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课件(共172张PPT)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公西华侍坐成语及意思 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课件(共172张PPT)

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课件(共172张PPT)

2024-01-30 14: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共172张PPT)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之光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本单元所选的五篇作品均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新课标学习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内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认识其深层内涵与文化价值,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热爱,自觉维护和发扬“中华文明之光”。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儒、道思想的不同特点,把握先贤对社会和人生的不同看法,从不同角度思考其深层意蕴,并结合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活,思考其现代意义;理解史传文学中体现出来的智慧、观念,学习对历史叙事进行思辨性阅读,提高认识历史的能力。另外,同学们在学习文化经典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汲取思想养分、滋养理性精神、发展思辨能力、学习论说方法。课下,可以围绕比较重要的社会、文化话题,鉴古而观今,写一篇议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火电之光,能照亮世间有形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精神世界。理想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对此,先贤圣哲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探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了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齐桓晋文之事》通过记录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庖丁解牛》说明了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有反复实践,掌握其客观规律,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烛之武退秦师 在那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一个老迈而佝偻的脊背缓缓挺直,一张苍老而坚毅的脸庞以毋庸置疑的神态为郑国百姓挺身而出。他,烛之武,在城倾欲摧之时“夜缒而出”,以卓越的辩才和超人的胆识,运用自己的智慧,三言两语,“说”退秦师,避免了一场突降的滔天大祸,谱写了一曲壮美的赞歌。* 鸿门宴 一个是出身楚国贵族,立下赫赫战功的西楚霸王;一个是出身低微,却善于用人的草莽英雄。项羽与刘邦,同样是英雄,命运却截然不同:一个无奈之下乌江自刎,一个威震四海成就大汉基业。在项羽与刘邦的较量中,“鸿门宴”可谓是一个转折点,预示着两位英雄在同一历史舞台上将演绎不同的人生。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熟记通假字,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思维发展与提升 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领会诸子散文论事说理的不同特点。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儒、道思想的不同特点,从不同角度思考其深层意蕴。文化传承与理解 结合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活,认识作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板块一 学科素养积累与形成板块二 必备知识梳理与运用///////125//////////////板块三 任务群构建与探究板块四 核心价值聚焦与拓展34//////////////板块五 素养巩固与提升1板块一 学科素养积累与形成话题链接——仁政一、字之源【字源演变】“仁”,会意字。“仁”字由“人”“二”构成。“二”可看作是重文符号①,也代表“人”;但又不与“从”(從)雷同。意思是两个人在一起,两个人愿意走在一起,表明相互之间都有亲近的要求,否则就不会走在一起。因此“仁”的本义是“对人亲善”。后来发展为含义广泛的道德范畴,如儒家提倡的“仁爱”“仁政”等。①现今人们书写文字,遇到重文,往往不再重书原字,而代之以重文符号。如“彬彬”写作“彬 ”“彬々”。“ ”“々”均系重文符号。【成语链接】1.修仁行义:建立爱民的仁政,推行正义的措施。语出《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2.施仁布恩:给人以仁德和恩惠。语出明·无名氏《太平宴》头折:“刘皇叔施仁布恩,爱惜军卒养下民。”3.杀身成仁②:为了成就仁德而不惜舍弃生命,是儒家的主张,后泛指为正义或崇高的理想而牺牲生命。语出《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②闻一多在《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中说:“若得着死难者的热情的全部,便可以追他们的踪迹,杀身成仁了。”二、句之美1.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③——《荀子·王制》品读 荀子的这个比喻当中其实包含着民本思想,即老百姓是重要的,老百姓是一个国家统治的根基。③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千载而下道理相同。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④——范仲淹《岳阳楼记》品读 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人民的幸福出汗、流血,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④洞庭湖畔,岳阳楼前,天下忧乐系于心弦。范仲淹少小丧父,三度入朝,数次贬废,终究以胸怀天下的气概,成就千古英名。3.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⑤——《老子》品读 老子的这句话是规劝君王的。在君王眼里,只有圣人是可以景仰的。圣人的行为规范可以作为君王的楷模,本句的意思是要君王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⑤习总书记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亦诠释了这种无私大爱。三、诗之韵咏煤炭[明]于谦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⑥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⑥鼎彝,古代祭器,上面多刻着表彰有功人物的文字。赏读 这首咏物诗,是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表现其为国为民的抱负,于写物中结合着咏怀。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的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⑦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⑦于谦“英迈过人,历事三朝”。“土木之变”之后他成为救时英雄,举国拥戴;而“夺门之变”则使他以“谋逆之罪”命丧刑场。他忠诚无私的人格与济世安民的抱负令人慨叹不已。2板块二 必备知识梳理与运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知背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互相征战,礼乐制度崩塌,诸侯逐渐崛起,周王室日益衰落,一些大的诸侯国通过战争获得更多的土地和百姓,于是出现了旷日持久、错综复杂的“诸侯争霸”局面。孔子希望人民和平,国家稳定,所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来的《史记·孔子世家》中。二、拓知识《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孔子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孔子的思想主张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宽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饗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②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③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三、理基础1.