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停止无效努力,挖掘最大潜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六项精进是谁写的书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停止无效努力,挖掘最大潜能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停止无效努力,挖掘最大潜能

2024-06-29 07: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

梁漱溟先生从14岁时开始“好用心思”,有了奋力读书,钻研学问的自觉,他带着多病体弱之躯,终日不敢怠慢,终于自学成才。24岁只有中学学历的他登山北大教坛,就是时间给予他的回馈。

瑞典心理学家林德沃在更好地对待时间方面,提出了十条建议:

第一,生活在当下;

第二,严肃地对待时间;

第三,留意自己拥有的空间并享受它;

第四,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时间视角;

第五,从现在出发联结过去;

第六,并不完全沉浸于过去;

第七,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

第八,平衡计划和非计划时间;

第九,视未来视角存在于当下;

第十,对未来保持积极的态度。

一个人的五年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发生怎样的变化,取决于他和哪些人在一起,读了哪些不一样的书以及听了哪些不一样的课程。

时间不会亏待任何一个目标明确并努力付出的人,对于这点我深有体会。 

大学毕业临近十年,前几日在城市书房闲逛的时候,进门第一眼就看到了书架上排列着大学室友写的书,内心感慨万千。翻看她的个人简介,才知道这已经是她出版的第十几本书了。

大学四年当别人出去游玩,早早入睡的时候,这个室友在寝室里噼里啪啦地敲打键盘。当别人毕业后忙着找工作之时,她已经出版了两三本书。

既然说对待时间要郑重,那是不是就等于分秒必争呢?答案是否定的。

哈佛大学的李欧梵教授认为,我们应该从一味求快的心理惯性中跳出来,让生活变得更有节奏感,也就是“有快有慢”才好。

掌握生活快慢之道,最关键的是想清楚什么事情应求“快”,什么事情应求“慢”,书中做了个简单的归类,可做参考。

尽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务等体力劳动,完成常规的事务性工作,常用商品的线上线下购买,注定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等。

尽可能求慢的事情: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欣赏艺术作品,思考重大决策等。

一言以蔽之:工作要快,生活要慢。 02 选择大于努力,错了停下就是进步

我们常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由此可见,选择的重要性。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所谓“选择”,就是“审分寸”。而“分寸”就是“本末轻重”。

朱先生曾检讨自己在年轻的时候,由于没能权衡好轻重,以至于花了很多功夫读了一些不值得读的书,写了一些不值得写的文章,也做了一些不值得尝试的事情,感到懊悔不已。他说,要能权衡好本末轻重,就得有“价值意识”,也就是要搞清楚“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如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追求什么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可窥见一二。

作者史蒂芬.柯维建议读者不妨试想这样一个场景: 有一天,当你不得不跟这个世界告别时,你希望人们对你及你的生活有什么样的评价?你是个称职的丈夫、妻子、父母、子女或亲友吗?你这一生留下了什么让你自己引以为豪的成就吗?

如果对这个场景稍加思考的话,你就会发现自己到底想要追求怎样的生活,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按照这个思考方向找到你的人生目标,这个人生目标将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围绕这个原则展开。

这就是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提出的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因为他认为坚持以终为始的人不会在生活中随波逐流,不会南辕北辙,终日忙碌而不知为何。

当然,并不是谁都能永远做出正确的选择,若发现选择错了,停下就是一种进步,因为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选择错了之后我们也无需后悔,因为从整个人生的视角来看,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再选择的过程。

重新做出选择也不意味着全部推倒重来,曾经的想法、选择、努力一定会在我们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我们没有必要去抹杀这种印记,而是应该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建立某种关联,不是把“过去的我”全部抛开,而是让它在修剪之后重新生发出新枝。 03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即刻行动是关键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为什么我们懂得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呢?

在绝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只懂得理论,却未曾去实践,去行动,更别提即刻行动。

很多人都陷入了三思而后行的误区中,总在不停地思考利弊,迟迟不敢迈出第一步,或者是想等自己准备好,力求做得完美。

事实上,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因为总有我们未顾及的问题,总有我们能力上的短板,总有我们未搜罗完全的信息,在这样的处境下,难道我们要一直准备下去吗?

当然不能,所以这时候不妨告诉自己,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只有行动了才知道自己的缺陷在哪里,到时候再修正也不迟。有时候那些看上去繁难的事,也只有开始做了才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美国作家安·拉莫特在写小说之余也教别人写作,在每一节写作班上,他都会讲一个影响了他一生的童年故事。 30年前的一天,安十岁的哥哥为第二天无法上交一份作业而苦恼,这份作业是一篇有关鸟类的报告,三个月前就布置了,但他的哥哥直到截止日的前一天都不知道怎么动笔。 这时,他们的作家父亲走过来坐在他的身旁,对他说:“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只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按部就班地写。”

没错,当我们不知道如何下笔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恰恰是直接开写。只要开始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只要写了出来,不管写得多差,总有机会把它改好。

有时候阻碍我们行动的不是事情本身的难易程度,而是我们内心的懒惰、恐惧等情绪。

除了不敢行动之外,有些人纠结的是开始的是不是太晚了?三十岁的时候重新找一份工作,学习一项新的技能会不会来不及?

如果他们知道美国画家摩西奶奶的故事,兴许就不会有这样的疑惑了。

摩西奶奶从76岁开始绘画,80岁时在纽约举办个展,100岁以后还画了6幅作品。她的一生从未接受过正规的艺术训练,但对美的热爱使她爆发了惊人的创作力,在二十多年的绘画生涯中,共创作了1600幅作品。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结 语 我们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看书除了消遣,最大的价值是学以致用。

我认为一本书是否值得读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这本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它也许能解答你长久以来的困惑,或者能对你的生活起指导作用,或者是让你反思当下的选择等等,不一而足。除却这些实用价值,若能令你为之动容、感同身受,必然也是一本好书。

从《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对待时间的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让我学着用“郑重”的态度去对待每一天;让我看到即刻行动的价值,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督促我勇敢迈出第一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