平洋暖流沿亚洲东北边缘转向阿拉斯加,北极无冰盖,大陆上的气温比现在高得多,气候带整齐,植物地带性分布明显。

  古第三纪时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除青海及新疆南部)气温高、降水多、湿度大,河流、湖泊中甲壳类、鱼类和淡水软体动物很丰富,陆生脊椎动物有依赖森林中植物枝叶为食的无角犀等。植物地带性分异更明显,种类成分更加丰富多彩。在白垩纪时这里生长的银杏植物群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短叶杉和苏铁杉类已经消失,苏铁类、银杏类及蕨类植物大大减少。常绿针叶乔木雪松、陆均松和罗汉松等松柏类植物相应增加,代之而起的被子植物十分繁茂。许多被子植物中乔木居多,其中以葇荑花序类的胡桃、枫杨、桦、栎等属在植被中占重要地位。这些植物群中还混生着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成分。这些科属的成分中约一半以上现今分布在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以南地区。这种温带与亚热带成分同时出现的现象,表明这一植物群是以葇荑花序为主的,起源于安加拉古陆南缘和华夏古陆北缘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燕山运动后的古秦岭,虽经侵蚀破坏,但仍保留着秦岭山体的残迹。就其南北气候和植物成分来看差异并不大,这里当时生长着很多已绝迹了的帕尼宾尼亚属植物,其化石曾与樟科的樟属和棕榈科的个别属化石出于同一地层,说明它们为同一组热带到亚热带植物。同样,陕西仅有化石的柳杉、杉、杨梅等属科植物,现仅见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说明陕西关中一带,当时的气候是较暖的。

  新第三纪以来,喜马拉雅运动开始,古地中海逐渐消失,温暖的海洋面积缩小,欧亚大陆合成整体。秦岭随着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冈底斯山、阿尔泰山及天山等的隆起而形成,并逐步依其高而大的规模影响大气环流,导致了亚洲中部水分的变化,西北和华北地区日趋干旱。特别是新第三纪晚期,地表气温已呈下降趋势,整个北半球,出现了寒带种属,限制了热带种属的普遍分布现象。华北地区植被以含有大量葇荑花序的落叶阔叶植物群,即以榆、朴、桦、榛、鹅耳枥、栎等科属为主,松属和草本双子叶植物数量较古第三纪增多。太平洋沿岸的华北地区和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植被中,热带亚热带成分仍占有相当比例。第三纪晚期,中国北部气候干温,森林面积减少。古第三纪生长的苏铁、杉木、桃金娘科等热带亚热带成分逐渐消失或成为孑遗植物,进而出现了更多的草原类型的植物,如藜科、菊科、车前科、豆科、莎草科和禾本科的植物。此时灌木比较发育,有杜鹃科、鼠李科、木樨科、蔷薇科等植物。乔木以耐旱的栎类为主,另有榆、枸等。由于古亚湖内陆气候干燥化逐渐增强,古第三纪处于亚热带高压控制。高温而少雨的新疆南部及青海等地,亚热带疏林草原和荒漠在新第三纪时有所强化和扩大。甘、宁、陕北等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森林面积显著减少,草本分布明显增加。陕西关中地区呈半干旱而温和的大陆性气候,植物成分较为贫乏,除银杏、柳杉外,大体与现今相当。秦岭以南,这时受夏季风和大陆气旋的影响,气候变得比古第三纪更为湿润,茂密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迅速发展。

  第三纪晚期,由于全球性气温下降,地表植物发生了一系列的迁移。相当寒冷的西伯利亚北部,分布着森林苔原和原始黑松林植被。古亚洲大陆北部及西部,由于气候较寒冷而落叶阔叶植物群向东南退却。亚洲东北部产生了以松属、云杉属、冷杉属、落叶松属、铁杉属、榧属及黄杉属为主的针叶植物群。由于西南高原随喜马拉雅上升而隆起,气候比低处更冷,使其古第三纪热带植物成分迁移,其中如大风子科的嘉丽树、木兰科的鹅掌楸、樟科的檫木等从云南东南部出发,经贵州、湖北、四川到达秦岭南坡。