记字音xīrǎnwúshèngshèjǐnshěnsìfǔkēngshěmùguànyúkuìyǔ2.通假字以已希稀止稀疏莫暮3.一词多义(1)方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方形,与“圆”相对正,正在正直表假设,如果,假如表选择,或者至于往,到……去如同,像说、谈话字,一个字为一言助词,无实义赞成给予等待连词,和,同介词,和,跟介词,于介词,在语气词,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吧”形容词词尾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4.词类活用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吹风落在后面小相 大相5.文言句式(1)不吾知也 ____________(2)则何以哉 ____________(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____________(4)尔何如? ____________(5)为国以礼 ____________(6)浴乎沂,风乎舞雩 ____________说明:文白对译见附录207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齐桓晋文之事一、识作者民本思想的先驱——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门人。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并将其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先秦诸子中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二、知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三、拓知识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主要学说,是“仁政”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安居乐业,这一思想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孟子的“仁政”思想还有: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的。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也可对国君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孟子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主张君子应做到“不扰民”,指出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以得民心。“王道”和“霸道”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以仁爱为基本精神,以仁政为基本主张。它的基本内涵就是实行仁政。“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事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四、理基础1.记字音héhú sùwūbiǎncǔn duópián bìlìgǔhūnshàndài2.通假字说悦高兴枝肢肢体刑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盖盍何不罔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颁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3.古今异义从而推广到。推广到。妻子和儿女。中原地区。吝惜,舍不得。4.一词多义谁,哪一个什么成熟仔细,周详代词,这样正确宾语前置的标志是,表判断认为……正确释放房屋停止筑舍定居舍弃连词,因而连词,于是,就介词,通过介词,根据,依据动词,因袭,沿袭名词,机会代词,代“事”结构助词,的代词,代“牛”宾语前置的标志5.词类活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做榜样处罚张网捕捉,比喻陷害种植远离敬爱爱护谨慎从事,慎重办理视力老人小孩美味的食物轻软暖和的衣服小的国家 大的国家人口稀少的国家 人口众多的国家使……听到使……处于险境使……来朝见对……感到奇怪6.文言句式(1)是乃仁术也 ________(2)百姓之不见保 ________(3)夫子之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4)臣未之闻也 ____________(5)莫之能御也 ____________(6)何由知吾可也 ____________(7)牛何之 ____________判断句被动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8)然则一羽之不举 ____________(9)舆薪之不见 ____________(10)王坐于堂上 ____________(11)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12)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____________说明:文白对译见附录208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置句庖丁解牛一、识作者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庄子》中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二、知背景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时是一段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中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在复杂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这篇寓言体现的就是这种心境。三、明文体寓 言“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其中“寓”字即是“寄托”之意,庄周说:“寓言十九,借外论之。”也就是将深刻的思想或哲理,隐含在所叙故事的具体情节中,透过语带双关、巧妙托喻等方式来阐发哲理。在中国,寓言萌芽于春秋末年,成形于战国初期,在先秦时代便臻于成熟,并广为先秦诸子与史传运用,成为高谈雄辩、陈辞说理的重要手段。四、拓知识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与老子齐名,被并称为“老庄”。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中国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道德”一词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五、理基础1.记字音páoyǐxìzhòngxūhuōkuǎnqìnggūxínɡchùhuò2.通假字向响盖盍何、怎么郤隙空隙3.古今异义没有不是。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虽然这样。动作因此。4.一词多义分割,剖开解开分裂,涣散解答,解释解救,消除众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宗族,家族灭族,刑及全族类空隙中间,其间参与量词,用于房间断断续续地说,谈论天道,自然的规律道理,事理学说,主张动词,做动词,作为连词,因为,因此介词,给5.词类活用踩厚度每年每月6.文言句式(1)臣之所好者道也 ________(2)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____________7.积成语(1)游刃有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踌躇满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目无全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切中肯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白对译见附录211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3学习任务四 创新写作学习任务三 文本联读板块三 关键能力培养与提升学习任务二 文本精读学习任务一 文本初读学习任务一 文本初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理结构填空:①________ ②________答案 ①强兵 ②礼治二、明主旨本文通过孔子与四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与性格以及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齐桓晋文之事一、理结构填空: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答案 ①引出“大欲” ②主张施仁二、明主旨本文通过记叙孟子游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集中反映了孟子安民生、行王道、反霸道的政治主张。