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南阳旅游最值得去的7个地方,美醉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光泽县附近风景好的地方在哪里 这才是南阳旅游最值得去的7个地方,美醉了

这才是南阳旅游最值得去的7个地方,美醉了

2024-06-29 08: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龙潭沟旅游度假区

龙潭沟龙河漂流

在龙潭沟游玩、在五道石童攀岩,在龙河漂流挥洒激情……进入暑期以来,西峡龙潭沟旅游集团旗下的旅游景区总是游客如潮,欢乐满园。7月24日,记者来到西峡,感受着诗画山水中的清凉世界。

当日,记者来到有“中原第一瀑布群、天然奇石博物馆”美誉的龙潭沟景区。在省内首家服务标准化示范景区,瀑布、深潭、碧水、奇石、茂林与景区规范的服务、八方游客的笑脸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在水中与孩子嬉戏的刘先生来自陕西,他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二次与家人来龙潭沟,走沪陕高速到这里非常方便,龙潭沟花岗岩雄奇壮观,群瀑叠落飞泻而下,景色壮美。景区附近化山村的农家宾馆很有特色,坐在树下,泡一壶香茗、品尝农家饭,找到了久违的乡愁。

在五道石童景区,鬼斧神工的天然绝壁被设计成了攀岩基地,平坦的沙滩上放置着沙滩摩托,陡峭的神游峰新建了空中飞降,各种各样的亲水娱乐项目,让游客尽享清凉。12公里、长达3个小时的漂流同样带来美妙的旅行。龙河漂流有196米的水位落差,险滩、急弯、深潭,挑战着游客的勇气和胆量。艇下水流湍急,浪遏飞舟,顿时让人豪气顿生……

据龙潭沟旅游集团总经理李明介绍,该集团旗下有龙潭沟、龙河漂流、五道石童景区和五道石童宾馆四个旅游实体,目前,资源整合效果初步显现。集团依托化山龙潭沟农家别墅群等设施,将形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激情漂流、素质拓展等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完整产业板块。集团内部也将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全力向国家5A级景区迈进,努力把西峡龙潭沟旅游度假区建成河南乃至全国的精品景区。

“西峡美,惹人醉,不思归。”游历在诗画山水中的清凉世界,游客们不住地赞叹着。

国家5A级景区老界岭 西峡县

国家5A级景区老界岭

国家5A级景区老界岭

国家5A级景区老界岭

西峡县老界岭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境北部,伏牛山南坡上部地段,东与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接连。保护区建于1982年,是南阳市面积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又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西部属烟镇林场,东部属黄石庵林场。地理坐标北纬33o38’-33o47’,东经111o17’-111o31’。东西长 23公里,南北宽16.7公里,总面积23万亩,其中烟镇林场境内15万亩,黄石庵林场境内8万亩。

南阳西峡老界岭自然保护区地貌由中山组成,主峰走向北西--南东向,支脉呈羽状向南延伸。山势陡峭,沟壑纵横,峰峦迭嶂,气势磅礴。区内海拔最高点2212.5米,最低点600多米,相对高差1600多米。主要山峰有:崎角尖,位于太平镇乡东北部,是西峡、栾川、嵩县三县界山,

海拔2212.5米,为群峰之最,因山峰高矗,远看似向东引颈高歌之雄鸡而闻名。晴日山体呈青紫色,清晰雄伟;阴时云雾缭绕,时隐时现,其景壮观异常。老君山,位于太平镇乡西北部,离西峡县城约50公里,为西峡、栾川两县界山,海拔2192.1米,山顶有唐代所建老君庙。据明嘉靖《南阳府志》载:"老君山突峰悬崖,隐现云表,世传老子学道于此,药灶、丹炉遗迹俱存,故名。"此山数十里为原始森林区,老君庙整修一新,登山游览者颇多。

卧龙岗武侯祠 南阳市区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南阳武侯祠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城西卧龙岗上,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有1800多年历史,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十年躬耕隐居地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也是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茅庐”处,历史上著名的“三分天下”和“草庐对策”发源地。

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白居易《咏史》“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等诗句表明早在唐代时期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已成为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和人们凭吊先贤和陶冶情操的地方,有不少文人墨客都曾来此游览祭祀,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岗”,先后有众多国家高层领导人慕名前来参观过,为豫西南历史名胜之首。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4年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荣获新浪网“网友最受欢迎十大景区”。

内乡县衙 内乡县城

内乡县衙

内乡县衙

内乡县衙,国家4A级文化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城东大街。据《内乡县志》记载,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历经明、清多次维修和扩建,逐渐形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官衙式建筑群。

内乡县衙座北面南,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中轴线上排列着主体建筑大门、大堂、二堂、迎宾厅、三堂,两侧建有庭院和东西账房等,共6组四合院,85间房屋,均为清代建筑,被专家誉为“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内乡县衙是中国唯一保存最完好的封建时代县衙。