  第四纪时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更加强烈,诸山体均继续上升,全球性气候波动,出现了多次冰期和间冰期,动植物区系随之发生很大变化。由于早更新世气候有一个温凉—干温—湿凉的变化韵律,因而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植被,初期是以针叶林为主;中期为阔叶针叶混交林占优势,草原植物有较好的发育;晚期则又以针叶林为主。其种类组成以木本植物为主的多样化树种,其中以冷杉、云杉、松、榆、杉和铁杉等占优势,其次为栎、鹅耳枥、桦、椴、银杏、金钱松、枫香、枫杨、柳杉、山胡桃等;草本植物以蒿属和藜科植物为主。陕西北部较关中干冷,植被为森林草原——半干旱草原和森林草原。陕南因受到秦岭对北方寒流的阻挡作用,气候较关中温湿,植被仍属于含有常绿树种的落叶阔叶林类型。中更新世中国北方发生过三次干湿交替的气候变化,湿润期有侵蚀作用(铜川期),干燥期为黄土(离石期)堆积。由于冰期间冰期的气候变化,致使植物种类贫乏。陕西关中地区森林退化,草本植物较多,如车前属、蒿属及禾本科、莎草科、藜科、石竹科、十字花科等植物;木本植物仅有侧柏、松、胡桃、桦、鹅耳枥、构等属和蔷薇科植物。陕北由于寒冷干旱的恶劣环境,迫使大部分植物死亡和向南退却,呈现荒漠景观。晚更新古中国发生过两次时间相距很远的冰期,即庐山冰期和大理冰期,其寒冷气温影响严重,尤其大理冰期对陕西影响最严重。冰期过后,气温上升,逐渐呈现大陆性气候,进而出现马兰期黄土堆积。冰期及稍后时期,陕西关中地区气候非常寒冷,在海拔490米的渭南准平原上生长着现今多生长于秦岭海拔1600~2000米左右的云杉林,按气温垂直递减计,当时关中气温比现在低5.5℃~7.5℃,即适于当时关中一带生长的云杉、冷杉、桦、松为主的针叶林和鹅耳枥、椴、榆、栎、朴等属为主的,杂以柳、漆、桤、梣、榉等属和木樨科植物的阔叶林。草本植物蒿属为最多,其次为菊科、黎科、豆科、唇形科、茜草科、毛茛科蓼科、百合科、禾本科及莎草科等草本植物。冰期过后,随着气候升高,森林向山上移去,平原上种类贫乏,乔木以朴、冷杉、云杉、松等属和桦木科、榆科为主,杂有柏科及鹅耳枥。草本植物最多,主要是禾本科和蒿属,杂有毛茛科、豆科、蓼科、紫草科、莎草科、百合科和菊科。这时陕北比关中更冷,地表发育着草原或草甸、灌丛。

  第四纪特别是中晚期,这一带发生了多次往复的植物迁移。北部高纬度地区,寒冷气候逐渐发展,西伯利亚形成了大陆冰川的中心,其对中国影响虽然不大,但陕西省的秦岭、大巴山的一定部位仍然留下了冰川遗迹。寒冷的冰期到来,一些高山上生长的植物,向平地迁移,而平原上生长的植物,一部分沿河套向南、向东迁移,或者进入山岭之中的“避难所”;另一部分逐渐适应了当地环境而生存于当地,或者不能适应而绝灭。原来生长在凉爽地区的植物,由北向南或由西向东侵入陕西。现今生长在秦岭、巴山等高山上的丛枝杜鹃和马先蒿属、龙胆属等都是来自西边的青藏植物成分后裔。反之,间冰期气温转暖,一些植物又向相反方向迁移,晚更新世渭南北庄村曾生长着云杉林,而现今仅见于秦岭地区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上,平原上早已没有云杉了。

  同是第四纪的中晚期,秦岭以北的黄河中游,曾受到中亚干燥化的影响,气候曾一度干旱多风,经常出现阴霾天气,致使黄土堆积加强。陕北受这种干燥化影响最大,一些阔叶乔木向东南退却。中亚干荒漠草原成分侵入陕北,有些甚至于到达秦岭脚下。这一迁移路线可能是由喀什噶尔出发,经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逐步到达陕北,现在分布在这里的白刺属、盐爪爪属、霸王属等植物,它们的祖先就是那时进入陕西的。从黄土高原的黄土颗粒由西北向东南逐步变细来看,说明黄土是由冷的西北风所搬运来的。这时陕北气候十分干冷,关中稍逊。这种状况导致了阔叶树种向东南迁移或灭绝,当然有些经过适应改变而保存下来。老黄土中的古土壤,即一般称之为褐色森林土,甚至是典型褐土类。这种古土壤形成的气候条件是较为温湿,其植被为夏绿林或森林草原类型,应当说陕北和关中也有所区别,从土壤的差异看,秦岭以北的在南部以落叶阔叶的夏绿林占优势,愈向西北而森林草原和草原逐渐居于优势。特别是第四纪晚期,陕北的马兰黄土(新黄土)中埋藏的古土壤为黑垆土型,进一步说明陕北当时的植被为寒冷而干旱的草原和草甸灌木型。秦岭以南的植被中含有常绿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占优势。经过了长时期的沧桑巨变,蒙新干旱荒漠成分或草原成分如麻黄、锦鸡儿、黄芩、针茅等属分布到秦岭北坡;而原在秦岭以北的第三纪喜热成分,有的灭绝,如帕尼宾尼亚属,有的迁到秦岭以南,如山毛榉、柳杉等属,也有一些改变性状适应当地而孑遗保存下来,如栾树、文冠果、合欢、紫荆、臭椿、柿等;作为华北区系特征种之一的油松却分布到秦岭南坡的石泉、山阳和丹凤等地;当然在陕西省的秦岭山地也逐渐形成一些特有种,如仅见于庙台子等地的庙台槭、只见于太白山的太白红杉(太白落叶松)等。

