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兰花的品格、形象及美学意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兰花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呢 试论兰花的品格、形象及美学意义

试论兰花的品格、形象及美学意义

2024-07-12 10: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孤傲独标,品位高雅。兰花品位高。她稀少而孤傲,不像白居易写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杂草易生易长,更容易衰败。相比于其他野花,兰花真可以称得上有些傲慢。有诗人这样写道:“幽兰不共群芳处。”兰花长在深山,她是不喜欢和其他花卉在一起凑热闹的。兰花品类珍。兰花品类繁多,有珍品、精品、极品。有的兰花,价值连城。一株名兰在手,令人把玩不已,赞叹不已。兰花虽可驯养、移植,但毕竟天生野养,更值得弥足珍贵,不像杂草繁多而低贱。兰花种植要求高。她不像其他花可以随便种养,她具有特定的环境要求,无论空气、湿度、水分,还是阳光、泥土、肥料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物以稀为贵。兰花正因为稀少,她才见得珍贵,又因为她的品性及由此形成的兰文化,因而更显出她的高雅。

二、兰花形象及其象征意义和兰文化的发展

1.兰花形象 其实兰花只有简单的几种造型,无所谓自己的形象,只是历代文人通过兰花来抒写心中的情绪,借兰花之酒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因而塑造出几类不同的兰花形象。一是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表现隐士形象这一类诗最突出的当推郑板桥。郑板桥在许多诗中都透露了要隐居深山,企图逃避纷繁复杂的社会纷争喧嚣,尔虞吾诈,真正过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日子。如他在《题兰竹石图轴》一诗中说“高崖竣壁见芝兰,竹影遮斜几片寒;便以乾坤为巨室,与君高枕卧其间”。“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画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知君本是素心人,画得幽兰为写真;他日江南投老去,竹篱茅舍是芳邻。”郑板桥在经历宦海沉浮后,他看破红尘,很想遁入深山,返归大自然,过一种餐霞吸露,江河落拓,自由自在的隐士生活。他凭借自己的诗笔与画笔表达了自己这一美好的理想。二是怀才不遇的失意文人形象。郑板桥想当隐士,只是看不惯当时社会的肮脏无耻,他只有看破后的澹泊宁静,而无失意后的牢骚怪话。而真正被人称为对人的孔子倒是很有感叹,深感失意。如古代《猗兰操》一文中就写了孔子见兰起意,大发失意后的感叹:“孔子历聘诸侯,莫能任;隐谷之中,见芗(同香)兰独茂,喟然叹日:‘兰当为王者香,今乃与众草为伍’。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词于兰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何定处。时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这是孔子在周朝未年,想恢复奴隶制而不能,奔走各诸侯之间,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被诸侯国所采纳,内心深感痛苦,郁郁然不得志,因而发生如此深沉的感叹。孔子满肚子学问,由于不合时宜,眼见大势已去,只好发此无可奈何的感叹。真是空有经邦济世之才,枉怀治国治家之学。三是坚贞不屈的斗士形象。古代诗人屈原在饱受打击之后,仍心志不移,通过兰花表达了自己的爱憎情怀。屈原在《离骚》、《九歌》中这样写道:“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时暖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停”。“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佩”。“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对比孔子、郑板桥,屈原的精神境界应该是最高贵。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他仍不改自己的斗志,做到“虽九死其犹未悔”,还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啊。

2.兰花的象征意义 没有感情的兰花,一经文人之笔,便塑造成有血有肉的隐士、斗士和失意文人的形象。兰花之所以能塑造成各类有关形象,关键是兰花与文人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有着天然的暗合。比如兰花的香气高贵稀少,正可象征文人的才学,兰花所遭受的风雪霜露,正可象征文人在政治上所受的打击,兰花长在深山幽谷,正可象征文人的深山隐居,与世无争。正因为古代文人开了借兰花以表现自己的志向,胸怀,情绪,经历,爱憎的先河后,兰花就成为后世文人寄寓自己情怀的对象。他们或者失意,或者隐居,或者遭受打击后,只要说到这有关兰花的诗文,便可从中引起心灵上的共鸣,找到精神上的寄托。 一般地说,文人都受到儒家道统教育,都跟自己的老祖宗孔子一样,想把自己满肚子学问贡献给皇上,用在治国经邦上,这就是入世,一旦遭到打击,遭受挫折,就会受到自身弱点的约束,想隐退,发牢骚,想遁入空门或隐居深山,采取消极避世的做法。这时,他们往往容易接受老子庄子的无为,甚至佛家的出世思想。文人往往总是在入世出世之间摇摆,就连范仲淹这么有作为的政治家、文学家也都多少受到这两种思想的影响。