庖丁解牛一、理结构填空: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答案 ①目无全牛 ②游刃有余二、明主旨本文以绘声绘色的语言,通过对庖丁解剖全牛过程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才能够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游刃有余。学习任务二 文本精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任务驱动 赏析人物形象1.结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答案 ①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从孔子对各位弟子的态度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②文章还写出了作为师长的孔子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的特点。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最大的关心与教育。因为“为国以礼”,所以他不满仲由的“其言不让”,这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消除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进行指责。赞同曾皙的说法,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2.“言为心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通过语言写出了孔子四位弟子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答案 ①子路: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远大,才能卓绝,性格直率,信心十足;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率尔而对”,这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不谦让的一面。②冉有:冉有是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的。冉有说他只能治理一个“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有抱负,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③公西华:公西华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话语,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才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特点。④曾皙:曾皙很潇洒、高雅,当老师问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弹瑟。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前边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刻画一个场面,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引起了孔子的无限赞叹。*齐桓晋文之事任务驱动 赏析说理艺术1.《孟子》善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善于洞察对方的心理并能因势利导。结合课文,请简要概括孟子是怎样洞察齐宣王的心理并因势利导,让他采纳自己“保民而王”的主张的。答案 第一,把自己“保民而王”的主张与齐宣王“王天下”的心理结合起来,使他对“保民”的主张产生兴趣;第二,以宣王本身的事为例,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地言及为政的大事,使之对“保民而王”产生信心;第三,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使齐宣王辨明是非利害,知所取舍。2.孟子在劝说齐宣王时运用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比喻,请结合文本找出运用比喻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答案 ①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齐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②“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③“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④“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今天习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3.请阅读文本,填写孟子和齐宣王论辩的三个回合以及表现。回合 齐宣王 孟子 结果第一回合 畏难:① ② 心悦诚服第二回合 信心不足:③ ④ 蠢蠢欲动第三回合 大欲:⑤ ⑥ 齐宣王的迷梦被击碎答案 ①“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②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分析以羊易牛,不忍之心,提出王道基础 ③“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④比喻说理: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⑤“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⑥激:然后快于心与?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缘木求鱼的比喻庖丁解牛任务驱动 赏析艺术特点1.庄子散文说理,不仅善用比喻,也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庖丁解牛》中将良庖、族庖和庖丁的用刀方法作了比较,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 “良庖岁更刀”——“割”;“族庖月更刀”——“折”;“臣之刀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解”。将良庖、族庖和庖丁不同的用刀方法进行比较,用前二者反衬庖丁。庖丁之刀用了十九年,而刀刃犹如刚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似的,其主要原因在于解牛时的“以无厚入有间”、避开“技经肯綮”和大的骨头、“每至于族”时不蛮干。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解牛要悟“道”、循“道”而行,切忌不懂规律地固执莽撞。2.从《庖丁解牛》一文内容的表达来看,庄子散文在说理方面有怎样的艺术特点?试简要概括。答案 善于寓言说理,巧于比喻。即把深刻抽象的道理寄托在生动具体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比喻来阐发。本文通过庖丁与文惠君的对话,通过庖丁对解牛之道的三重境界的阐述,通过良庖、族庖与庖丁在用刀方法上的不同的介绍,通过对庖丁解牛场面的描写和解牛之道的陈述正面表现庖丁技术的精湛,突出他对道的精通;通过文惠君的质疑与赞叹来侧面衬托庖丁解牛之道的出神入化;逐层深入,前后照应,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出“得养生焉”的主旨。学习任务三 文本联读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都是中国本土先民创造的思想经典。它们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的思想、社会、哲学,成为中国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本课三篇文章均为先秦诸子著作中的经典段落,既有儒家的积极进取、舍我其谁,也有道家的循乎天性、养生全身,两家观点虽截然不同,但并无优劣高下之分。学习时,要注意探讨和分析三位圣贤的思想精要。 任务驱动 儒道经典,各呈异彩——品读圣贤的思想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答案 (示例1)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点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孔子“与点”。(示例2)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2.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提出“仁政”主张,请分析孟子“仁政”的三方面内容及其意义。答案 内容:即推恩(君主要以仁慈之心对待民众)、制民之产(让民众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即有饭吃)和教化(让民众在道德方面有比较高的境界,通过教化驱使人民向善)。尤其是“制民之产”,明显是在为民众呼吁最基本的生活权利。意义:这种“仁政”主张有利于社会的进步。3.