  全新世人类出现以后,必然影响植物和植被。起初人类把当地一些对人生有价值的植物进行种植,以便采集和收获,必然毁坏相当面积的森林作为农田。为了熟食、取暖、建造房屋、烧制砖瓦、制作家具和加工器皿等,必然要扩大砍伐和垦殖森林的范围。随着农田面积的扩大,加上统治阶级的政治压迫、战争祸害和经济盘剥,逃难垦荒,终于导致自然植被的摧残,进一步酿致水土流失,降水减少,气候干旱,干旱类型植物侵入,喜阴植物减少。陕西人类活动的历史悠久,其对环境的破坏和植被的摧残不可低估。当然,在垦殖过程中,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有意识地引入了许多有经济价值的植物。今天的陕西省境内有自中亚引入的小麦、豌豆、蚕豆、胡萝卜等,有来自南美的玉米、马铃薯、落花生、番茄、棉花、烟草、向日葵等,有从土耳其、伊朗、小亚细亚和高加索引入的燕麦、苜蓿等,有从埃塞俄比亚引入的大麦、大麻等,有从印度引入的瓜类、蓖麻、茄子等,来自地中海沿岸的亚麻、甜菜、甘蓝等,还有更早些时候从国外引入的石榴、胡桃、巴旦杏等,也有近百年或近10年才引入的无花果、苹果、欧榛、油橄榄等。其他如陕西省内的洋槐、加拿大杨、钻天杨、紫穗槐、日本落叶松和几种悬铃木等已是重要的外地引入的造林和行道树种,其他庭院树种、花卉种类更多。除从国外引入外,陕西省还从中国南方省区引入了水杉、毛竹、茶等造林和经济树种。关中地区还从秦岭以南或其他地区引入了水稻、常绿树种女贞、黄杨等。

  二、植物科、属、种的组成现状

  据统计,陕西省现有苔藓植物67科,171属,450种(不含种以下等级,下同),约占全国科数的62%,属数的34.6%,种数的20.6%;维管束植物198种科,1207属,3938种,其中蕨类和拟蕨类27科,占全国同类科数的51.9%;前章述及中国现有裸子植物11科中,除南洋杉科、罗麻藤科外,陕西都有分布;被子植物有162科,占中国同类科数的71.2%(表3—1)。按陕西省区系所包含种的数目,与东北、华北及西北各省区比较,也居于前列,占全国总种数的14.3%。因此,可见陕西省植物区系的富有及其在全国植物区系成分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表3—1   陕西省维管束植物统计及与全国比较

   注:①根据秦仁昌统计资料。(1978)。②③科的统计根据“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1983);属的统计根据《云南植物研究》增刊Ⅳ(1991),增刊Ⅳ(1993);种的统计根据《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上册)(1983)。

  陕西植物种类的丰富程度,还可以从科属的大小或它们所含种属的多少表现出来。如中国种子植物中4个含千种以上的特大科,在陕西除兰科外,都含200~300种以上(表3—2)。

表3—2   中国种子植物4个特大科在陕西的状况统计

  注:中国属种统计参考《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修订版》(1984)

  另外还有12个科,在陕西各含50~200多种,如蔷薇科、莎草科、百合科、毛茛科、唇形科等在陕西均含100种以上(表3—3),连同上述4个特大科,共有2164种,约占陕西种子植物的57.68%,广布全省,是陕西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表3—3   陕西省种子植物大科*的属种统计

 

  * 指50种以上的科

  从表可知,以热带为主,居世界首位的特大科——兰科,在中国居第4位,在陕西居第14位;世界特大科——菊科和禾本科在陕西也是居于首位及二位的200~300种以上的大科。以北温带为主的蔷薇科已成为本省的强烈特征,充分表明了陕西省植物的温带性质。科的顺序和大小大体反映了整个区系成分,其科的特征也是以北温带为主的性质。

