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作打破吉尼斯纪录,历时7年越过高峰,陈星汉带着新作《Sky光·遇》回来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光遇游戏主播名字 前作打破吉尼斯纪录,历时7年越过高峰,陈星汉带着新作《Sky光·遇》回来了!

前作打破吉尼斯纪录,历时7年越过高峰,陈星汉带着新作《Sky光·遇》回来了!

2024-04-19 19: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希望你可以记住我,记住我这样活过,这样在你身边呆过。”这是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写道的一句话。

而我们的一生,有着无数次的遇见,也会有数不清的离别。当这些聚散离合发生在游戏中,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陈星汉用了七年的时间带给了我们答案。

《Sky光·遇》,这款以“爱和给予”为主题的游戏,融入了陈星汉自身对生命、朋友与家人的理解,并延续了其作品一贯以恬静舒适而著称的风格。今天,由陈星汉研发、网易代理发行的《Sky光·遇》正式上线iOS。

一、《Sky光·遇》终于来了!TapTap高达9.3分

在知名的游戏制作人中,陈星汉无疑是特立独行的一个。他曾说过:我不希望当别人听说我是个游戏制作人时,他们想到的是低龄向、博彩性质的东西,而更希望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类似作家的职业。

而陈星汉此前参与制作的《云》、《花》与《风之旅人》等游戏,也正是由他所书写的静逸而美妙的生命之旅,带给了玩家感官与心灵上的全新体验。其中《风之旅人》更是打破了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获奖超过160项,成为了史上获得奖项最多的独立游戏。

因此,《Sky光·遇》自公布制作以来,便备受业界与玩家期待。苹果对《Sky光·遇》的青睐自然不言而喻,除了游戏上线后在App Store的大力推荐之外,还惊喜地在公众号推送了安利文章,大赞《Sky光·遇》,一分钟破10W+爆文流露出了苹果和大众的喜爱之情。

另一方面,用户长达7年的期待也直接反映在了游戏上线后的好评上。《Sky光·遇》在多个平台都口碑爆棚,TapTap评分高达9.3分,App Store评分高达4.7分,当中还有不少是玩家凌晨熬夜通关游戏后所留下的评价。

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多少人在等待这款艺术之作

早在2017年Apple秋季新品发布会上,陈星汉便在现场通过Apple TV演示,公布了《Sky光·遇》,短短几十秒的预告片,就已经惊艳了全场。

一直以来,只有游戏中的精品才能登上苹果发布会的舞台,如2016年任天堂首次跨界研发的《马里奥跑酷》和2015年引发手游MOBA革新风暴的《Vainglory》。由此可见,这款意识流的游戏,在公布初便已经受到苹果官方的认可。

随后,《Sky光遇》于2018年3月正式开启App Store预订,并获得了多次App Store Today专题的推荐与苹果官方推特的宣传,这种前所未有的资源推荐,代表着苹果官方在这款游戏身上寄予的重视与期望。

同时,作为陈星汉继2012年推出《Journey》后潜心开发7年制作的最新作品,再加上初次亮相便是iPhone十周年之际的苹果新品发布会这样的盛大场合,《Sky光·遇》的首次登场就吸引了各大媒体的热切关注,尤其在海外媒体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国际知名游戏媒体IGN、GameSpot等、科技媒体The Verge、Digital Trends等都在第一时间发稿播报了陈星汉重回舞台以及《Sky光·遇》将登陆iPhone、iPad和Apple TV平台的消息。在上部作品《Journey》前所未有的成功下,《Sky光·遇》延续而来的禅意美学和着重发力的多人社交体验成为了海外媒体的重点关切。

在游戏新媒体外,《Sky光·遇》更是登上英国知名游戏杂志《EDGE》封面,这家以匿名第三人称写作风格、年度大奖与长寿而闻名的游戏杂志,向来对游戏封面的选择都极为苛刻,而此次《Sky光·遇》登上五月份的杂志封面,无疑代表着这家传统游戏媒体对其的肯定。

《Sky光·遇》发布的消息,也引了国内游戏媒体的高度关注。多家头部游戏媒体对游戏制作人陈星汉进行了专访。在丰富的问答中,可以体会到陈星汉不同于业内的游戏观念与制作游戏的初心。

与媒体的评价相似,玩家对于《Sky光·遇》同样给予了肯定。游戏在2018年于新西兰和菲律宾地区进行了首次测试,不过由于游戏另类创新的操作模式,导致了初次测试的留存率并不理想。而当留存的玩家熟悉了操作后,游戏的魅力就完全绽放了出来。

玩家们纷纷在Reddit等社区中自发传播体验《Sky光·遇》的方法和心得,有玩家表示,虽然已经通关过一次,但永远不会从手机中删掉,甚至还有一对玩家在游戏里相恋相爱,在今年4月份举行了婚礼。

在加入了传统操作模式的二测、三测中,有更多国内玩家陆续加入了进来,与国外玩家在天空王国中相伴而行,并且对游戏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

可以说,《Sky光·遇》这款游戏备受苹果、国内外媒体以及玩家的宠爱。

三、为什么《Sky光·遇》能打动和震撼了这么多人?

