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我们能否与外来入侵植物和谐共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入侵杂草的入侵特性 【中国妇女报】我们能否与外来入侵植物和谐共处?

【中国妇女报】我们能否与外来入侵植物和谐共处?

2023-12-16 02: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期,有关外来入侵植物危害生态和农业的报道屡屡见诸报端:

有贵阳“母亲河”之称的南明河受外来植物水花生入侵,初夏的河道上,水花生肆意生长,茂盛处犹如草原,河道已经看不到原貌。

在江西吉安县敦厚镇罗家村,随着气温的升高,水花生则在稻田疯长,严重威胁水稻生长,农民对此一筹莫展。与此同时,罗家村的一条水利灌溉沟渠,前几年还鱼虾成群,如今却已被水葫芦覆盖,不仅看不到鱼,虾也没了踪影,就连生命力较强的泥鳅,这几年也不曾发现过。

事实上,不仅仅是水花生、水葫芦,加拿大一枝黄花、豚草、紫茎泽兰、薇甘菊等外来入侵植物也履被提及,它们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如何对付外来生物入侵?近些年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一直在采取各种灭除活动。上周,农业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召开外来入侵生物大薸灭除现场会,打响了今年外来入侵生物灭除第一仗。农业部相关官员表示,我国面临外来生物入侵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导致物种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因素之一,每年造成几百亿元的经济损失和难以弥补的生态损失。

由此,治理外来生物入侵被提到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战略高度。那么,究竟如何治理才更科学有效?作为已经存在的生物种群,我们是否也能发掘外来入侵植物的价值为人类所用?甚至与它们和谐共处?本报驻云南记者为此采访云南省从事外来入侵植物研究的专家,来探讨这一问题。

外来植物中千分之一具有“入侵性”

云南被誉为“植物王国”,全国3万多种植物,云南就有17912种。如果外来入侵植物破坏了云南的生态多样性,对中国的生态多样性必然也会形成破坏。事实究竟如何呢?外来入侵植物目前在云南是怎样的存在状态?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孙卫邦从2002年就开始关注外来入侵植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首先解释:“外来植物中,可能有千分之一是‘入侵性’的。”他说,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西瓜原产于非洲,小麦、黄瓜、姜原产于印度,玉米、红薯、土豆、花生、草莓、南瓜、辣椒、西红柿原产于南美洲等等,它们都是外来植物,但都有益无害。

孙卫邦认为,云南独有的自然、地理和文化条件为外来入侵植物的进入和暂居提供了便利条件。热带、亚热带、温带等立体气候条件让不同的外来物种易于找到适宜的生存条件,而与多国接壤的边疆位置、旅游业发达的特点,也让外来植物有了“可乘之机”。

云南省现已发现的外来入侵植物证明了孙卫邦的分析。据统计,目前我国至少发现188种外来入侵植物,而据云南农业大学等单位承担完成的《外来入侵生物物种监测预警及可持续控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组调查发现,云南省外来入侵植物有158种。这些植物从其他地域传入,自己可以结种子、发芽、繁殖,形成自己的种群,并大量爆发,至少产生三个方面的危害:排挤本土植物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形成杂草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植物本身具有毒性,给人类或牲畜的健康造成威胁。

这158种外来入侵植物是否对“植物王国”的植物及其生态多样性造成了破坏?这也成为悬在植物科学家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所幸,研究发现,在云南扎根的外来入侵植物尚未对生态的多样性带来破坏。如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的马缨丹,主要在热带地区分布并造成危害,而云南的热带面积少,所以至今未见到破坏性影响,反而还被用作道路两边的景观植物。

换言之,外来入侵物种和云南本地生物物种尚能和平共处。

科学方法可让外来入侵植物失去侵害性

面对外来入侵植物,农业生产就没这么幸运了。

与缅甸接壤的德宏州不少农民提起薇甘菊就如同面临江洋大盗一般。薇甘菊原产于南美洲,因其生长速度奇快,会夺取其他植物的养分,导致其他植物难以生存,故有“绿色杀手”或“植物杀手”之称,亦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全球100种最具危害之外来入侵物种。德宏州本地的老人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邻国缅甸使用大量薇甘菊掩护兵营,极其轻巧且长有“翅膀”的种子便飞入了中缅边境的德宏州境内。