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答案 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时在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满意足的同时,应该好好地收敛自己的态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则还是容易受到伤害。“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4.请结合课文中孔子(及其弟子)、孟子、庄子的处世观念、人生志愿、社会理想、治国理念,填写下表。观点 观点内涵 表达方式 与其他观点的关系吾与点也 保民而王 依乎天理 答案 观点 观点内涵 表达方式 与其他观点的关系吾与点也 向往太平盛世民生和乐,感慨道之不行(后世解说甚多)。 语录体、训诫式,简要,态度明确。本文内涵表达较为含蓄。 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观点既有差异,又有相通之处。保民而王 国之本在民,只有让人民衣食无忧、守礼知义,保民而王才会天下归心。 对话体、论辩性,直接、明确,因势利导、思辨性强、善于取譬设喻。 中心观点,全文的思路由此出发,又归结于此。依乎天理 存身、做事、处世都应该顺乎自然,不可强为。 寓言体,用寓言来表达,形象生动,但不能论证。 是对“解牛”过程的解说,暗合寓意,文中并无明确的观点。5.学了三篇文章,你认为儒家道家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他们认为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答案 (提示)孔子和孟子被尊称为“至圣”和“亚圣”,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又各有特点。儒家主张实行“仁”“仁政”“王道”。儒家追求入世,注重为人处世的学习和自我约束,讲求为君王效力,表现人自身的价值,理想社会是阶级分明、礼法严谨的社会。比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谈话,四位弟子表现出了不同的人生志向,但孔子唯独“与点”,因为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比如《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场问答,较系统地表达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所以孟子在文中特别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的画面。庄子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与孔孟很不相同。道家追求出世,社会上消极避世,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道家理想的社会制度是治国者信奉清静无为的人生观,实行顺其自然。《庖丁解牛》这个故事中,“因其固然”不仅仅只是解牛的经验,“游刃”“动刀甚微”等也不只是描写解牛的动作;它告诉我们,养生乃至治理国家,不能像族庖那样和世界死磕,也不能像良庖那样和困难纠缠,要像庖丁那样找准事物规律,抓住事物的关键,久练技艺,定会达到目无全牛之境界,也会游刃有余于天地间,方能踌躇满志。学习任务四 创新写作任务驱动一 读文悟道,启迪写作精彩对话,言为心声本课三篇文章成功地运用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齐桓晋文之事》形式上全属对话,全面集中地反映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庖丁解牛》在具体环境中借用精彩对话,写出了庄子的“道”。这些人物对话都具有个性化,人物语言切合人物身份地位、年龄特征、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文本选段 名师点评精选语段一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是一个多么温馨的教育场景!孔子从容亲切地提问之后,先是“鼓瑟希”,渲染出一种音乐艺术气氛;接着是“铿尔”一声,推瑟而起,尤为传神;再往后是“异乎三子者之撰”,这句话在这个时候才说出,和子路的“率尔而对”形成鲜明的对照,只这么一句,曾皙当时踌躇不安的神态便充分表露出来了。然而展现的却是一幅春风和煦、阳光融融、一群活泼的青少年散步河边、载歌载舞的游春图,使人恍如置身其间,也跟着他们心旷神怡起来。无怪乎当时孔子对曾点特别赞叹,就连我们今天读到这里也还是为之神往的。恍惚间,感觉与《与陈伯之书》中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有异曲同工之妙。精选语段二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都进来感受一下孟子和齐宣王的争论吧。这里已经是第三个回合了。孟子深知此时的宣王,虽然理性上已不得不承认王道学说是有道理的。但是他的灵魂深处还存在以战图霸、凭武力统一天下的幻想,而这是行王道的巨大障碍。不破不立,不塞不流,因此,孟子主动挑起第三回合的论辩,以便把问题讲深讲透,将障碍排除。这里,孟子又采用了欲擒故纵的迂回战术,避免一上来就正面强攻,直接点穿。他故作不知,反复设问,旁敲侧击,先逼出宣王自己说“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再逼出宣王自己说“吾不为是也”,在这基础上,才以排山倒海、不容申辩的气势,连用“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四个排比短语,揭示了宣王“大欲”的实质;紧跟着用“缘木求鱼”作喻,点出图霸根本不可能实现,让宣王死了这条心。但宣王还是不死心,认为孟子言过其实。孟子干脆乘胜追击,强调指出“缘木求鱼”,只是徒劳无功,而以武力图霸,将招惹灾祸。为使宣王心服,再用“邹与楚战”作喻,点明胜负、强弱之理。至此,宣王也不得不承认孟子所说的是完全正确的。任务驱动二 由此及彼,迁移提升仔细观察与体会,选取一个生活片段,写一段250字左右的对话。【参考示例】 爸爸喜欢抽烟,妈妈为了这件事不知生了多少气。一天晚上,我们全家聚在屋里聊天,爸爸又拿出一支烟,刚要抽,妈妈在一旁瞪了他一眼说:“还抽,还抽,你就不会戒了!”爸爸只是嘻嘻一笑。我趁机插话说:“有抽烟的钱,还不如给我买冰棍吃呢!”妈妈又瞪了我一眼,说:“别胡说!”望着妈妈阴沉的面孔,我吓得直吐舌头。“人家宋大爷原来不是抽烟吗?现在人家戒了,那才叫有志气呢!”妈妈一边低头织着毛衣一边说。“烟草有毒。”我赶快改变了话头,顺着妈妈说,“报纸上常讲,烟草化学成分复杂,含有毒物质二十多种呢!”妈妈听了直点头。接着,我和妈妈滔滔不绝,轮番作战。爸爸自己孤立无援,只得把烟放进衣袋里。4板块四 核心价值聚焦与拓展聚焦主题:不同文明的包容互鉴春秋战国,是我们辉煌的时代;诸子百家,是我们智慧的结晶;而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忧国忧民;道家追求内心调和,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的,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当今之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术范畴,也可以指不同文明的包容互鉴。 我们要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精准点评] 本段以“茶”和“酒”来打比方,形象生动地阐述了中欧不同的文明特点,并举例“和而不同”“多元一体”来加深论证,使后面的呼吁深入人心。致敬百花齐放的人类文明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这一天,全球各地的博物馆免费开放,活动精彩纷呈,以吸引更多人回归历史的积淀,品味人类文明的脉络和精华。在这样的日子,畅想和期盼人类文明的深入交融,应是再合适不过了。中国故宫博物院、法国巴黎卢浮宫、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放眼全球,世界各国的博物馆精彩纷呈,东西方文明各领风骚,凝聚和传承着各民族文明的精髓,形成人类文明争奇斗艳的美好图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仍有市场的背景下,让世界各种文明深入交融,意义重大。我们欣喜地看到,如今的博物馆展览日益跨越地域界限,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成为人们触摸全人类智慧、互学互鉴的桥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阿拉伯之路”“威尼斯与威尼斯画派”等文化展览人气火爆;在意大利罗马威尼斯宫,人们对中国汉唐陶器、金缕玉衣倍感新奇;宋代的钱币宋元通宝被文莱央行博物馆收藏……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欣赏,让人类文明家园更加温馨。“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友好联盟”将成立,旨在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国家博物馆的合作;中国敦煌研究院与大英博物馆将在文物研究与保护、数字化保存和展览等重要领域开展一系列务实合作……不同文明之间的密切合作,让人类文明的相互交融更加深入。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放眼人类文明史,不同文明之间的融汇从未中断。中国古代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弗兰西斯·培根语);历史上阿拉伯学者在数学、医学、天文学等领域的贡献,影响了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各地;起源于西欧的近代工业文明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崇尚文明的包容互鉴,是中华民族久远以来的优秀传统。