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下岗浪潮 铁饭碗何去何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八十年代工人下岗 90年代的下岗浪潮 铁饭碗何去何从

90年代的下岗浪潮 铁饭碗何去何从

#90年代的下岗浪潮 铁饭碗何去何从|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经济体制改革、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国准备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工人兄弟的遭遇是时代的磨难,回首过去就是展望现在。

90年代初的国有企业改革是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大浪淘沙”。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判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国社会也逐渐从“赤字经济”走向“过剩经济”。1998年至2000年间,几乎每年有700至900万工人下岗,2003年国有企业下岗总人数达2818万人。下岗潮引发了巨大的社会问题。

从1994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出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政策,建立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决定将基本生活纳入——财政预算节约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补助资金。

1998年,中央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保障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资金来源。企业三分之一,社会福利三分之一(含失业保险基金调剂) 具体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1999年6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1999年7月1日起,实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和就业基本制度扶持,这是我国第一个大规模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体系。

在财政责任上,中央企业由中央财政承担,地方企业由地方财政承担。对困难重重的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中央财政给予一定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原则上由国有商业企业和国有股份、控股企业承担。

2000年,国务院决定实施再就业工程,进一步加强了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面对巨大的失业压力,企业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国家。不少国企老总私下抱怨:“这回我不哭了!”

一、90年代,下岗潮

90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企的发展靠国家,企业的发展靠国家计划。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逐渐摆脱国家计划的控制,走向市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后,国企大量改制成为民营企业。这种变化对国企职工的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虽然国企的福利待遇仍然很好,但面对市场竞争,他们感到自己已经不是“铁饭碗”了。

90年代初,一些国企领导在职工大会上说:“我们现在是一头老驴上了毛驴背。现在我们要做的不是骑毛驴,而是要下驴了。没有人敢骑着毛驴了,因为谁都知道我们以后可能会倒下来!”

由于体制内员工没有竞争意识,单位领导也没有竞争意识。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企业内部干部与职工的关系像亲戚关系一样密切。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上下级关系,也有合作与被合作关系。

一些人在企业内部获得了一定的权力后,就开始“自作主张”了,想给自己留条后路。

90年代初国有企业中存在着大量“闲人”、“闲职”。他们与普通职工没有区别。他们的工资比普通职工高很多。但他们工作的目的并不是为自己和家人谋福利,而是为了给企业“添麻烦”。

90年代中期,国企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冗员多。企业冗员太多,但工资又低,企业不得不向员工收费。于是,出现了很多所谓的“内退”政策:就是让部分老职工提前退休。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多老职工的工作年限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工资待遇却和普通职工一样。

一旦退休,他们就能拿到很高的养老金。从90年代中期开始,国企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私有化时期私有化之后,国企员工就没有什么安全感了,他们感到自己已经不是“铁饭碗”了。

而且由于国企的冗员多,效益又不好,所以国企员工的平均工资收入也低。

一个普通职工的工资大概在几十块元,而一个普通的白领平均工资则能达到100元以上。相比之下,国企职工的收入很低。

下岗潮的开始离不开80年代中期,关于劳动合同制引发过激烈讨论,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已故所长蒋一苇认为,引入劳动合同制无疑会使中国工人的地位倒退,一纸合同,实际让“国家的主人”沦为了到市场上讨饭吃的“受雇者”。聂辉华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劳动合同制打破了国家与工人之间的隐形终身契约,从工人的视角看,这的确不公平,但这是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必要的一步,不应该简单地斥为“倒退”。

到了九十年代,劳动合同制的推行范围进一步扩大,“终身制”的工人也开始向合同工转化。1992年,全国掀起了一场“新三铁”破“旧三铁”运动,要用“一张铁面孔、一颗铁心肠和一副铁手腕”打破工人的“铁饭碗”、干部的“铁交椅”以及所有的国营职工的“铁工资”。

二、国企的“铁饭碗”

90年代,国有企业成为了一个香饽饽,国企改制、下岗职工再就业,都让国企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铁饭碗”。

现在,国有企业仍然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铁饭碗”,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拿到。有专家统计过:全国共有国企员工大约6000万人,但真正有能力的人只占10%。有能力的人为什么不去竞争呢?不是他们不想,而是因为竞争不过别人。

如果你不是富二代、官二代,你没有背景和资源,在国企也就意味着你注定只是一个普通人。如果你有背景、有关系,那就更好了,可以让你享受更好的生活,甚至还可以实现阶层跨越。

如果没有背景、没有关系,那只能从国企的底层做起。当你熬到管理层后,会发现这就是一个普通员工到管理人员的过程极其艰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管理,在国企里,大部分都是普通人,都需要努力工作,都需要为生活而努力。

国企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离不开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样,国家经济转型,国企改革也首当其冲。

90年代,国企改革后,很多下岗职工开始再就业,在政策的支持下,很多下岗职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再就业。虽然这是一条很艰难的路,但也是一条光明的路。可惜有不少的人连这条路都走不了。

现在国企仍然是人们心目中的“铁饭碗”,但现在国企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传统行业会越来越艰难。现在很多人都在考虑未来要不要转行去做互联网行业。还有一些人因为失业而开始考虑要不要转行去做互联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互联网行业的工资高、发展空间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转行。但是,传统行业也有自己的优势,虽然工资没有互联网高,但是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未来发展空间也很大。

所以,这两种职业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合与否之分。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工资高,但它的缺点是更新迭代快,并不适合所有人。国企虽然工资低、福利少,但它稳定、安全、有保障。

其实很多人并不想去国企上班,但在现实生活中又不得不去国企上班。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喜欢国企这个工作,只是在无奈之下选择了这个工作。现在有些人可能会去互联网行业找工作,但他们真的能适应互联网吗?