起初,当地人只是将长势郁郁葱葱开着白色花朵的薇甘菊视作寻常杂草,2006年一位专家研究发现薇甘菊为外来入侵物种时,这种植物已蔓延到10多万亩,给当地农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甘蔗、柠檬、香蕉、咖啡等农作物减产20%~50%,严重的甚至绝收。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副研究员季梅说,有薇甘菊的地方其他植物都长不起来,许多大树被它覆盖致死。冬季开花的植物少,那时放眼望去白花花的一片,就是被薇甘菊侵占的农田和林地。

2008年以来,云南省政府对在德宏等大面积发生薇甘菊危害农业生产的地区开展了专项监测预警及防控,季梅所在的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等多家单位在当地开展薇甘菊的防控研究和试验示范。借助这些研究和试验,至2012年,季梅和同仁们已根除4000多亩薇甘菊,新增纯收益6.43亿元,减少生态经济损失11.9亿元。

尽管今年的薇甘菊没有像往年一样扩散,而且面积减少了,但季梅心里清楚,控制成长速度近乎于疯狂的薇甘菊的蔓延,是一场持续的攻坚战。季梅的目标是把薇甘菊的危害程度控制到最低,使这个“植物杀手”逐渐失去侵害性,回归为一种普通的外来物种。

孙卫邦也认为,外来植物的入侵性并非天生携带,也不会一成不变。有些外来物种在原生地没有入侵性,引入到其他地域后却打破原有生态系统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入侵。面对这种情况,人类并非束手无策,而应研究这些物种的生物学特性,了解其脾性,用科学的方法将外来入侵植物从有害变为无害。

外来入侵植物的价值也可被发掘利用

“当一个外来物种已成功定殖并表现出比当地物种更强的适应性时,要想根除它是不可能的。”与外来入侵植物打交道多年的季梅深有感触。

人类应如何对待这些植物?

孙卫邦认为,首先,人作为生物界的一分子,应平等对待每一个生物。“入侵”是由人类作出的社会性定义,一旦人类的利益受到侵害,即定义对方行为为“入侵”,便要对其进行反击,甚至赶尽杀绝。但是从平等的视角出发,每一个生物体都有生存的权利,人类应给予其合理的生存空间,底线就是不伤害人类的利益。

从这种理念出发,孙卫邦主张对外来入侵植物实行科学管控,用生物控制生物。因为每一种生物在生态链中都有自己的生态位,相互依存又竞争。通过这种自然竞争,外来入侵植物必会被有效控制。

与疯狂的薇甘菊斗争了多年的季梅也持类似的观点。她在研究薇甘菊的过程中发现,同为杂草的大花菟丝子寄生在薇甘菊上致使薇甘菊丧失营养而亡,而大花菟丝子也因失去寄主源逐渐减退,其种子和全草还可作为中药,较其他人类直接干预薇甘菊生长的方法更有效和环保。

不仅如此,季梅和孙卫邦还认为,每一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人类应研究、了解外来入侵植物的生物特性,发掘其价值为人类所用。例如,能否发掘并筛选出薇甘菊速生的功能基因用于其他生长慢的植物?既然薇甘菊生长如此快、生物量又非常大,能否作为沼气原料开发农村新能源呢?

事实上,科学家们发现,研究某个物种如同跟某一类人相处,了解越透彻越容易靠近,越容易发现对方的价值。季梅认为,这是对外来入侵植物“在共存中实施管理”,而孙卫邦则认为,这是他向往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用感官欣赏自然,用大脑思考自然,用心灵贴近自然。

链接 什么是外来物种与外来物种入侵?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定义,外来物种是在自然和半自然的生态系统和环境中建立的种群,当其改变和危害本地生物多样性时,就是一个外来入侵物种,其造成的危害就是外来生物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主要有几个方面危害:一是造成农林产品、产值和品质的下降,增加了成本;二是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特别是侵占了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造成本地物种死亡和濒危;三是对人畜健康和贸易造成影响。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外来入侵物种有529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生物中,已入侵到我国的有51种;近十年新入侵我国的恶性外来物种有24种,常年大面积发生危害的物种有120种,对农业、林业、水利、畜牧业等造成严重危害。仅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为例,“十一五”期间年均发生面积1.7亿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达1100亿元,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造成的林业年均损失高达110亿元。

(原载于《中国妇女报》 2013-07-07)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