当前的中国人在倡导文明交融方面更是不遗余力: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民心相通”作为“五通”之一,提倡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中国与希腊共同发起“文明古国论坛”,来自世界十个文明古国的代表共同探讨人类原创型文明对当代社会的有益启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世界博物馆日,我们致敬百花齐放的人类文明,期待世界各国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欣赏接纳不同的文明,创造人类文明和谐交融的美好图景。“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国家在互通有无中实现发展繁荣,在取长补短中绽放灿烂文明。今天的中国更加强调坚持开放包容,让不同文明交融共存,让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彩,这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源。 5板块五 素养巩固与提升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D.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解析 “危而不持”与“颠而不扶”结构相同,在各自的前后断开,排除D项。“虎兕出于柙”,状语后置,即“虎兕于柙出”;“龟玉毁于椟中”,状语后置,即“龟玉于椟中毁”。当在“柙”后、“中”后断开,排除B、C两项。D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蒙主,指的是在蒙山主持祭祀的人。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这里代指国家。C.各诸侯封地称之为“国”,卿、士大夫的封地称之为“家”。D.萧墙,古代宫门内的屏风,这里借指国家。解析 D项,这里借指内部或者宫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B.第1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C.第3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解析 D项,没有“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D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答案 (1)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2)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修治仁义礼乐去招徕他们。使他们来了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5.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孔子的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是什么。答案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和”“安”的治国原则,“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参考译文】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将要对颛臾用兵。”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吧?那颛臾,先王曾把它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是季孙大夫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这么干。”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而且你的话说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它,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不担忧人口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贫困而担忧不安定。如果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不觉得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做到了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修治仁义礼乐去招徕他们。使他们来了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现在仲由和冉求呀,你们两个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徕他们;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兴起干戈。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是在颛臾,而是在他自己的宫廷之内。”二、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孔子以前的君子大多认为,“知”就是学习学问,明白道理,知道哪些事该做、怎样做,哪些事不该做、为什么不该做;“行”就是学到的知识学问、明白的道理,亲自去付诸于实践。读书人比较容易明白书上的道理,但要自己去身体力行,并且为之奋斗终生,而且还未必成功,即使成功了自己也未必能得到多大的好处,这就非常困难了,所以自古以来,(   )。先人很早就发现了这个规律,几千年前,《尚书》就做出了“知易行难”的著名论断。“行难”是永远不可能改变的,世界上从没有轻轻松松的成功,何况治国平天下这样最艰难最伟大的事业。如果说“知易”,就恐怕要我们琢磨一下了。在远古时代,在人类知识积累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说“知易”有其合理性,但是,当人类的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时,不要说“行难”,即使“知”也不“易”了。C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坐而论道者少,身体力行者多B.身体力行者少,坐而论道者多C.坐而论道者多,身体力行者少D.身体力行者多,坐而论道者少解析 结合前文“读书人比较容易明白书上的道理,但要自己去身体力行,并且为之奋斗终生,而且还未必成功……这就非常困难了”可知,此处对应“知易”“行难”,因而可以得出“论道者”多,“力行者”少。故选C项。7.下列各句中引号的用法,与画波浪线句子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当前教育部门对学校提出了课后服务不能发生安全问题、不能借课后服务补课等要求;有了这些“紧箍咒”,课后服务就难免会走向以照看学生为主的低效、低质服务。B.不同于中国山水画惯见的浓墨重彩,郑文笔下的山水是简淡的、妍雅的,没有丝毫“墨气”,甚至有些显得过“白”。C.当前,全国各地正按“应接尽接、梯次推进、突出重点、保障安全”原则,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城市加快推进新冠疫苗接种。D.原始时期的社,想必是在高山上一座茂密的林子里立上神主、设上祭坛而已。社又名“丛”,便是很好的证据。B解析 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表示强调。A项,引号表示特殊含义;B项,引号表示强调;C项,引号表示引用原文;D项,引号表示特定称谓。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解析 画横线句共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学到的知识学问、明白的道理”前缺介词,应改为“把学到的知识学问、明白的道理”;二是成分赘余,“诸”相当于“之于”,“付诸于”语义重复,应删掉“于”。所以画横线句应改为:“行”就是把学到的知识学问、明白的道理,亲自去付诸实践。答案 “行”就是把学到的知识学问、明白的道理,亲自去付诸实践。(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上下五千年而文脉不绝,根本在于一代代华夏子孙典籍为媒、薪火相传、接续前行。典籍是国之瑰宝,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学者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播出时广受欢迎,__①____。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以对话营造“故事讲述场”,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是其成功的关键。宋应星与袁隆平跨越百年握手,撒贝宁与司马迁跨越千年对话……节目的创新演绎,为我们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打开了新的可能。孔子编《书》,伏生护《书》,晁错学《书》,令人难忘。其中,“百岁老人”伏生生逢乱世,历经大起大落,一生舍命守护《尚书》,终将其传于天下。