  三、植物起源的古老特征

  陕西省植物区系中含有大量的、古老的科属,并保存了许多残遗植物。

  蕨类植物中古老的种类有:石杉科(陕西产石杉属,有3种均产秦岭)、瓶耳小草科(其中瓶耳小草属有三种产于秦岭和大巴山区)、紫萁科(其中紫萁产于宁陕、洋县、镇坪和平利)及海金沙科(海金沙产于秦岭、大巴山区)等。

  陕西省裸子植物虽仅9科24属43种,其中苏铁科、银杏科(均为栽培)、麻黄科在系统发育上都是完全孤立的,各含1属。松柏类开始出现于晚石炭纪,中生代至老第三纪非常繁盛,到第三纪古新世或始新世时开始衰退,第四纪冰期更强烈地缩小其分布区,有的遭灭绝。罗汉松科中国有2属14种,其中罗汉松属是此科中最原始的属,中国约13种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及台湾,陕南仅有栽培的小叶罗汉松。粗榧科在亲缘关系上与罗汉松科,尤其与罗汉松属极为密切,仅1属9种,东亚分布,中国有7种,分布于秦岭至山东鲁山以南各省区,陕西产三尖杉及中国粗榧等两种。陕西产红豆杉科红豆杉属1种及1变种,即红豆杉与南方红豆杉。榧树属是古老残遗属,陕西产巴山榧树。松科是现代松柏类中最大的科,广布北温带及亚热带山地,中国产10属,陕西产9属22种,为该科中国分布中心之一。A.L.塔赫他间(1956)认为冷杉属和油杉属是该科中最原始的属,陕西有秦岭冷杉和巴山冷杉,另外还有铁坚油杉。杉科陕西有3属3种,都是第三纪残遗植物,即水杉、柳杉(均为栽培,生长发育良好),逸生的只有杉木(分布于秦岭南坡及大巴山区)。由此可见,陕西具有一些孤立或原始的科属和许多孑遗植物,说明本区系的古老性。

  被子植物发生于侏罗纪或三叠纪,甚或更早。到白垩纪时已很繁盛,第三纪时逐渐经过旺盛的系统发育成为地表占优势的植物,现代所有的科当时均已形成。现代多数植物分类学家都认为木兰目和毛莨目是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型,为被子植物演化的起点。这两个目中有些属科陕西也有分布,如木兰科可能是现存的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花的形态包括花被、雄蕊及雌蕊的数目和排列方式、花药的形态、伸长的雄蕊轴以及具有单沟的花粉等,均处在较原始的水平。陕西有木兰属、五味子属、南五味子属、八角茴香属、水青树属及鹅掌楸属(栽培)等6属17种。金缕梅科也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科,中国有17属76种,主要分布于西南、华中及台湾。陕西南部已是本科分布区的北缘,产7属9种及1变种,占国产属数的41.2%,种数的3.5%,且全部集中于秦岭南坡和大巴山区,即蜡瓣花属、牛鼻栓属(中国特有,仅牛鼻栓一种)、枫香属、蚊母树属、山白树属(中国特有,仅山白树1种)、水丝梨属、枫香属及继木属等。与此两科比较接近的原始科,陕西还有腊梅科,其中腊梅属为中国特有属,陕西产腊梅与山腊梅。昆栏树科的领春木属仅有2种,呈间断分布式样,一种产日本,另一种领春木产于印度和中国西南部、东南部及北部,分布于秦岭、大巴山及陇县。连香树科为单种科,属中国—日本分布类型,连香树在中国分布于秦岭、大巴山及陇县。它们多数是含少种属和单种属的残遗植物,与毛茛目与木兰目之间有明显的亲缘关系,这个目的大多数保持着离生的心皮。尤其是木通科的大血藤属和木兰科的五味子属及八角茴香属的关系更为密切。陕西的毛茛目植物科类很丰富,如毛茛科有30属123种,占全国属数的73.17%,种数的16.70%,其中有单种属和少种属,也有特有属和多种属,为芍药属、金莲花属、铁筷子属、缕斗菜属、唐松草属、黄三七属、类叶升麻属、升麻属、翠雀属、乌头属、鸦跖花属、毛茛属、美花草属、侧金盏花属、独叶菜属、星叶菜属、银莲花属、白头翁属、铁线莲属、水毛茛属、单叶升麻属、驴蹄草属、人字果属、天葵属、碱毛茛属、蓝堇草属、黑种草属、飞燕草属及黄连属等。木通科陕西有6属9种,其中中国特有属有大血藤属及串果藤属,少种属有木通属及猫屎瓜属,多种属有牛姆瓜属及野木瓜属等。上述各科中多数是单种属或少种属的残遗植物,分布于秦岭以南的广大地区。

