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知识竞赛题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全国防灾减灾知识竞赛答案要用哪个公众号查看 防震减灾知识竞赛题库

防震减灾知识竞赛题库

#防震减灾知识竞赛题库|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B.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C.台湾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D.欧亚地震带和台湾地震带

A. 50%

B. 60%

C. 70%

D.80%

A.两千多年前

B.五百多年前

C.一千八百多年前

D.一千二百多年前

A.震中位置

B.震源深度

C.震级

D.地震烈度

A.纵波

B.横波

C.瑞利波

D.勒夫波

A.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陷落地震

D.诱发地震

A.大西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非洲板块

A.地震预警就是地震预报

B.利用了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

C.可以不用担心地震的发生

D.利用了横波比纵波快的原理

A.Ⅷ度

B.Ⅸ度

C.Ⅹ度

D.XI度

A.人的感觉

B.造成的伤亡人数

C.仪器测定结果

D.房屋的破坏程度

A.东西地震带

B.华北地震带

C.西南地震带

D.南北地震带

A.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

B.2001年青海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C.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

D.1966年河北邢台7.2级地震

A.1411年西藏当雄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1668年山东郯城大地震

B.1679年河北三河—平谷大地震、1920年宁夏海原大地震、1927年甘肃古浪大地震、1950年西藏察隅大地震

C.1951年西藏当雄大地震、2001年青海昆仑山口西大地震、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

D.以上都是

A.预报的地震基本参数十分准确,可以相信

B.听某大专家说今晚有地震,可以相信

C.预报的地震基本参数十分准确,一定是地震谣言

D.据地震局内部专家说明天有大地震,可以相信

A. 地震预警是在某地发生强烈地震时,向该地震可能影响到的地区发出警报

B. 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前向社会公众发出的地震警报

C. 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是一回事儿

D. 地震预警由计算机根据专家意见向社会推送

A.地震三要素十分“精确”的地震预测意见,如传闻中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非常具体,甚至发震时间精确到“上午”、“晚上”

B.传说地震是由外国专家预报的及跨国地震预报

C.对地震后果过分渲染,预言“某个地方将要下陷”、“某个地方要遭水淹”等传言

D.以上都是

A.尽快告诉亲戚

B.立即组织家人到开阔地,同时做好地震应急物资的准备

C.判断为谣言,不信不传,必要时向地震部门报告或询问

D.在网上发布信息,广而告之

A.只要掌握了防震减灾知识,有没有地震应急预案都可以

B.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掌握应急避险技能,做到有备无患

C.经常关注和传播网上的地震预报消息

D.任何地震预报公告都不要相信

A.纵波

B.横波

C.电磁波

D.勒夫波

A.房倒屋塌

B.瘟疫

C.火灾

D.水灾

A.远离活动断层的坚硬场地

B.饱含水的松砂层、软弱的淤泥层、松软的人工填土层

C.不容易产生开裂、沉陷的平地

D.基岩完整且稳定的地方

A.窗

B.承重墙

C.门

D.花园

A.不改变房屋结构

B.在承重墙上开窗

C.去掉房梁

D.切割构造柱

A.只做底梁,不做圈梁

B.有圈梁和构造柱

C.使用卯榫结构

D.地基用灰土夯实

A.坚硬的土地

B.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

C.开阔地带

D.活断层

A.旧沙滩上

B.基岩完整且稳定的地方

C.活动断裂带上

D.古河道上

A.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 

B.制定防震减灾规划

C.按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施工

D.制定地震应急预案

A.1960年智利地震

B.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

C.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地震

D.2011年东日本地震

A.没按抗震设防要求设计

B.建在活断层上

C.建于软弱地基上

D.建筑施工质量差

A.钢筋

B.水泥

C.构造柱

D.女儿墙

A.搭建高门脸

B.外贴马赛克

C.装修注重环保

D.屋顶采用轻质材料

A. 河滩附近的松软砂石    

B. 陡峭山坡脚下

C. 孤立高耸的山包顶上

D. 平坦空旷的坚硬土层

A. 迅速跳出窗外

B. 迅速从楼梯跑到楼外

C. 按家庭地震预案选取的位置就地避险

D. 迅速从楼梯跑到楼下

A.躲在窗户底下

B.用毛巾护住口、鼻

C.护住头部且躲开悬挂重物及易倒物

D.进入大衣柜避险

A.半蹲下,用书包等物品护住头颈部

B.从窗口跳出去逃生

C.在老师的指挥下,按照地震应急演练的疏散方式有序地撤离

D.躲避在内承重墙的墙根、墙角

A.站立

B.蹲下

C.快跑

D.躺下

A.保持冷静,保护头颈部,躲在坚固座椅下(旁)