三、下岗潮下,你我何去何从

90年代初的国有企业改革,有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失去了饭碗。“铁饭碗”成为这一代人心中最温暖的回忆。“铁饭碗”消失,让很多人从理想回归到现实。

90年代初,很多国有企业职工都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铁饭碗,只要自己不犯大错误,不辞职不跳槽,就可以永远坐在这个岗位上。

下岗潮下,社会上的工作岗位变得非常少。上个世纪末,捧“铁饭碗”的国企工人被一些人抨击为“懒汉”、“蛀虫”,说是国家和民众的利益要求他们回到市场上来,各凭本事吃饭,而“铁饭碗”砸碎之后,大批下岗人员没有真正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再就业,而是成了“领低保的困难户”。国企老员工思想转不过弯、没竞争力、拉不下面子,各种指责的声音纷至沓来,一些下岗工人也会以此来解释自己的失败。

但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郭伟和看来,下岗工人在21世纪初面对市场时表现出的退缩,其根源不在于工人的品性能力,也不在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水火不容,而是在于劳动者和个体户的权益缺乏保障。

2006年,郭伟和在北京的几个老国企家属区进行了为期约半年的调查走访。他发现,80年代,国企职工曾积极地参与到市场机制当中,开展副业,这说明市场化的工作至少吸引了部分“铁饭碗”工人,但到了21世纪初,这些人宁愿吃低保也不去参加灵活就业,与此同时,还有不少老个体户也转吃低保,他们普遍感觉,生意不好做了,开饭馆、服装店、小卖部之类的小本买卖很难经营下去。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的市场曾经让小个体户尝到了甜头,那么伴随着有官方背景特权阶层的大量介入,市场资源逐渐向精英集团倾斜。下岗工人被全面抛向社会之际,商业环境却出现了逆转,对他们来说,灵活就业、做生意,还不如靠城市人的身份吃低保划算。

2005年再就业服务中心关停后,社区成为下岗工人再就业的基本平台,但社区提供的工作以及经营摊位很少有本地人做。以北京为例,2006年玉河社区发布了一则招聘,社区超市以每月900元的薪资聘用收银员和生鲜管理员,郭伟和猜想,这个工资或许还有人来应聘。然而,社区志愿者告诉他,这900元不包“三险”,员工自己缴了保险以后也就到手北京市最低工资,还注明不要35岁以上者,摆明了不招下岗工人。

按政策规划,下岗工人可以从基层市政机关租用集贸市场和地摊摊位做生意,但在现实中,往往是有关系的大经营者包下摊位,再以高价分租给前来务工的外地人,因为他们比本地人“更简单”、“更好管理”。换句话说,原本分配给下岗工人的资源被精英阶层重新敛聚回手中,看上去是外来务工者抢占了本地下岗职工的就业机会,真正获得好处的人却藏身幕后。

可怜的工人兄弟姐妹们,离开了国企,还是离不开这人情社会,还要再一次被有关系的人,踩到身上吸血!

四、国企改革,铁饭碗是不是该扔了?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这是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但不能把它理解成国企下岗职工都可以拿到一份保障,那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国家当时还有很多国有企业,特别是一些垄断性行业。比如说石油行业、电力行业,这些行业的国企下岗职工很难再找到一份工作。另外,还有一些有历史包袱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也很难再找到工作。

所以,在1998年开始的国企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全部解决了所有问题。比如,对于一些大型的、垄断型企业来说,仍然有一部分下岗职工没有办法解决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对这些企业的下岗职工,也需要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来解决。因此,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是相辅相成。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得到了进一步解决,有一些国有企业也建立了员工内部再就业服务中心,专门为没有找到工作的员工提供服务。

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十多年来,在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制度有效缓解了国有企业的经营困难,维护了社会稳定,保障了广大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所以,在国企改革过程中,我们不能把这一制度仅仅理解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对于一些经营困难、资不抵债的企业,国家也鼓励他们进行改制、破产等改革措施。

但是,我们在看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第一、在对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进行调整完善的过程中,有的地方还没有完全到位;第二、有一部分国有企业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进行了取消或削减。

国企改革涉及一些国有企业职工的利益,涉及广大国有企业员工和企业本身的利益。因此,在推进国企改革过程中要注意解决好的问题:

