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路径探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活动荣誉证书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路径探析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路径探析

2023-12-14 10: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新媒体时代发展环境中,网络已然成为现代人工作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以大学生为代表的新生代力量,对于网络的依赖性更是越来越强,其在享受网络给他们带来的各种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被网络元素所影响和干扰。网络世界纷繁复杂,各种内容鱼龙混杂,质量更是参差不齐,现实生活中已经有非常多网络不良因素影响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真实案例,如何利用好网络这一把双刃剑,如何更大程度上发挥网络的正面影响和应用价值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要重点关注的一项核心内容。

  何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从理论角度来解释,其具体指的是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网络安全应对能力提升的相关教育活动总称。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网络平台上,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一类网民群体,其想要进入到网络世界,必然要接受相关的网络安全教育,这是基础也是前提。立足于大学生的学习、成长以及发展角度,网络安全教育至关重要,网络安全教育不仅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的行为表现,更在无形中对于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产生的直接影响。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正在逐步影响着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当前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无论是在方向、目标、内容、形式还是评价等诸多方面都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关于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概述: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群体有新媒体平台以及先进智能技术设备作为基础,其所获取资源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学生通过此途径轻松获取资源信息的同时,也更容易被网络中的一些不良、负面信息所诱导,进而在潜移默化中会对大学生的精神思想产生一定的腐蚀作用。如此一来,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难度会变得更强,而且所面临的环境也会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现在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形式越来越具多样性,而且越来越偏向于线上教育,传统的安全教育形式占比越来越低,从这一角度来看,新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机制,强化对网络安全教育的管理力度。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因此,建议高校必须要正视现实,秉承与时俱进的原则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机制,针对当前新的安全教育需求来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网络安全教育机制,适时适当提高新媒体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比重。在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机制的过程中,高校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进行:首先,高校要明确清楚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新机制的结构以及具体教育模式,其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起集安全教育、技能演练以及文化营造为一体的安全教育新模式,构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方主体联合教育的架构体系,让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变得更加立体化,针对性也更强一些。其次,高校在健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机制的过程中,要秉承各部门各司其职的原则,加强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合作紧密度,与此同时,对外也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相关社会职能机构的合作力度,诸如公安机构、交通机构、消防机构、医疗机构等等,内外同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全方位网络安全教育。然后,高校要加强对网络安全应急指挥调度平台的建设,切实提升学校应对突发网络安全事件,从通报到处置调度的整体能力,为学生们营造出一个足够安全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搭建多元化教育平台,切实提升网络安全教育质量。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虽然与网络建立起了非常紧密的关联性,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对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但是在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当中,课堂依然是主要教学阵地,因此,在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起课堂教育平台,根据现实需求来对课堂教育平台做出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比如将新型教育手段和方式和传统课堂教学融合到一起,多引入和应用更多更具新颖性的教育方式,多利用诸如项目教学法、微课、实例教学法、角色参与法等来在课堂上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让大学生在主要学习阵地中接受网络安全教育。除课堂之外,高校还要竭尽全力为学生们搭建起社会实践平台,为学生们争取和提供更多真正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们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同步接受网络安全教育。比如,高校借助社会主体力量,联合为学生搭建实训平台,让学生们在实训平台中去尝试接触和了解存在以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网络安全风险,并鼓励学生们自主探求抵御网络安全风险的途径和方式,在实训平台中大胆实践应用,积累更多经验教训,以此来有效提升抵御网络风险的能力。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自然要充分利用其新媒体资源优势,高校可尝试构建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相关联的新媒体平台,合理设计与安排新媒体平台上的各个版块,以供学生学习和交流。与此同时,构建新媒体平台还需要注意将其与线下安全教育工作紧密衔接到一起,双管齐下,全力推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全方位协调发展,进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网络安全教育。

  拓宽网络安全教育渠道,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在当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当中,高校需要积极致力于拓宽渠道和方式,始终掌握住和把握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建议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高校要把握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正确方向,充分利用好新媒体、互联网这一中介,深入研究和挖掘利用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从前瞻性角度来精准预测和利用起意识形态的新样式与新变化,确保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接收到的是主流、正面、积极的意识形态。其次,高校要积极拓展和丰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以普法教育为例,其可以在开设线下法律教育课程的同时开设网络法治教育课程,如有必要,可配置相应学分,以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网络法治教育课程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做到文明用网、健康用网、依法用网,切实增强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安全意识。再者,高校要全力拓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阵地,可尝试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各种教育工作当中去,使之渗透到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增强大学生对网络安全教育的熟悉感与认同感。最后,高校要积极尝试应用各种更具新颖性和先进性的网络传播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途径和渠道,比如利用当前热度比较高的短视频、公众号推文等手段,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一种动态有序、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

  组建专门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结构。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针对大学生所开展的网络安全教育载体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工作载体、制度载体以及实践载体。现阶段很多高校都有意将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到常规教育教学计划体系当中,但从具体实践情况来分析,专业教师队伍的缺失是阻碍其实施的一个主要因素。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建议高校应该高度重视起这一任务,在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建起专门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确保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相关方案以及具体措施都可由专人执行并负责。关于构建专业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教师队伍,首先,高校应安排专人深入到教师群体当中,和广大教师进行充分交流和沟通,了解教师们的思想动态,同时倾听教师们的想法和建议,由教师来推荐合适的人选,选出适合加入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成员。其次,高校要结合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现实需求来组织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在培训中学习和掌握到的知识与技能充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最后,针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监管要秉承灵活调整的原则,随时结合实际管理需求来进行调整,同时随时调整教师队伍中的具体人员配置,确保教师队伍整体能力与质量可以保持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需求的高度一致性。

  落实全校、全员同步安全教育理念,搭建多主体联合教育模式。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早已经不再是学校一方主体可以全部承担的任务和责任,而是与之相关主体的共同职责。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创新与改革需要进一步落实全校、全员同步进行安全教育的理念,全方位搭建起多主体联合教育的模式,在全校范围内为学生营造出多主体共同教育的浓厚氛围。一方面,高校要承担起牵头组织领导的重任,结合当前新媒体社会环境,立足大学生真实学习情况,提前筹划,明确多元主体教育结构,并负责联系和落实。另一方面,高校需秉承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寻求合适的合作教育主体,可联合社会中的一些开展新媒体业务的相关机构或者单位来联合制定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具体方案,适时适当向新媒体方向倾斜,要主动摒除传统思想和理念的束缚,多接受新思想、新概念以及新内容,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施集聚更多优质资源和条件。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被提出了更多新的需求和标准。大学生群体作为当前新媒体的主要使用主体,他们对新媒体领域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如果能够将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和大学生感兴趣的新媒体紧密融合到一起,那么无论是对于高校还是大学生而言都会是一个全新的平台和领域,其可利用和发挥的空间也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拓展。因此,高校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新媒体的研究力度,要更深入去挖掘和发现新媒体资源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匹配需求,积极创新和优化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具体措施,切实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效性。(作者:熊振君,百色学院 中级工程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