B.立即越过座椅,快速冲向逃生通道

C.寻找影院管理人员,问问看该怎么做

D.冲向食品柜台取食品

A.江河

B.开阔地

C.广告牌下

D.建筑物旁

A.远离高大建筑

B.避开路灯、广告牌等悬挂物

C.尽快跑回屋内

D.选择开阔地避险

A.布

B.湿毛巾

C.纸

D.手

A.切断电源、燃气源、火源

B.切断水源

C.关好门窗

D.高铁加速

A. 高大建筑物、窄小胡同、高压线、陡山坡、河岸边

B. 开阔地

C. 广场、公园

D. 应急避难场所

A.头颈部

B.胸部

C.双手

D.双脚

A.走安全通道  

B.跳楼 

C.乘坐电梯   

D.从窗户抓绳下滑

A.按“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原则逐一施救

B.先救老年人

C.先救熟悉的人,再救陌生人

A.询问他哪里受伤以及是否被重物压迫

B.破拆营救

C.替他疗伤

A.不怕困难,继续施救

B.立即去找人帮忙

C.暂时放弃,先去救容易救出的人再说

D.在人员压埋处做好标记,然后设法找专业人员前来施救

A.不管远近,先救家人

B.先救老、弱、病、残

C.不管难易,见人就救

D.先救近处的人、年轻的和容易救的人

A.不停地呼救

B.不顾一切的行动

C.精神崩溃,惊慌失措

D.保存体力,寻找脱险途径

A.使用专用担架进行运送

B.保持脊柱稳定

C.使用软担架运送

A.拼命呼唤

B.敲击等候

C.安静等候

A.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B.试着打开煤气

C.挺直身体,尽全力呼救

D.在地上躺平,保持不动

A.站立

B.趴卧

C.侧卧

D.蹲伏

A.为了节约能源

B.防止发生火灾

C.避免锅中的饭菜糊了

D.为了灶具的安全

A.陡坡旁

B.山崖下

C.湖边或河边

D.空旷处

A.持续地大声喊叫,引起外界注意

B.寻找可以维持生命的食物和水

C.设法包扎伤口

D.以吹哨、敲击金属物等节省体力的方式与救援人员取得联系

A.饮用水、高热量耐储放的食物

B.拖鞋、高跟鞋

C.收音机、手电筒

D.常用药物和急救用品

A.双肩包

B.小皮箱

C.拉杆箱

D.手提包

A.手腕处 

B.手指的伤口上

C.手指的前后 

D.手指的两侧 

A.气管切开

B.气管插管

C.环甲膜穿刺或切开

D.手指掏出口腔异物,并抬起下颌

A.手和前臂

B.臀部和大腿

C.脊柱

D.胸部

A.加含氯消毒剂

B.过滤

C.明矾澄清

D.煮沸

A.手指掏出法

B.击背法

C.腹部按压

D.以上都是

A.轻轻地将嵌入部分从伤口中取出

B.剪掉嵌入周围的部分,不取出嵌入部分

C.直接消毒后包扎

D.直接冲洗后包扎

A.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7.4、7.2级

B.1996年云南丽江7.0级地震

C.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

A.四川松潘7.2级

B.河北邢台6.8级

C.云南龙陵7.4级

D.辽宁海城7.3级

二、多选题(53题)

A.绿地

B.公共活动场地

C.应急疏散通道

D.应急避难场所

A.提供了地热资源

B.生成了矿产

C.形成了肥沃的土地

D.清洁了环境

A.地面运动

B.有毒气体逸散

C.熔岩流灾害

D.水汽爆炸

A.频度高

B.强度大

C.震源浅

D.分布广

A.“×× 地震局”专家发布了地震预报意见

B.近期天气太异常了,一定要发生地震

C.我在地震部门的亲戚说近期要发生大地震

D.据内部消息,近期要发生大地震,保密呀

A.这是正式预报意见,应该立即照做

B.这是地震谣言

C.这个参考有一定的可靠性,还是相信为好

D.赶紧到外地避震

A.凡是将发震时间“预报”到一天以内,甚至“精确”到几点几分者,肯定都是谣言。因为目前全世界的地震预报水平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精度