很多人说《Sky光·遇》能带给他们一种特别的感觉,这种感觉很难形容,就像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笔者看来,也并非不能用常规方式去尝试解构这款游戏:

美,一直是陈星汉游戏的一大特色,无论是早期的《浮》,还是后来的《花》、《Journey》,都有一种空灵的美感。而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次《Sky光·遇》的画面,我想没有比“艺术品”更合适的了。

但和主流认知中的“艺术品”又稍有不同,相比起对观赏者的视觉冲击,《Sky光·遇》还蕴藏着一种需要用心体会的善意,而也正是这种“美”与“善”的结合,让它有了一种让人难以言喻的舒适感。

1.表层的美

在《Sky光·遇》里,陈星汉创造了一个光与暗交织而成的云上世界,从茫茫云海中的遗迹到孤寂悠远的荒漠,这些画面所呈现的美感并非由单纯的技术堆叠而成。

在技术之外,画面内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元素组合与悠久的古遗迹建筑文化让人回味悠长,同时也能感受到陈星汉近乎偏执的艺术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色彩的运用,《Sky光·遇》与市面上大多数唯美画风的靓丽色彩不同,它更加脱俗。宏大壮丽的场景内并没有流光溢彩的华丽装饰,有的只是湛蓝如洗的天空与绿林遗迹,白日用如梦似幻的云海与飞鸟鱼进行渲染,夜晚再用星光与烛火加以点缀,使玩家感受到内心的宁静。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与此同时,游戏悠扬的音乐更好的烘托了游戏清新唯美的画面,使玩家在游玩时有着沉浸式的游戏体验。但就像前文提到,相比游戏艺术般的视听体验之外,游戏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独特的“陌生玩家社交系统”。

2.内核的善

与大部分时间都在孤独前行,偶尔邂逅陌生人的《Journey》不同,在《Sky光·遇》的游玩过程中,玩家可以随时找到很多的陌路人。但当陌生玩家初次相遇时,并不能看到对方的样貌。只有靠近对方,才能用心火照亮对方的模样。

与陌生玩家在旅途中相伴而行,共同分工合作解锁关卡,使得玩家对周围陌生的伙伴是无条件信赖的,不同于现实世界中对陌生人的不安甚至烦躁,人性之善在《Sky光·遇》中不断地放大,那些源自内心的美好也随之放大,一而再再而三的触碰玩家心中的柔软。

当玩家与游戏中结交的伙伴分开后却又不知重会是何时,或许还会在未知的远方重逢,或许永远不会再相见。正如陈星汉所说的:《Sky光·遇》社交的沉浸感会远远大于我所知道的任何一款游戏。而这样的社交设计无疑会极大地提高用户粘度。

3.《Sky光·遇》颠覆体验,或许源于没有“数值”与“竞技”

除了独特的陌生玩家社交系统之外,很难在《Sky光·遇》里找到主流的系统设计,游戏的内容谈不上数值设定,更没有传统的竞技元素,仅凭着简单交互设计、纯粹合作模式就抓住了绝大部分玩家的内心。

也许是移动游戏行业经过数年飞速发展之后,市场对数值养成和竞技玩法等内容的厌倦,致使玩家渴求一款能真正回归游戏本质,回归单纯社交体验的产品,而《Sky光·遇》无疑是迎合了这个需求。

另外,游戏那艺术般的画面与沉浸式的社交体验也正好颠覆了玩家对于主流游戏的认知,而陈星汉这种使玩家在浮躁的现实世界中,静下心来去细细品味这款游戏的魔力,才使得《Sky光·遇》在市面中成为了最特别的存在。

四、是背道而驰还是行业清流?陈星汉能否说服行业一起长跑

《Sky光·遇》特有的魅力以及陈星汉自成一派的风格,让很多人喜欢上了这款游戏。而对陈星汉来说,他想展示给大众的不只是一款清新脱俗的游戏,而是游戏背后所带来的意义——让误解游戏的人爱上游戏,让行业其他团队共同制作这种触动人心的游戏。

“我希望《Sky光·遇》是一款将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游戏,通过这款游戏,能让对游戏有误解的人爱上游戏。”这是在手游那点事对陈星汉的专访中,他对《Sky光·遇》所提出的愿景。而尽管前作《风之旅人》狂揽了超160个行业大奖,但对陈星汉来说,现阶段的他更希望《Sky光·遇》能实现他的这一愿景,让更多人爱上游戏。

在游戏玩法上,《Sky光·遇》不追求当下流行的竞技,而是以柔和的社交冒险驱动玩家体验。在付费上,抛弃传统的数值、战力氪金,转向“为别人点亮”的付费理念。在游戏节奏上,它需要你静下心来去体会游戏,去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与此同时,《Sky光·遇》还承载着陈星汉另一个野心。“我希望这是让全家老小都可以一起享受的游戏,是全年龄段的,而非为特定某个群体打造的。同样的,我也希望在商业化上,《Sky光·遇》不仅能回本,而且能赚到一些,这样才能说服行业中的其他工作室去制作这种不同于主流的游戏。”

有人说这是一款属于行业清流的游戏,有人说这是一款背道而驰的游戏,而在笔者看来不仅如此,这还是陈星汉向行业展示对游戏的真正理解和制作能力的游戏。用7年时间做出这样一款极具创新的产品,让产品发声,说服行业一起长跑。

这是陈星汉作为独立游戏人的一份执着。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