3.兰文化的不断积累与发展 任何社会现象实际上也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总是经历着一个从发生、发展到不断积累的过程,有的文化现象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有的文化现象还正朝着朝气蓬勃的方向向前发展,兰文化就是后一种文化现象。从目前见诸文字的材料看,屈原写作《离骚》、《九歌》的历史时期,是兰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屈原的爱兰诗文对后世影响较广,后代文人在诗词中都经常讲到这一点,他们或引用屈原诗歌的原文,如李纲的《幽兰赋》,或借借用屈原诗赋《离骚》、《九歌》的典故,如梅尧臣《兰》诗中“楚译多兰人来辩”,苏轼诗《题次公惠》中有“曾为水仙佩,相识楚词中”。苏轼的另一首《题杨次公》诗中写道:“丹青写真写,欲补离骚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吴师道《题子昂兰竹图》一诗曾云:“湘娥清泪未曾消,楚客芳魂不可招。”李东阳《观画兰有感》:“杏坛尼父去已远,湘江屈原空独沉”。这些诗句对推动兰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写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句,朱德、陈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咏兰诗对开创新一代兰诗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纵观几千年来的兰诗,我们不难看出,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写实的,较少感情色彩的,只从自己的审美情趣出发,如朱德的《咏兰》诗:“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傍;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陈毅《兰诗》:“幽花去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另一类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如杜牧的《和令孤侍御赏蕙诗》:“寻常诗思巧如春,又喜幽亭蕙草新。本是馨香比君子,绕栏今更为何人”。李白《古风》云:“孤兰出幽园,众草共完没。虽照阳春辉,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看气为谁发。”这些诗都是诗人的心路历程的曲折反映,明写兰花,实写自己的情绪怀抱、理想志向。第三类是面对兰花,直接抒发感叹,如《猗兰操》中的孔子的感叹,这类伤口往往比诗中的借兰抒写更直接,开门见山,直抒胸意。但不如第二类储蓄,更有艺术性。如果从兰文化这个大范畴来讲,表现的手法还很多,此处恕不一一阐述。

三、兰花和兰文化的美学意义 兰花是具有美感的,兰文化则更具美感,让人在审美过程中产生明显的快感和审美愉悦。

1.从兰花的直观审美到兰文化的审美过程,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移情的过程。兰花是多年野生草本植物,兰花就是兰花,实实在在的兰花,本无所谓好与坏,她没有情感,没有思想,只是因为写兰花的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移到了兰花身上,所以,赋予了兰花有人的性灵气质。文学创作中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等句子就是这样的道路。花是不会讲话、流泪的,是因为人忧愁伤心的。人用忧愁伤心的心情去看花,仿佛花也同自己一样,也会伤心流泪。存世的大量持兰花诗正是在这种移情心理的作用下,才使兰花有了思想、感情、感觉和意志。在诗人带有浓烈的主观色彩下,兰花成了诗人心中的美人与朋友,使诗人产生了审美的共鸣。移情是审美欣赏和艺术创造中确实存在的事实。它的可取之处是重视审美心理和审美活动和艺术创造中的积极作用。

2.兰花和兰文化的审美过程中,联想和想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是审美主体。在直接观照审美对象兰花的基础上,人们调动了过去的关于兰花的表象积累,丰富完善审美对象,以及透过兰花表象深入到兰文化深层次本质上,从而创造出新的审美对象。人们在兰文化的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直接感受对象时,总是积极地在调动和改造审美对象的信息刺激下再现出过去记忆中的表象,按照主体的审美理想,进行新的结合,从而充实和丰富审美对象,或创造新的审美对象。如屈原写过咏兰诗句,对后人影响较大。后人往往直接间接写到屈原的故事或屈原咏兰遗事,把它溶入自己的诗作,最后写出自己的新诗,表达自己心目中最美好的审美理想,写成新的咏兰诗作。这类审美现象在屈原之后的大量咏兰诗作中都可以找到。在兰花的审美和咏兰诗文的创作过程中,人们还受到生活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观,文化修养方面的影响。

3.兰花,兰文化审美过程中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我们在兰花及兰文化的审美过程中常常是自觉或不自觉进行着自己的审美判断,会就这株兰花的造型、叶片、花瓣、花蕾美或者不美,这首兰诗或这幅绘兰作品的构图运笔,题诗题词的寓意,气势作出自己的判断,当然这种判断不同于科学、实用的判断,她常常对兰花形象的判断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兰花欣赏时,常常受欣赏主体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情绪心境等方面的影响。因为审美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带着一定的审美理想,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对审美对象作出自己的判断,在此基础上产生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文学艺术家创作过程也就是常常把自己的这一审美判断融化到自己创作的作品中去,从而形成自己带有独特个性的创作风格。 在兰花和兰文化审美判断中,经常受到人的审美理想的影响和制约。审美理想是人们向往追求美的最好最高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的全部社会活动,就是不断地认识现实、产生理想,并实现理想的过程。人的审美理想就是产生于这个过程之中。为什么人们一提起兰花或兰画、兰诗、画文就自然而然地想起郑板桥的兰诗兰画呢?这也是人们在兰花、兰文化审美当中,人们的审美理想在起作用。或者说是人们的审美理想受到郑板桥审美理想的影响。郑板桥在兰花绘画作品上题诗道:“峤壁兰垂万箭多,山根碧蕊亦婀娜;天公雨露无私意,分别高低也为何?”本是画兰时顺便题首诗上去,为何又借题发挥,讲些题外话呢?这实际上是郑板桥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反过来反映到审美理想上,通过绘画作品和题诗反映出来,形成了与别的画家诗人风格迥异的具有个性特征的作品。由此可以知道审美理想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美学命题。 当然,经常从事兰花、兰文化欣赏的人总会在欣赏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培育自己的审美理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开展国际间的兰花和兰文化交流,对于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因为美的追求是世界共同的事业。虽然国度不同,地区不同,思想文化有差异,所属阶层有差别,人们除去审美个性差别之外,一定能找到审美的共性内容。这既是过去历史的事实,也是当代人和未来人们追求的共同理想。

图文/网络 右上角可收藏或转发

微信里面搜索公众号"兰花吧"关注后可在线回答您对兰花方面的提问,发送数字"8"可以购买正品兰花和兰花用品,发送数字"1"可以代销兰花、兰盆、植料、肥料、药剂和兰花用品,发送数字"6"可以卖兰花和发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