《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在__②__的典籍中探赜索隐、披沙拣金,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文化,让民族文化根植内心,__③__地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此处的成语应作谓语,语境强调“播出时”“广受欢迎”,所以可填形容一种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风行的“风靡一时”。②处,此处的成语应作定语,意思是非常丰富,修饰“典籍”,可填“卷帙浩繁”或其他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③处,充当状语成分,强调“民族文化”使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可填“潜移默化”。答案 ①风靡一时 ②卷帙浩繁 ③潜移默化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孔子编《书》,伏生护《书》,晁错学《书》”是三个“……(人物)……(动词)《书》”的主谓宾结构,属于排比句。孔子编《书》,伏生护《书》,晁错学《书》是三个关于《书》的文化故事,作者以排比的形式加以总结,在表达上增强了语势;在内容上概括了三个有关《书》的文化故事,拓展了句子的内容。答案 构成:三个句子均为主谓宾结构,孔子对应伏生、晁错,“编”对应“护”“学”,三个句子构成排比句。表达效果:增强了语势,简洁地概括了有关《书》的文化故事,拓展了句子的内容。“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B.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C.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D.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B解析 依据语法结构,“尧舜既没”中“尧舜”是主语,“既没”是谓语,“圣人之道”是下句的主语,因此在“既没”后断开,排除A、D两项;“坏宫室以为洿池”“弃田以为园囿”句式大致对称,“民无所安息”“使民不得衣食”是前两句的结果,因此,这四句应分别断开,排除C项。B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孔子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B.《春秋》,即《春秋经》,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C.“圣王不作”中的“作”是兴起、出现的意思,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作”意思不同。D.“不易”是不改变的意思;现在的“不易”则指艰难,不容易。解析 B项,“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说法错误,《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辩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无君无父”的人是禽兽。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D解析 D项,“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说法错误,由文中“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可知,应为“没有周公,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孔子,人们会思想混乱”。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答案 (1)周公辅佐武王讨伐纣王,灭掉了五十个国家,把虎、豹、犀牛、大象都赶到边远之地,天下百姓都非常高兴。(2)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传播),孔子的学说不发扬光大,这就是邪恶的言论欺罔了百姓,阻塞了仁义的道路。5.上文中,孟子阐述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解析 依据原文第四段“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可知,孟子认为,时世衰落,道义微茫,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随之兴起,有臣子犯上杀掉君王的,有儿子不孝杀掉父亲的。依据原文最后一段“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可知,孟子自己想使人心端正,消除邪恶的言论,反对偏激不正当的行为,批判荒唐的言论,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由以上内容总结为:孟子阐述了推行仁政的紧迫性。答案 孟子阐述了推行仁政的紧迫性。【参考译文】公都子问:“别人都说您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我难道是喜欢辩论吗?我是迫不得已的。人类社会产生已经很久了,总是一时太平,一时混乱。在尧那个年代,大水横流,在中原地区泛滥,陆地成为蛇龙的住所,百姓没有安身的地方。“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一代又一代地出现。他们毁坏房屋,将其造成深池,百姓无处安居繁衍;(他们)毁弃良田,将其变成苑囿,使百姓没吃没穿。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兴起了,苑囿、深池、沼泽多起来,各种禽兽出没。到商纣的时候,天下又大乱起来。周公辅佐武王讨伐纣王,灭掉了五十个国家,把虎、豹、犀牛、大象都赶到边远之地,天下百姓都非常高兴。“时世衰落,道义微茫,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随之兴起,有臣子犯上杀掉君王的,有儿子不孝杀掉父亲的。孔子对此很忧虑,就写了《春秋》。《春秋》,说的是关于天子的事情。因此孔子说:‘了解我的大概是只凭《春秋》!怪罪我的大概也是只凭《春秋》啊!’“圣明的国君没有出现,诸侯肆无忌惮,处士到处乱说,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天下的学说不归杨朱一派,就属墨翟一派。杨朱提倡‘为我’,这是目无国君;墨翟主张‘兼爱’,这是目无父母。目无父母,目无君主,这样的人就是禽兽。公明仪说:‘厨房里有肥肉,马圈里有肥马,但百姓面有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是带领野兽吃人啊。’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传播),孔子的学说不发扬光大,这就是邪恶的言论欺罔了百姓,阻塞了仁义的道路。我对此很忧虑,才捍卫先圣之道,反对杨朱、墨翟的学说,批判荒唐的言论,使那些邪恶的言论无法兴起。(邪恶的言论)从内心产生,就会有害于行事;对行事有害,就会扰乱政治。即使圣人再次降生,也不会改变我的观点。“从前大禹治水,天下太平,周公兼并夷狄、驱赶猛兽而百姓安宁,孔子著成《春秋》,乱臣贼子感到害怕。我也是想使人心端正,消除邪恶的言论,反对偏激不正当的行为,批判荒唐的言论,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我)难道是喜欢辩论吗?我是迫不得已的。凡是能够用言论反对杨朱、墨翟的人,便不愧是圣人的门徒了。”二、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齐桓公称霸以后,渐渐有点__①__,甚至产生了取代周天子的想法。管仲站在局外看得清楚:此时已经不是夏末和商末,晋国、秦国和楚国都有实力同齐国抗衡,必须劝谏桓公低调从事。有一次齐桓公组织诸侯聚会,周天子派人送来厚礼,准许齐桓公不用跪拜。齐桓公正想借此让自己的地位高人一等,准备答应,却被管仲拦住。齐桓公对管仲的做法__②__,但考虑到他以前的建议都对齐国有利,于是,听从了管仲的建议,与其他诸侯一样跪拜谢恩。周襄王的弟弟发动叛乱,攻打王室,管仲受命带兵前去平乱。因为给天子解了燃眉之急,周襄王要用上卿之礼对待管仲。管仲明白,上卿之礼是诸侯才能享受的礼遇,自己如果接受了上卿,齐桓公的位置往哪里摆放?于是赶紧推辞,最后接受了下卿之礼。管仲在齐桓公称霸以前,多次阻止齐桓公再往前一步,终于使齐桓公成就了霸业,如果齐桓公__③__,不知藏锋,或许早就被晋、秦、楚等国联手击败,哪有称霸可言?由此看来管仲能与齐桓公一起名垂青史,也就不足为奇了。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此处表示齐桓公称霸后高兴得失去了常态,应该用“得意忘形”。得意忘形: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②处,此处表示齐桓公对管仲的做法很厌恶,应该用“深恶痛绝”。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③处,此处前面是“如果”,后文是“不知藏锋,或许早就被晋、秦、楚等国联手击败”,用“一意孤行”最合适。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答案 ①得意忘形 ②深恶痛绝 ③一意孤行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自己如果接受了上卿”语序不当,主语不同,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前面,应该是“如果自己接受了上卿”;二是成分残缺,“接受”缺宾语中心语,在“上卿”后加上“之礼”。答案 如果自己接受了上卿之礼,齐桓公的位置往哪里摆放?