  另一派植物分类学家如A·恩格勒则认为单子叶植物比双子叶植物要原始,在双子叶植物中以葇荑花序类为最原始,而这一类中主要的科陕西都有分布,如桦木科中国有6属,陕西均产,即桦木属、榛属、虎榛子属、鹅耳枥属、赤杨属及铁木属等。壳斗科中国有5属279种,陕西产4属40种,占中国属的80%,占种数的143%,即栗属、水青冈属、柯属及栎属等,主要分布于秦岭、大巴山区,只有栎属的少数落叶种类可以分布到黄土高原。胡桃科中国有7属27种,陕西产5属10种,占中国属数的714%,种数的37%,其中有中国特有属——青钱柳属、世界少种属少上半张——化香树属及胡桃属、枫杨属和山胡桃属等,桑科中国有18属166种,各省均有分布,主产长江以南各省区,其中单、少种属有13属,陕西产6属16种,占中国属数的33.3%,种数的9.6%,即大麻属、构树属、栎树属、桤属、桑属及蔺草属等,主要分布于秦岭及大巴山区,其中桑属及蔺草属的个别种类可向北延伸到黄土高原区。杨柳科分布于北温带,中国有3属231种,是现代分布的中心地区之一,陕西产杨属和柳属共68种,占中国总属数的66.6%,总种数的29.4%,全省各地均产,主要分布于秦岭及大巴山区。榆科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有8属58种,陕西产6属20种,占中国总属数的75%,总种数的34.5%,其中有单种属——刺榆属,中国特有单种属——青檀属及朴属、榆属、糙叶树属、榉属等,全省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秦岭、大巴山区。与榆科相近的杜仲科,在陕西多为栽培,野生种极少见到,仅见于太白山的红河、点兵场一带,平利县千家坪林区,宁陕县蒲河一带等也有分布。这一类中也包含了许多孑遗植物,如榆科的糙叶树和青檀,胡桃科的青钱柳及杜仲科的杜仲等。上述这些科大多数种类是从热带、亚热带山区分布到暖温带至温带的落叶乔灌木,在本省分布比较广泛,但主产于秦巴山区,有的科还含有一些常绿的种类。单子叶植物中泽泻目被认为是原始的类型。本目中陕西有泽泻科和花蔺科,其中泽泻科有泽泻属与慈姑属,花蔺科的花蔺属为单种属,花蔺仅见于榆林公园水塘中。与泽泻目相接近的水鳖目和茨藻目,陕西也有水鳖科和茨藻科,但种类都比较少,它们都是水生或湿生草本,在本省普遍分布于各地浅水中。

  因此,无论从哪一派植物分类学家的系统和观点来看,陕西都有古老或原始的科属。即使在发生系统上进化为较高阶段的一些科中,陕西也有比较原始和古老的类型,如菊科中少有的木本属蚂蚱腿子属。陕西植物区系的古老性还有以下例证。

  (一)单种属和少种属的比例高,陕西分布的世界单种属60属,少种属189属,二者合计249属(表3—4),占全省总属数的21.78%,大多数属在系统发育上的孤立性,间断分布格局及生活习性等方面,均表现出古老性。分布到陕西的中国特有的51属中,单种属28属,占54.9%,少种属18属,占35.3%,二者合计达90.2%,它们大多数是发生学上的原始或古老的残遗属。

表3—4   分布到陕西的世界单种属(不含中国特有属)

 

 

 

  陕西含2~6种的世界性少种属189属,占全国少种属总数的23.1%,它们广泛分布于种子植物的各科中,也是陕西植物区系的组成部分。如三白草属、蔺草属、构树属、花点草属、米面蓊属、金钱草属、领春木属、木通属、红毛七属、蝙蝠葛属、秃疮花属、博落回属、扯根菜属、白鹃梅属、鸡眼草属、黄栌属、法香属、鸭儿芹属、萝藦属、狼紫草属、裂叶荆芥属、阴行草属、腺梗菜属、兔儿伞属、菵草属及射干属等。

  (二)中国特有3个科,除伯乐树科陕西不产外,珙科和杜仲科分布于秦岭及大巴山北坡,这二科都是单型科,属于古老的孑遗植物。

  (三)从一些属在陕西的间断分布也可以证实其古老孑遗性质。如金钱槭属共2种,云南金钱槭产于云南,金钱槭则间断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四川、贵州等省;斜萼草属共2种,五脉斜萼草仅产于湖南西部,荨麻叶斜萼草间断分布于河北西南部、陕西南部及太白山、甘肃东部、河南西部、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虎榛子属共2种,大叶虎榛子产于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虎榛子则间断分布于华北及江苏、安微、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辽宁、内蒙古扎赉特旗。

  四、地理区系成分

  陕西省种子植物1143属,按吴征镒教授对中国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的研究,划分陕西植物地理区系成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和27个变型(表3—5)。