第一、把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国企改革的进程相适应。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要把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并与国企改制同步进行。在一些地方,从1998年开始,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后,对下岗职工实行了提前退休。有的国有企业对下岗职工提前退休政策进行了调整,取消或减少了提前退休年龄。从这方面来看,我们的国企改革虽然有一些新的进展,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制度。

第二、把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个过渡性措施来看待。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企业的职工也需要解决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按照1998年的政策规定,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如果没有办法解决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的话,可以提前退休。现在从一些地方和一些国有企业实行提前退休政策来看,这项政策已经不再执行了。因为它是一种过渡性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新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

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要考虑到广大国企下岗职工的利益。同时也要考虑到国家整体利益、广大国有企业员工和企业本身的利益相适应。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使广大国企下岗职工有一个稳定、安全的再就业环境。

五、不断的问题

由于90年代的国企改革,造成大量职工下岗,造成了巨大的社会问题。再就业工作也因此成为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之一。再次回首过去,不免让人唏嘘,现在国家面临更多更新的问题,也是通过不断的改革来解决。

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很多人已经不想再回到计划经济时代了,甚至不愿意回到从前。

在90年代,下岗工人也是很大一部分人,他们都有自己想要过上的生活,他们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依旧是工作在一线岗位上,做着最累的活,拿着最低的工资,但还是在坚持。所以在90年代,下岗工人们还是有一定的地位的,他们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万幸的是他们现在的生活也得到了保障。

在90年代,国家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也越来越好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了,大家对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下岗工人们却不能满足这些要求了。

他们想要找个轻松又高收入且不用自己上班的工作。但是现在经济开始发展了,很多人都选择了创业,而下岗工人们却没有那么多创业资金来源。但是为了能让这些下岗工人们重新过上好生活,国家也开始支持下岗工人们进行创业。其中有不少的幸运儿,吃到了这一波时代的红利。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现在随着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快,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80后和90后在小时候都是很幸福快乐的一代人,他们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但如今他们都已经长大成人了,但是国家却还没有从经济发展中分出来一些资源给他们用来享受生活和学习知识。面对这种现实问题,国家也针对的提出加强二次分配来解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六、学习是永恒的话题

90年代,“铁饭碗”是个特别时髦的词语。90年代末,当“下岗”这一词汇开始频繁出现在我们眼前时,不少人还很惊讶,怎么一下子冒出来这么多人。

90年代末的下岗潮,发生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当时,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有一些人因为经济的原因失去了工作岗位。但是,与中国相比,他们却没有像我们这样承受得起“下岗潮”带来的压力。

但他们没有抱怨生活对他们的不公,也没有抱怨自己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相反,他们积极地寻找新的机会。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说过:“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事是学习新事物、新技术和新方法。”正是这样的学习态度,让他在他卸任之后还能活跃在美国政坛上。反观我们许多人却没有这样的态度。

与克林顿一样,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也认为,“学习是永恒的话题。无论你在什么年纪,只要你想继续学习,就可以一直学习下去。”他在参加英国皇家国际关系学会的时候,还带着他的学生们一起去参观他们的实验室,他说:“如果你想继续学习,就要让自己成为一个能够与时代同步的人。”

他认为,不管你是在学校还是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都应该时刻保持着学习的态度。如果你不学习,你就会落后于时代,成为一个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我们在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抱怨和退缩。我们要时刻保持着学习的心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这种状态,就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在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会因为我们年龄大了而消失。只有时刻保持着学习的心态和态度,我们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我曾经听过一位同事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是否能成功并不在于他多高的智商或是多丰富的经验和技能。真正能让一个人成功的是他对学习、对生活的态度。”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大学期间,我参加了很多社团活动和学生工作。每当看到自己为之付出过努力的学生因为一些挫折而选择了放弃时,我都会感到很痛心。所以我在工作中也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正是因为这样的态度,我才能在工作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如今,我已经在公司做到了管理层,也正在学习一些关于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七、时代的潮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岗潮已成历史。目前,需要我们去打破“铁饭碗”的牢笼,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个人认为,“铁饭碗”已不是最好的就业机会。与其担心失业,不如让自己更强,更优秀。社会在进步,岗位也在变化,要学会顺应潮流、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当然,如果你还很年轻、有梦想,还可以再折腾一下。也许你就会发现不一样的机会呢!勇敢地走出舒适区,去尝试新的东西,挑战自己,说不定你会有更大的收获呢!

那要怎样才能打破“铁饭碗”的牢笼呢?

1、学习并掌握新技能。时代在进步,如果你不学习、不进步,就会被淘汰。现在的企业需要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懂得理论知识,更要具备实践经验和创新思维。在当今社会,只会操作电脑的人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了。要想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立足,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创新、进步。

2、转变就业观念。现在很多大学生都希望到大城市去发展,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大城市生活压力很大,竞争激烈。如果没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很容易被淘汰。所以要想在大城市生存下去,就必须转变就业观念。

3、调整心态、积极面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着生存问题。因此,就要求我们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挑战,在竞争中求发展。

4、不断学习、提升自己。虽然社会竞争激烈,但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5、在工作中寻找乐趣和成就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6、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思考,做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