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也就谈不上称霸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改句“也就谈不上称霸了”为一般陈述句,只是陈述齐桓公不可能称霸,不带有任何感情,表达的语气比较平淡。原句“哪有称霸可言?”为反问句,意思是“没有称霸的可能”,加重了肯定语气,感情表达也更加强烈。答案 ①改句为一般陈述句,表达的语气比较平淡。②原句为反问句,不但加重了肯定语气,而且感情更加强烈。(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这句话是说规矩既有工具性,也有规范性。既然树立了规矩,便要有规范。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的汉字,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以规范的形式书写是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共识。书写汉字,除了有形,__①__,这样才能形神兼备。这也是汉字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发展阶段所形成的特点。但在信息化时代,__②__,认为只要会写汉字,笔画顺序错误书写随意并无大碍。殊不知,这样的看法忽视了汉字从实践中所获得的独特文化魅力,形不具,则神必失。汉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凝聚了丰富深厚的中华文化。这一文化历久弥新。在当今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汉字的“形”赋予其“神”更深厚的意蕴,因此,__③__。对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规范汉字书写不仅有利于中文学习,更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表现。如果对每个汉字寻根溯源,其中的笔画都有示意,表形的特点决定了汉字的形义关系。因此,书写规范对识字、读文、释义这一认知系列而言非常重要。汉字本身就是天地万物变化莫测的写照。汉字形体犹如自然物象,有疏有密,有大有小,有长有扁,有正有斜,有断有连,有高有低……我们不可断章取义,破形断字。9.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认错了。”B.短视频与直播中,京胡拉着神曲,昆曲玩起了快闪,西北花儿唱出了摇滚风……各类传统文艺纷纷换上了“新颜”。C.列宁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模范地作了这样的分析,并且指出:“这应该是一般辩证法的……叙述(以及研究)方法。”D.说着说着,老李就低下了头,辩解道:“我又不懂法……”解析 文中“有断有连,有高有低……”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A项,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B项,表示列举的省略;C项,表示引文的省略;D项,表示话没说完。B1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解析 ①处,横线前说的是“形”,横线后说“这样才能形神兼备”,由此可推知应填“还应有神”。②处,根据横线后“认为只要会写汉字……并无大碍”的内容可知,此处应填总括性的句子,表达在信息化时代一些人的错误认识,即表达当今存在对汉字书写的误解意思的句子。③处,根据上文现代人对规范书写汉字的误解,以及下文规范书写汉字的意义可知,此处应该是表总结的句子,强调规范书写的重要性,且后面也说对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规范书写很重要,此处可以填“规范汉字书写很重要”之类的观点句。答案 ①还应有神 ②很多人对此存在误解 ③规范汉字书写很重要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B.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C.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D.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解析 “之”作“问”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曰”是表对话的词语,后面应该停顿,排除A、D两项。“波臣”,指水族中的臣子,古人设想江海里的水族也有君臣,其被统辖的水族称为“波臣”,“波”与“臣”之间不应该断开;“君”为后句主语,结合句意分析,排除C项。BB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是中国古代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B.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命名,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C.谥号是在皇帝、贵族、大臣等死后,对其一生做的概括性的评价,如惠王、宣王。D.“候”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公”,低一等的是“伯”。解析 B项,“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命名”错误。古人应是幼时命名,成年取字。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用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儿也不拘束,汪洋恣肆,然而都是空话,没有事实。B.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C.“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亟待救援的人,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满。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想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宁愿拖着尾巴生活在烂泥里,也不愿意做死后被珍藏在宗庙里供奉以显示尊贵的神龟。A解析 A项,“然而都是空话”错误。结合“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分析可知,只有《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是空泛的言论,没有事实依据。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答案 (1)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畅快啊!(2)(请问)这个神龟,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让人尊重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呢?5.庄子阐明道理的方法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解析 材料一中,楚威王想要聘庄子为相,庄子拒绝的理由是“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这是用猪牛为寓来说理拒绝。材料二中,庄子向监河侯借粮食,结果监河侯说“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对此庄子用涸辙之鲋为寓来讽刺。材料三中,面对楚威王的聘请,庄子说:“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可见庄子用神龟为寓进行拒绝。由此可以看出庄子善于用寓言说理。答案 庄子善于以寓言说理。文中关于庄子的三个小故事都是庄子以寓言说理的典范。面对楚威王的聘请,他用猪、牛做寓说理;面对监河侯的推辞,以鲫鱼的寓言讽刺;后来又以神龟的寓言拒绝了楚威王的聘请。【参考译文】庄子是蒙地人,名叫周。他曾经做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涉猎广泛、无所不包,然而其主旨却本源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的十多万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胠箧》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学说的。《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是空泛的言论,没有事实依据。可是庄子善于著书分析词句,阐述事理,譬喻情状,用来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话汪洋恣肆,随心所欲,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重视他。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让他出任相国。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实是厚礼;卿相,确实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时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畅快啊!”