  

表3—5   陕西种子植物分布区型和变型与中国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关系(*不含世界分布属)

 

 

 

  *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类型的增订和勘误,云南植物研究(增刊Ⅳ)1993。

  从表3—5中可以看出,陕西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中除4个变型。即北极、阿尔泰和北美间断分布;地中海区、北美洲、中亚、北美西南部,智利和大洋洲(泛地中海)间断分布;西亚至西喜马拉雅和西藏及中亚至喜马拉雅—阿尔泰 和太平洋北美洲间断分布)外均有分布,包括热带、温带、古地中海和泛地中海及中国特有等各种成分,在一个省内有如此复杂的地理成分,在中国各省区也为数不多。从区系起源和生态地理特征来看,陕西省这些成分具有明显的温带、北温带性质。中国具有世界最丰富的温带成分,各类温带成分(表3-5第八、一、十一、十四各项)共有1019属,约占全国属数的29.41%,而陕西的温带成分有620属,占全国温带属的60.84%,高于全国同类属比例的1倍以上,占陕西总属数的54.24%,它是陕西植物区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成分几乎包括了世界温带分布的所有木本属,如裸子植物的冷杉属、落叶松属、云杉属、松属、柏木属、刺柏属及被子植物的槭属、桦木属、鹅耳枥属、杨属、柳属、水青冈属、栎属、栗属、枫杨属、花楸属、椴属及杜鹃花属等。

  据统计热带成分有312属,占陕西总属数的27.29%,包括表3—5地理分布类型中二至七项全部属。陕西种子植物区系的热带分布属中以泛热带分布属比例较大,计134属,占陕西热带分布类型的42.95%。其中从泛热带分布到亚热带有的属向北可扩展到温带地区,如山矾属、野茉莉属、木防已属、冬青属、醉鱼草属、南蛇藤属、卫矛属、柿树属、榕属、茉莉属、枣属、花椒属、朴属、扁担杆属、紫珠属、臭牡丹属及牡荆属等。分布到温带的泛热带属的另一个特点是绝大多数是草本,其中双子叶植物有凤仙花属、牛膝属、马兜铃属、白前属、秋海棠属、白酒草属、醴肠属、泽兰属、稀签属、菟丝子属及打碗花属等。尤其以草子叶植物为多如鸭跖草属、薯蓣属、虾脊兰属等,以及禾本科、莎草科的一些属。

  其他热带分布区类型如表3—5中的三至七项中的种类很少,共计178属,占全国同类属数的12.95%,占陕西植物总属数的15.57%,主要分布于秦岭及大巴山区,个别属向北可延伸到黄土高原,如木姜子属、楠属、柃属、八角枫属、飞蛾藤属、厚壳树属、百部属等,而臭椿属、荛花属、芒属、菅属、大豆属、山胡椒属及苦荬菜属等向北可延伸到黄土高原。另一个特点是栽培植物集中于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及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的类型中,既有粮食及油料作物,如玉蜀黍属、落花生属,又有蔬菜及花卉,如辣椒属、番茄属、南瓜属、西瓜属及月光花属、秋英属、茑萝属、万寿菊属等。

  古地中海或泛地中海的成分,全国共约316属,占全国总属数的9.12%,陕西此类型有80属,占全省总属数的6.99%,低于全国平均属数,主要分布于长城沿线的风沙区,少数种类可延伸到黄土高原及秦岭以南地区。包括藜科、菊科、十字花科、紫草科、唇形科、伞形科、柽柳科和蒺藜科的一些属,如盐生草属、盐爪爪属、项羽菊属、苓菊属、沙芥属、花旗竿属、紫筒草属、糙草属、兔唇花属、阿魏属、琵琶柴属、骆驼蓬属及白刺属等。

  分布在陕西的中国特有属,大部分是亚热带属,主要分布于秦岭、大巴山区。少数温带属,则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

  陕西种子植物区系成分来源于多种地理成分,表明陕西在区系发生上,泛热带、古热带成分占有较大比例,构成了秦巴山区丰富的植物资源,与亚洲和北美洲的联系远较欧洲甚至于大洋洲和非洲的联系更为密切,与古地中海和泛地中海地区联系较为微弱。但温带成分是陕西种子植物区系的主要成分,因而构成了落叶阔叶林、含常绿成分的夏绿林和高山针、阔叶混交林的自然植被景观。

