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为什么会成为“君子精神”的象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兰的品性 兰花为什么会成为“君子精神”的象征

兰花为什么会成为“君子精神”的象征

2023-12-18 13: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清郑板桥《兰竹图》

孔子从精神层面确立了兰花的“君子”地位

孔子自比兰花,用幽谷中的兰花来比喻自己生不逢时。东汉文学家蔡邕在《琴操·猗兰操》条目下说:“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反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道:‘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在这里,孔子还将兰花之香誉为“王者香”,故后人称兰花为“王者香”“香祖”“国香”等。在《周易·系辞上传》中已有孔子将君子比喻成兰花的记载,故后人又称兰花为“君子兰”。

自孔子在精神层面为兰花定调之后,历代文人墨客就偏爱种兰、赏兰、咏兰和“写兰”,有着挥之不去的兰花情结。在传统花鸟画出现之前,中国文人主要用诗赋的形式咏兰,而从宋代开始,中国逐渐兴起“写兰”之风,以绘画的形式传承孔子所倡导的兰花精神,公认的兰画鼻祖是南宋的赵孟坚和宋末元初的郑思肖。

吴昌硕《香骚遗意图》

赵孟坚和郑思肖“以兰明志”

郑思肖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别人问他为何画兰不画土,他回答说:“土为番人夺,忍着耶?”他在自己的作品上题曰:“纯是君子,绝无小人,深山之中,以天为春。”又题诗曰:“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方。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落款写“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而不写元朝年号,以示坚决不做元朝人。

宋末元初郑思肖《墨兰图》

赵孟坚和郑思肖“以兰明志”的情操,使他们享有“忠贞”的盛誉,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后人评述:“赵孟坚绘兰之姿,郑思肖传兰之质。”明代著名画家文征明评价赵孟坚道:“高风无复赵彝斋,楚畹湘江烂漫开。千古江南芳草怨,王孙一去不归来。”近代著名书画家吴昌硕在一幅兰花画卷中也题诗曰:“怪石与丛棘,留之伴香祖,可叹所南翁,画兰不画土。”从此以后,兰花作为君子性格和高洁、忠贞的象征,成为文人画家的必修课,画家通过“写兰”提高志趣,修炼人品,完善自己。元代以后的兰画作品,都在此基础上各出新意,通过各种手法把兰花精神表现出来。

元代画家赵雍笔下的兰,淡雅清幽,奔放飘逸,深得赵孟坚“写兰”心法。明代画家文征明画兰,笔墨恣肆,常以竹石为伴,毫无尘俗气。清代画家汪士慎笔下的兰,柔嫩而不折,显示出坚韧不拔的精神。李方膺笔下的兰,信手拈来,表面上看似乎叶乱花迷,实则花歌叶舞,翩翩飞动,有上下应答之态。李鱓笔下的兰,孤独而又执拗,意趣高远。郑板桥笔下的兰,与山石为伴,石虽瘦,而骨硬,兰虽弱,而魂秀。近代以来,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画家,也都画出了兰的“君子”品性,画出了兰的高洁和顽强。

文章来自网络,有修改,若有侵权请告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