(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周家境贫寒,因此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将要收取封邑之地的税粮,到时候借给你价值三百金的粮食,好吗?”庄周听了脸色骤变,愤愤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谁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有条鲫鱼在那里挣扎。我问它:‘鲫鱼,你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水族中的一员。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吗?’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越王,引发西江之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离开了我惯住的地方,没有地方生存。(现在)我只要得到斗升水就能活下去,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点儿到干鱼店里去找我!’”(节选自《庄子·外物》)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两个大夫先去传达他的旨意(想请庄子出仕)说:“希望把楚国的政务托付给先生!”庄子拿着渔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巾布把它包起来装进竹箱里,藏在庙堂上边供奉。(请问)这个神龟,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让人尊重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呢?”两个大夫回答说:“(它)更愿意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庄子说:“请回吧!我将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节选自《庄子·秋水》)二、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读过庄子的《逍遥游》,再来读《齐物论》,就好像忽然从汪洋恣肆、自由自在、适意飞翔的九万里高空掉进了“槁木死灰”般寂静的死穴,不免产生一种________的突兀困惑感。尽管《齐物论》开篇有关“地籁”的描写被誉为“大风赋”,足以引发人无穷的________。“天籁”,甚至成了对音乐最高境界的褒奖之词,而结尾那________的“蝴蝶梦”更在文学史上一次又一次地被演绎,但深究起来,(  )。这不仅仅是由于庄子《齐物论》的文辞隐晦独特,其中论及的许多概念抽象玄奥,也由于自魏晋以来涌现出的众多的解庄注庄者,往往“以庄注我”,各取所需,留下了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虽然《齐物论》的确读之不易,但此文在《庄子》中的地位、对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影响却不亚于《逍遥游》。如果说《逍遥游》是以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一系列的庄子思想的框架,那么,《齐物论》则主要以抽象思辨的方式对这一框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作了补充与说明,两篇文章________,构成了庄子思想的完整体系。B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堪言状 联想 脍炙人口 相得益彰B.不可名状 遐想 脍炙人口 相辅相成C.不可名状 联想 朗朗上口 相得益彰D.不堪言状 遐想 朗朗上口 相辅相成解析 不堪言状:堪,能够。言状,用语言形容。情况令人十分厌恶,难以对人叙说形容。不可名状:名,说出。状,描绘,形容。指声音、色彩、感觉等不能够用语言形容。从前文可知本空填“不可名状”。联想: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遐想”侧重想象的漫无边际与无限可能,更合语境。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朗朗上口:指诵读诗词文章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根据语境应选“脍炙人口”。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前文提及《齐物论》对《逍遥游》作了补充与说明,所以此处应选“相辅相成”。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还是十分费解,这《齐物论》究竟说了些什么B.这《齐物论》究竟要说些什么,十分被人们所费解C.这《齐物论》究竟要说些什么,还是让人感到十分费解D.不知说了些什么的《齐物论》,让人感到十分费解C解析 本段中人们并不是不知道《齐物论》“说了些什么”,甚至对其“地籁”“天籁”“蝴蝶梦”还有评价。人们费解的是它“要说些什么”,即对它的内容实质解读并不明朗。另外,从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出发,主语应是《齐物论》。进而排除A、D两项。B项,“被……所……”表述杂糅。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说《逍遥游》是形象地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B.《逍遥游》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C.既然说《逍遥游》形象地勾画出了一系列用了寓言、比喻的庄子思想的框架D.如果说《逍遥游》是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D解析 A项,“形象地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勾画出了”多重状语语序不当,应为“介宾+表情态形容词”,故应为“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B项,成分残缺,缺关联词。C项,不合语境,“既然”表示已然,与假设语境不合;表意不明,是一系列庄子思想还是一系列框架,不明确;另外,前后矛盾,后文提到“这一框架”,此句宾语中所指为“一系列框架”。(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在中华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 ,__①__。这种思维定式为中华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且以庄子为例,庄子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他希冀着超越现实环境的绝对自由,但在追求人生的精神境界而鄙薄物质享受这一点上则与儒家殊途同归。正是在这种__②__的基础上,庄子才能在自由的精神世界中展翅翱翔。儒、道两家相反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理想,他们对人生的态度,学者称之为艺术的或审美的人生观,我觉得不如称之为__③__。因为那种执着而又潇洒的生活态度,那种融真善美为一体的价值追求,除了“诗”简直无以名之。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解析 ①处,这一句与“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构成对偶,因此空缺处应使用“而是源于人的……”这一句式;根据推测,人的智慧应该源于人的思想,故填“而是源于人的思想”。②处,“正是在这种”中的“这种”指的是庄子的人生态度;由前文“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他希冀着超越现实环境的绝对自由”可知他的人生态度应该是浪漫、追求自由的,故填“潇洒、浪漫的人生态度”或“浪漫、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③处,根据“艺术的或审美的人生观”和“不如称之为”可知,此处应填“……的人生观”;又根据“除了‘诗’简直无以名之”可知,此处应填“诗意的人生观”。答案 (示例)①而是源于人的思想 ②潇洒、浪漫的人生态度 ③诗意的人生观10.请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个字。解析 第一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一句“在中华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是本段要说明的主要内容,第二句对第一句进行了解释,第三句中“这种思维”指的是“人是宇宙的中心”,三、四两句的意思是“人是宇宙的中心这种思维定式为中华文化打下了深刻的以人为本的民族烙印”,是对这一段的总结升华,由于字数限制,去除重复累赘部分,精简为“以人为本为中华文化打下深刻的民族烙印”或“中华文化里有着深刻的以人为本精神”。第二段开头“且以庄子为例”,承接上一段“中华文化里有着深刻的以人为本的精神”,本段重点说明庄子思想里的“以人为本”,后面具体解释为“浪漫”的人生态度和“在自由的精神世界中展翅翱翔”,因此概括为“庄子以浪漫的态度追求精神自由”。第三段“儒、道两家相反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理想”是关键句,后面对他们“人生的态度”给出自己的理解,即“诗意的”,因此概括为“儒、道两家相反相成构成诗意的人生观”。答案 第一段:以人为本为中华文化打下深刻的民族烙印。第二段:庄子以浪漫的态度追求精神自由。第三段:儒、道两家相反相成构成诗意的人生观。THANKS本节内容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