  五、特有成分和稀有成分

  陕西省以丰富的木本植物著称,同时还汇集华中、横断山脉、华北等地的某些区系成分。这里也是第四期冰期植物区系的“避难所”,保存第三纪的一些孑遗植物。如以杜仲、珙、银杏、水杉(后二者为栽培种)为代表的华中成分,成为中国—日本植物区系的精华。在中国植物区系中,最具东方色彩的是东亚、中国及东亚——北美三种地理成分(表3—5中的第九、十四、十五项),后一成分在中国往往有与北美相对应的东方种类。陕西此三种成分共290属,占陕西总属数的25.37%,占中国同类属数的40.28%,而中国这三类成分仅占全国总属数的20.06%,与全国相比,陕西是东亚成分集中的省区之一。

  从东亚特有科与中国特有科在陕西的分布来看,也表明了陕西是东亚成分的一个主要组成的地区。中国有17个东亚特有科,陕西分布的就多达14科,占中国东亚特有科数的82.25%。它们是银杏科、粗榧科、星叶科及独叶草科(此两科在恩格勒系统仍在毛茛科中)、领春木科(恩格勒系统仍在昆栏树科中)、水青树科(恩格勒系统仍在木兰科中)、猕猴桃科(按狭义仅含猕猴桃属和藤山柳属)、旌节花科、青荚叶科及鞘柄木科(恩格勒系统仍在山茱萸科中)、连香树科、昆栏树科(狭义)、大血藤科(恩格勒系统仍在木通科中)、南天竺科(恩格勒系统仍在小檗科中)等,且每科仅有1~2种。另有三个东亚特有科,如十萼花科(恩格勒系统仍在卫矛科中),但马尾树科及毒药树科(恩格勒系统仍在猕猴桃科)等陕西不产。

  中国特有的3个单型科中,除伯乐树科陕西不产外,珙科(恩格勒系统仍在蓝果树科中)和杜仲科则分布于秦巴山地区。

  可见陕西应是东亚(中国)特有植物的富集之地,特别是秦巴山区与湘西北、鄂西、川东连成东亚(中国)植物富集之乡,它是举世瞩目的北温带植物区系中最丰富多彩、特有成分最多的地区。

  所有特有属均与中国其他省区共有,不出现陕西特有属的,但有161个特有种,这些特有种分布在41个科中,它们不但出现在比较进化的科属中,而且在古老的木本科属中也出现了特有种,它们主要分布于秦岭、大巴山区,从而丰富了陕西的区系成分和植物资源。现择其代表性的特有植物列举如下:太白红杉、石泉柳、眉柳、陕西鹅耳枥、太白蓼、太白无心菜、秦岭鸟头、太白银莲花、太白翠雀花、太白毛茛、陕西唐松草、陕西小檗、万花山小檗、多花木兰、秦岭木姜子、秦岭岩白菜、太白金腰子、碎花溲疏、秦岭虎耳草、陕西山楂、秦岭蔷薇、陕西悬钩子、秦岭花楸、昭陵黄芪、陕西锦鸡儿、齿翅岩黄蓍、华山马鞍树、秦岭棘豆、太白野豌豆、陕西老鹳草、庙台槭、光籽木槿、陕西短柱茶、陕西紫茎、秦岭凤仙花、太白山五加、秦岭当归、太白柴胡、辛家山蛇床、灰毛岩风、华山前胡、长序变豆菜、蛇床东俄芹、多花梾木、陕西杜鹃、太白山报春、宿柱白腊树、条纹醉鱼草、秦岭龙胆、秦岭藤、细梗白前、秦岭附地菜、小叶铃子香、白透骨消、龙头黄芩、太白山马先蒿、太白忍冬、秦岭沙参等。合计92种,占全省特有种总数的57.14%。广阔的黄土高原及长城沿线特有种数量极少。