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中国文物报》评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十佳博物馆”,2006年荣膺国家AAAA级景区,2014年内乡县衙再度入选河南省文明风景旅游区。内乡县衙与北京故宫等一起被誉为是中国四大古代官衙国际旅游专线,享有“北有故宫,南有县衙”、“一座古县衙,半部官文化”的美称。

习近平总书记曾给市、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此对联就出自于内乡县衙。

中原唯一的五彩天然溶洞——天心洞 内乡县

中原唯一的五彩天然溶洞——天心洞

中原唯一的五彩天然溶洞——天心洞

中原唯一的五彩天然溶洞——天心洞

天心洞位于内乡县宝天曼生态示范区南缘,七里坪乡三道河村孤独垛的半山腰。洞口为罕见的对天直敞式,由一座二层仿古式琉璃画亭遮盖。天心洞为中原地带第一的天然大型溶洞,洞内天然五彩岩石壁画美不胜收。中原唯一的五彩溶洞――天心洞,天心洞已探明面积5万多平方米,洞壁天然岩画似群仙飘逸,被专家誉为溶洞一绝。天心洞为宝天曼国家地质公园三大主体景观之一。以洞壁遍布天然五彩花纹构成的各种图案而被地质界、旅游界誉为“中华溶洞一绝”,“天然的地下艺术宫殿”。

天心洞已探明可开发面积50000平方米。现一期工程已开发开放18000平方米。三个景区,各具特色。

第一分景区为“圣光普照”、洞壁五彩花纹绮丽。“水墨山庄”、“美人鱼”、“龙凤呈祥”等壁画浑然天成,“啸天犬”、“灵蛇吐珠”等钟乳造型唯妙唯肖,令人惊叹。

第二分景区为“天府飞雪"、区内集中洞内造型宏大、威武之奇观,有"天门雄狮"、"冰峰雪域"等大型景观,最高可达40米至洞顶。

第三分景区为”天海同心”、区内神极似的钟乳造型和洞壁图案与天上人间的美妙传说想结合,将“七仙女回天”、“明皇与贵妃”、“玉帝赐名”等故事如戏剧一般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游人面前。被专家学者一致誉为"华夏溶洞一绝"、"天然的艺术宫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丹江口水库

丹江口水库

丹江口水库

丹江口水库,横跨鄂豫两省,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库。水面碧波万顷,天水一色,山清水秀,美丽如画,奇山异石,独具姿彩,是嵌于丹江湖畔的一颗璀璨明珠。而淅川丹江大观苑则是立足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自然资源,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淅川丹江湖畔,按5a级景区标准兴建的,集生态观光、文化旅游、水上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当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和污染后,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在炎炎夏日中来让人躲避的世外桃源呢?在丹江大观苑上测得的pm2.5值为20,在这里可以静下心来,呼吸着新鲜空气,放慢自己的节奏,享受宁静与闲适。我们一行几人驱车来到了丹江大观苑。

这里依托丹江水库开发的丹江苑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是丹江口水库周边自然景观最丰富的区域。丹江大观苑是以“水文化、佛文化、药文化、楚文化、商文化”为主要内容,集“观赏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养生性”为一体的中原休闲度假胜地和祈福圣地。

中原第一漂——灌河漂流 西峡县

中原第一漂——灌河漂流

中原第一漂——灌河漂流

西峡灌河漂流 风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组成部分。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的西峡县。灌河漂流全长12公里,历经2个小时。是中原地带开发最早、距离最长、最刺激的漂流项目,被人们称为”中原第一漂”。

距西峡县城42公里、311国道、豫48省道从中通过。与龙潭沟瀑布群、耍孩关峡谷、老界岭风景区等重要景点形成黄金旅游环线。

老鹳河是丹江的重要支流,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主要干流长254千米,流域面积4219平方公里,落差1340米,漂流段落差480多米,漂流距离12公里,是中原地带最早开发漂流,漂流距离最长、最刺激、规模最大的项目,被人们称为“中原第一漂”,现已在国家工商局注册。

漂流过程中沿途佳景颇多,有“鹳河第一滩”。“九龙滩”、形象逼真的“卧龙”、“龙椅”、惊心动魄的“跳舞滩”等大小十八滩。在感受浪遏飞舟的同时,戏水也是鹳河漂流的一大乐趣。这里天天是泼水节,处处是水丈区,无论认识与否,见面礼就是相互泼水。遇到水缓处,跳到清澈见底的河中一游,游人会感到“忘记时间”、“忘记身份”、“忘记年龄”、“忘记烦恼”。

漂流过程中,有一批训练有素的护漂员为游客保驾护航,提供全套漂具及导游、保险等系列服务,让人有惊无险,游得舒心,玩得开心,并让游客感受大自然的洗礼,体味回归自然、挑战自然的乐趣。风景哪里最好,尽在中原第一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