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禄寺“茶汤”背后的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光禄寺 光禄寺“茶汤”背后的故事

光禄寺“茶汤”背后的故事

#光禄寺“茶汤”背后的故事|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那么,“茶汤”究竟是什么呢?经查考,“茶汤”还真有历史故事。我们且从“茶汤”的诞生说起。

在北京,“茶汤”是指一种小吃,最早出现于明代永乐年间。它的来头不小,是光禄寺为祭祀活动开发出来的一种食品。光禄寺是明代官方负责宫廷膳食的机构,洪武时初设南京。永乐帝迁都北京,在北京又设光禄寺,形成南北两个光禄寺的格局。北京光禄寺设在紫禁城东华门附近,主要负责操办官方筵席,提供宫中人员的日常膳食,以及为祭祀活动备办祭品等。在举行祭祀活动时,光禄寺要为参加祭祀的大小官员准备一些食物充饥,这在古代是一项困难的任务。特别是北京的冬天比较冷,在漫长的祭祀过程中,一般食物早已冰凉了,难以吞咽。怎样让大家能够吃得好呢?光禄寺的官员发明了“茶汤”这种用热水一冲就能吃的方便食品。

“茶汤”的做法是这样的:先将秫米、糜子等磨成面粉状待用,需要时用滚开水把秫米面冲成稀糊状,再加入红糖、白糖、青红丝、芝麻、核桃仁、什锦果脯、葡萄干、京糕条、松子仁等调料,即可食用。这有点像南方藕粉的吃法。想想看,在天寒地冻的郊外举行祭祀活动,能吃上这样一碗热气腾腾的“茶汤”,该是多么快活的一件事啊!

“茶汤”一经面世,就受到大小官员的欢迎。光禄寺的“茶汤”点心,使用的原料精致,制作方法也在不断改进。比如为了能又快又好地做出许多碗的“茶汤”,他们又研发了一种能装几十公斤水的大铜壶,以及一套特殊的冲泡技巧。所以很快,“茶汤”成了光禄寺的招牌食品,名噪一时。

不过光禄寺作为采购、管理、分配食品物料的官府机构,免不了会有官场上的通病,渐渐地滋生出贪污、浪费、腐败等弊端。明中期以后,宴会、祭祀等活动所用的食物常常出现缺斤少两、质量下降的现象。“茶汤”也不例外,因偷工减料、粗制滥造而成鸡肋。到明代万历年间,光禄寺的“茶汤”甚至成了京城嘲笑的对象。

据《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京师名实相违”条记载:“京师向有谚语云:‘翰林院文章,武库司刀枪,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盖讥名实之不称也。”可见,明代后期“光禄寺茶汤”已经成了名不副实的典型。清代人总结明代京师有“十可笑”:“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神乐观祈禳,武库司刀枪,营缮司作场,养济院衣粮,教坊司婆娘,都察院宪纲,国子监学堂,翰林院文章。”“光禄寺茶汤”竟然排名榜首,其声誉之糟可见一斑。

尽管“光禄寺茶汤”名声臭了,但“茶汤”作为曾经的皇家点心,在民间仍然得到追捧。有商家一代一代地制作叫卖“茶汤”,使它至今仍保持京城“名小吃”的称号。天津、山东、内蒙古等地也引进京城的“茶汤”,加以改造,发展成各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茶汤”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部分,生命力十分强大。

本文附图中的这枚瓷片,原出土于北京某地,从年代看,应是明末之物;从工艺看,属民窑产品。商家在碗的内底写上“茶汤”二字,意图应该是防止碗被食客盗去。它的存在表明,“茶汤”在明末北京的市场上仍是一种重要的饮食商品。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