  六、陕西植物区系的汇集与联系

  陕西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其植被属于含常绿成分的夏绿落叶阔叶林地区。其西南距青藏高原不远,由于自然历史的变迁和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等,使陕西的植物区系含有多种地理成分,与世界各部分有着广泛的和不同程度的联系。如陕西共有热带分布属312个,占全省属数的27.29%,在热带分布属中以冷热带分布属为主,有134个,占全国同类属数的35.36%,为全省总属数的11.72%,略高于全国10.94%平均属的比例。在温带分布属中以北温带分布属为主,有237属,占全国同类属数的75.96%,为全省总属数的20.73%,高于全国9.0%,平均值比例的一倍以上。地中海区至中亚共有80属,占全国同类属数的25.32%,为全省总属数的6.99%,略低于全国平均数9.12%的比例。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植物本身发展演化的结果,各种地理成分在陕西境内的分布是相互渗透交错的。中国约100个泛热带分布科,只有肉豆蔻科、金虎尾科、连叶桐科和金莲木科等10余科限于西南、华南至台湾的热带地区,陕西均无分布。而有50多科分布到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地区,30多个科向北延伸到华北、东北或西北干旱地区。典型的泛热带分布的379属中,约60多属限于热带,大多数属可分布到亚热带至温带,但种数急剧减少。陕西属泛热带分布的有56科134属,秦岭为大部分属分布区的北界,为胡椒科的8或9属,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有4属69种,分布于西南部至东南部,其中豆瓣绿属约1000种,中国有9种,本省仅产豆瓣绿1种,分布于略阳白水江的山坡林下。桑科的榕属约10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约有120种,主产于东南部至西南部,本省秦巴山地仅有无花果(栽培)、异叶榕、裂叶榕、岩石榴、珍珠莲、爬藤榕、无柄爬藤榕、地瓜等种。铁青树科的青皮木属有35至40种,分布于热带地区,中国有3种,其中青皮木分布于陕西镇坪、石泉、宁强、洋县、汉中等地。豆科的红豆树属有120种,分布于热带地区,中国约有35种,产于西南部经中部至东部,主产于华南地区,其中红豆树分布于陕西省平利、镇坪、宁陕、西乡、镇巴、宁强、略阳等地。大风子科的柞木属约100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有3至4种,产于西南部至东部,其中檬子树产于陕西的镇坪及汉滨,毛柞木产陕西的汉滨、岚皋、旬阳、洋县、城固等地。紫金牛科的紫金牛属有4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产69种,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陕西产3种1变种,即紫金牛产于镇坪、平利及岚皋佐龙区花埧蜡烛山,朱砂根仅见于镇坪及平利,百两金仅见于镇坪、平利、汉滨及洋县,细柄百两金产于南郑县小南海。茜草科的钩藤属约70种,分布于热带地区,中国有13种,其中华钩藤仅见于大巴山区的平利、南郑等地。以上这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的属,秦巴山地已成为其分布区的北界,从植物分布上也为秦岭以南被划分为北亚热带提供了依据。另有30个泛热带分布的科,可向北延伸到华北、东北或西北干旱地区,如樟科有45属,2000~2500种,是热带亚热带森林植被的主要成分,中国有20属400种,广布于秦岭、淮河以南广大地区,而有个别种如木姜子、红润楠、山胡椒、狭叶山胡椒等则可达晋南、河北太行山、山东崂山、泰山及昆仑山等地,其中三桠乌药可达辽宁南部。芸香科的黄檗、经华北可分布到东北。柿树科、大戟科、鼠李科和马鞭草科等的一些属种,也可分布到温带地区。如在华北地区,柿树、黑枣等可以长成大树,叶底珠也延伸到华北地区,酸枣和荆条等在华北地区可形成群落。夹竹桃科的罗布麻可分布到西北荒漠地区。

  另一方面,许多温带分布的科属在全省南北广泛分布,往往主产于秦巴山区或长江流域以南,或者至西南和华南热带、亚热带山地。北温带典型的落叶乔灌木如槭属、小檗属、桦木属、鹅耳枥属、榛属、榆属、杨属、柳属、栗属、水青冈属、栎属、胡桃属、花楸、绣线菊属、胡颓子属、白腊树属、忍冬属、荚蒾属等。槭属、小檗属、栎属、胡颓子属、忍冬属及荚蒾属在秦岭以南且含有很多常绿种类。杜鹃花属在中国西南山区是现代世界分布中心。松科的冷杉属和云杉属,也呈现出自北而南的规律性分布,在中国西南高山地区得到充分的发展,含有许多种类。松属的多数种类产于黄土高原、秦岭、长江下游以南的亚热带丘陵山地。

  东亚或东亚——北美分布的许多科属主要产于长江流域以南,但陕西也占相当的地位,分别为中国同类属数的44.8%与67.1%,主要分布于秦巴山区,如东亚特有的三尖杉属、旌节花属、水青树属、大血藤属、青荚叶属、南天竺属、连香树属及鞘柄木属等。领春木属可分布在华北夏绿阔叶林中。金缕梅科枫香属产于黄河以南各省区,枫香是中国南方热带森林中有代表性的落叶树种。

  此外,分布中心在地中海区的一些科属,主要产于西北干旱地区,陕西省南北均有分布,但有些属也常分布到华北、东北或西南,甚至于广布全国,如柽柳科的柽柳属,藜科的滨藜属、猪毛菜属,蒺藜科的骆驼蓬属,唇形科的糙苏属,伞形科的阿魏属和川续断科的川续断属等。

  上述各类区系成分在陕西相互交错渗透的现象,表明它们彼此在发生上和地理上的联系。而且这些交错渗透,或者各类区系成分分布重叠的现象在陕西秦巴山地区表现仍特别明显,这主要是由于该地区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的生态条件所致。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