B.因为那个人不是地震专家

C.因为地震不可能在夜晚发生

D.凡是将发震地点“预报”得十分具体的,肯定都是谣言

A.断层错动导致房屋倒塌

B.海啸

C.地面破坏

D.瘟疫

A.崩塌

B.滑坡

C.泥石流

D.堰塞湖

B.地裂 

C.火灾

D.列车脱轨

A.核电站、核反应堆、核供热装置、核废料处理工程

B.易燃、易爆、易腐蚀、易污染物质的大中型实验、检验和仓储等工程

C.研究中、试生产和存放剧毒生物制品和天然人工细菌与病毒(如鼠疫、霍乱、非典等)建筑

D.大中型炼油、化工及石油化工、化纤等工程

A.燃气工程

B.环卫工程

C.卫生院

D.养老院

A.结构不合理  

B.建筑材料质量低劣 

C.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 

D.地基失效   

A.装修时拆除了原有的墙体

B.工程建设达不到当地的抗震设防要求

C.使用脆性建筑材料

D.使用钢结构

A.地基不牢、结构布局不合理

B.砌体强度不够

C.房屋整体性能差

D.建筑材料不合格、施工质量差

A.编制科学、可操作的应急预案,且经常演练

B.组建社区自救互救团队

C.对房屋进行健康诊断,消除隐患

A.条状突出的山嘴

B.高耸孤立的山丘

C.非岩石的陡坡

D.池塘、河流岸边

A.软弱的土层  

B.地下水位较浅的地方 

C.山坡或山脚

D.活断层通过的部位及附近 

A.房屋倒塌

B.室内悬挂物掉落

C.外逃过程中被倒塌的女儿墙、高门脸、装饰物砸压

D.外逃过程中发生踩踏事故

A.房屋建设过早,还没有强制执行抗震设防标准

B.房屋过老

C.房屋没有进行抗震加固

D.地基不利于抗震

A.加圈梁

B.加构造柱

C.把门开大点

D.做好地基

A.供水设施

B.卫生设施

C.供电设施

D.排污系统

A.宣传教育与培训

B.居民家庭避险服务

C.应急疏散准备

D.物资准备

A.加固抗震性能不达标但仍要使用的老旧房屋

B.妥善保管或转移有毒、易燃、易爆物品

C.将卧床移离窗户旁、大梁下

D.将高大家具与墙体锚固一起,按“轻在上、重在下”的原则整理柜中物品

A.震情灾情报告与告知 

B.应急处置 

C.组织疏散 

D.组织救援

A.学校制定了地震应急预案

B.平时注重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C.开展经常性地震应急演练

D.房屋抗震能力强,紧急疏散通道保持完好

A.自救

B.互救

C.专业救援队救援

D.部队的救援

A.制定家庭防震计划

B.合理放置家具、物品

C.准备好必要的防震物品

D.准备一个家庭地震应急包,放在便于取到处

A.将坚固的写字台、床或低矮的家具下腾空B.保持室内外通道的畅通C.固牢容易坠落的悬挂物D.把家具清走

B.迅速切断气源

C.迅速切断水源

D.迅速逃离建筑物

B.固定高大家具C.柜内重的东西放下边

D.使用带轮子的家具

B.避开高大建筑物 

C.迅速返回室内

D.避开过街桥、立交桥 

A.高楼旁

B.立交桥

C.空旷地带

D.化工厂

A.陡峭的山崖边

B.江河湖海等水边沿岸

C.山谷陡坡处

D.开阔的平地

A.听到海啸警报

B.感觉到地震

C.海水不符合正常潮汐规律的涨潮或退潮

D.海面上突然起风

A.迅速离开山边、水边等危险环境

B.选择开阔、稳定的地方就地避震C.如果附近有化工厂等,前往躲避 

D.迅速返回汽车里面

A.垂直于风的方向往两侧跑

B.朝顺风方向跑

C.朝逆风方向跑

D.绕到上风方向去

A.附近没有支撑物的床上、炕上

B.内墙墙根、墙角

C.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地方

D.经过鉴定的避震房间

A.清洁身体

B.清除胸前的杂物和口、鼻附近的灰土 

C.寻找食品和水

D. 用周围可搬运的物品支撑自己生存的空间

A.用湿手巾、衣服或其他布料等捂住口、鼻和头部 

B.尽量活动手和脚,用周围可搬运的物品支撑身体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

C.在周围安静时或能听到上面(外面)有人说话时,应敲击出声,向外界传递信息

D.无力脱险时,尽量节省力气,要静卧,保持体力,等待求援

A.灰尘太大时,可喷水降尘,以免被救者和救人者窒息

B.要特别注意分清哪些是支撑物,哪些是一般的埋压物,不可破坏原有的支撑条件,以免对埋压人员造成新的伤害

C.可先将水、食品或药物等递给被埋压者使用,以增强其生命力

D.对于不能自行出来者,应使其尽量充分暴露全身再抬救出来,不可强拉硬拽

A.外墙边、窗户旁

B.周围无支撑物的地板上

C.附近没有支撑物的床上

D.内墙墙根、墙角

A.应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B.应点燃蜡烛照明

C.离开易倒、易掉物品

D.应注意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A.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

B.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颈部C.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D.有可能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B.尽快到外面开阔的地方去C.临走前灭掉明火,关闭煤气开关

D.切断电源、水源

A.用黑布条蒙住眼睛,使其避免强光的刺激

B.不可使其突然进食、进水过多C.要避免被救人情绪过于冲动

D.对于受伤者,要就地进行相应的应急处理

A.食品和水  

B.收音机   

C.手电筒  

D.急救药物

B.切断燃气源

C.切断电源

D.关好门窗

A.避开高压电线

B.立即拨打110电话报警

C.避开高大的建筑物,特别是那些有玻璃幕墙或大型广告牌的楼房

D.躲到过街天桥下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