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疾控专家:未发现XBB.1.5致病力增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全国累计病例多少 中疾控专家:未发现XBB.1.5致病力增加

中疾控专家:未发现XBB.1.5致病力增加

2023-02-27 13: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月2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有关情况。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近期,各地疫情呈局部零星散发状态,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要围绕“保健康、防重症”,压实“四方责任”,盯紧关键环节,继续完善“乙类乙管”各项措施,进一步提升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要加强疫情监测和常态化预警,密切跟踪研究病毒变异和传播情况,提升疫情早发现、早处置和应急响应能力。优化分级诊疗机制,提升医疗救治能力。持续做好养老院、社会福利院、托幼机构、学校等疫情防控,强化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加快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提升群众防病意识,筑牢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

  会上,国家疾控局监测预警司司长杨峰介绍,目前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亿9226.5万剂次,接种总人数达13亿1040.3万,已完成全程接种12亿7691.1万,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2.95%、90.58%。完成加强免疫接种8亿5039万人。

  对于近期网友关注的“复阳”、校园新冠疫情、XBB.1.5的本土病例等,中疾控专家进行了回应。

  焦点 1

  走出大流行的标志是什么?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大流行的概念是反映一个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从公共卫生的角度看,一个疾病疫情的流行强度可以分成四个类别,一类是散发,也就是说这个疾病、这个疫情在人群当中处于散发的状态。第二个是暴发,在局部的地区或者是单位,或者在某些特定的人群,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的病例。还有一个强度指标是流行,也就是这个疫情的播散范围很广泛,实现了跨市、跨省的播散。最强的强度是大流行,出现了跨国、跨洲的传播。

  2020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这种(新冠)疫情态势是大流行。2021年1月底宣布这种疾病的疫情已经构成了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迄今仍然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大流行的状态还存在,疾病的危害也是依然存在着。但是我们国家可以说整个的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的决定性胜利,也是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成功走出大流行创造的典范。

  梁万年指出,走出大流行的标志,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指标。从疫情防控,特别是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它的指标包括,这种疾病的感染率到底处在什么状态,有两个关键的感染率是累计感染率和新发感染率,累计感染率是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人群当中,在一定的时间内总的感染率,新发感染率是每日有多少人新发,在特定的人群中新发了多少人群的感染;另外一个指标是人群对它的免疫水平或者是免疫率,它的指标就是判断体内抗体的水平,也就是抗免疫屏障、免疫保护率达到什么状态;第三个指标是看病原体,就是新冠病毒有没有发生质的、有公共卫生意义的变异,比如在一个亚型下只是发生量变,没有发生质变,这个指标也是非常重要的;第四个是从医疗卫生供方的角度看,每日的接诊门诊量、住院情况、重症情况、死亡情况,以及整个医疗卫生系统应对的能力,这个方面是重要的。最后是看整个防控能力,从机制到控制这个疾病的手段和能力是否基本具备。

  梁万年表示,谈到“决定性胜利”,实际上对我们国家来说,它就是意味着我们已经经受住了这一轮疫情的冲击和考验,建立了比较好的人群免疫屏障。如果从疫情本身的特点来看,可以说这个疫情已经基本结束,但不能说它是完全结束。现在的感染在我们国家来看,还是处在零星的、局部性的散发状态。

  焦点 2

  近期是否会有新一轮规模流行?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介绍,今年1月8日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以来,通过监测已经发现了7例由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土关联XBB.1.5病例,为核心密接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相关密接人员健康检测及专家研判,没有再发现续发病例。

  根据美国CDC网站数据显示,2月12日至18日,XBB.1.5在美国流行株中的占比为第1位(约80.2%),同时在欧美的几个国家流行毒株中占比较高,如加拿大(37.8%)、英国(32.9%)、德国(25.7%)。虽然XBB.1.5传播力较强,但目前数据显示,个体感染XBB.1.5后出现的症状与其他奥密克戎毒株症状相似,没有发现其致病力增加。

  目前,我国在新冠病毒变异株检测中,如发现首次报告的(包括输入和本土)、重点关注的国际流行毒株,都会进行感染个案调查、核心密接调查,并开展风险研判,一旦发现传播力、致病力或毒力增强的新型变异株,及时按照相关方案采取措施。同时,我国刚刚经历了疫情大流行,人群体内留存的中和抗体会在短期内起到免疫保护作用,专家研判分析认为,近期引发新一轮规模流行的可能性较小。

  焦点 3

  如何应对新冠病毒变异?

  梁万年表示,新冠病毒是一种单链的RNA,这种病毒的基本特征就是变异。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病毒的变异分为两类,一类是量变,我们称之为漂移,它频繁发生,但是它不具备公共卫生意义;一类是质变,它的变化就是导致疾病的传播力和致病力的独立的变化了,对人群疾病的流行和疫情的严重程度已经产生了影响,这种变异是我们一直所关注的。

  病毒的变异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迄今为止,人类还不能完全把控病毒的变异方向,但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做好工作、做好准备,来应对可能出现一切质变的变异,从监测到发现、到快速地反应,包括科技疫苗、药物、检疫检测方法的完善等等,都是需要我们做好准备的。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也提到,当前病毒还在变异,救治工作任务仍然还很重,国家卫健委将总结这几年的经验,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在救治过程中的一些经验,继续推进工作:一是加强疫苗接种工作;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重点人群风险早期识别的能力;三是加强医联体的建设,充分发挥整个医疗体系的能力,及时对患者进行救治;四是始终加强三级综合医院的重症救治能力,提高他们的水平,让患者能够得到兜底的治疗,共同来维护重点人群的健康水平。

  提示

  新冠病毒感染预防措施对呼吸道传染病同样有效

  有网友称最近又出现发烧、腹泻等情况,怀疑自己新冠“复阳”;而个别地方小学发现了学生初次感染新冠,该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对此,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回答新京报记者提问。

  常昭瑞表示,新冠病毒感染以后,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干、咽痛和咳嗽等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腹泻症状。当出现发热、腹泻症状时,应重点考虑是否为急性胃肠炎等肠道疾病,尤其是目前是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节。近期,疾控部门网站、微信公众号都陆续发布了诺如病毒感染健康提示,公众可按照相关提示做好防护。

  目前各地仍有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发生,既往未感染过的人仍存在被感染的可能。学校是人群集中、密度较大的场所,一旦有传染源引入后,未感染者存在感染风险,但由于目前我们人群整体免疫水平比较高,发生规模聚集性疫情的风险较低。当学校发生疫情时,要平衡好疫情处置和正常教学秩序的关系,由专业人员根据学生既往感染水平、疾病严重程度、疫情发展阶段、病毒的感染株等进行综合研判和风险评估,然后做出相关的处置。

  发布会上常昭瑞还提到,当前是我国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需要继续加强流感等呼吸道病毒的监测预警;托幼机构、学校和养老院等重点机构人员聚集、环境相对封闭,是呼吸道等传染病高发场所,需重点关注。相关机构应做好症状监测,出现发热等症状病例增多时,及时向属地疾控机构报告。各地疾控机构根据已发布的流感等相关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处置方案,结合疫情规模和现场实际情况,做出相应处置。

  对于流感来说,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最为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目前国内局部仍有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发生,应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坚持勤洗手、科学佩戴口罩、房间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和咳嗽礼仪等良好卫生习惯;注意保持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

  针对新冠病毒感染相关预防措施,对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样有效。

  新京报记者 戴轩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