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十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情况 中国古代文学史(十二)

中国古代文学史(十二)

#中国古代文学史(十二)|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先秦散文

       一、关于散文的概念

       1、广义的概念:除了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文章都应划入散文的范畴,包括辞赋、骈文,还有应用性的文章。忽视了散文的审美特征,把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和传统意义上的文章完全混同起来,缺乏现代意识。

        2、狭义的概念:以现代的散文概念为依据,以纯文学意义上的形象性、抒情性为标准来界定中国传统散文的范畴。 脱离了中国杂文学观念的实际情况,画地为牢,把大量具有审美意味的优秀文章排除在散文之外,不符合中国散文的历史实际。

        3、以中国散文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既以审美特征为散文的基本要素,又不排除那些具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文,而是从应用文中排除掉那些毫无意味的文章,真正坚持了宽严适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散文标准。

        二、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殷商西周时期,主要作品有甲骨卜辞、铜器铭文;

        2、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大量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春秋》《左传》《论语》《老子》等,是叙事散文的成熟期;

        3、战国中后期,以《孟子》《墨子》《庄子》《荀子》等为代表,这一时期,散文的结构渐趋宏大完整,论辩逻辑渐趋严细密,是论辩体散文的成熟期。

        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的,散文作品中蕴含哲学道理,纪实史料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㈠、历史散文

       以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多重稳定性,同时也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方式,即十分注重史官文化。古代散文的形成与中国发达的史官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西周时代,“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之说(事为《春秋》,言为《尚书》)。早期的《尚书》,除假托的部分,完全是史官所保存的文件的汇编;《春秋》虽相传经过孔子的删定,但仍然保持着史官记录的体式。战国初形成的《左传》、《国语》也利用了大量史官记录,但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官方著作。至于战国末年至秦汉之际形成的《战国策》,其主要来源是策士的私人著作。总体说来,这个过程表现为官方色彩逐渐减弱。

       《左传》(编年体)的文学特点:

         一是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又紧张动人的情节;

         二是善于塑造人物形象;

         三是善于写战争,并不直接描写战争本身,而是把重点放在战争发生的背景以及评论战争成败的原因上。

       刘知几称《左传》“文典而美”“言简而要”“事祥而博”,正确地概括了他的史学和文学两方面的特色。其史学成就表现为鲜明的倾向性和富于文采的笔调,文学成就表现在无论写人、叙事、说理,都生动精练,有声有色,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的典范。

         ㈡、诸子散文 

        1、士阶层兴起

        春秋战国时士,是一个令人眼花镣乱的阶层,从王室到社会底层,各个领域都留有他们的身影。从社会地位看,从春秋中后期,迟至战国以前,是"一个特定的等级。《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这十等为: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士上面有王、诸侯、卿大夫,下面有庶民、奴隶。作为一个等级,士的衣、食、婚、丧都有特定的规范。从社会角色看,士多数以武士为业。从春秋中后期到战国,士的社会角色逐渐由主要为武士转为主要为文士。分为三种,一种是依附于卿大夫家族,或担任卿大夫家臣,或服务于公室。第二种是脱离卿大夫家族而独立门户,成为公室官吏或其他贵族家臣。第三种是承担公室兵役义务,战时为兵,平时从事训练和农耕。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皆兴养士之风,齐国为此曾在国都临淄城稷门外设"稷下学宫",招徕天下名士。

       由于王室衰微,过去由官府所掌握的知识文化才得以外流,知识开始下放到民间,开始为新出现的“士”阶层所讲习,由此就开创出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一个异常盛大的文化思潮。当时儒家和道家这两大家的创始人孔子和老子,孔子就曾亲自到东周朝廷中去学习礼仪,而老子本人即曾在官府中担任“柱下史”的官职,后来归隐,正是“"带艺还乡”。

       “士”阶层是由衰落了的贵族和上升了的平民构成的一个特殊阶层。“士”阶层由于失去了过去作为贵族的优越地位,就转而讲习知识文化,希望由此弥补失去了的有利条件,而重新参与社会政治实践。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表面上看是有一个异常盛大的讲习知识文化的场面,实质上则是要求把知识文化和官府和政治重新统一起来;是要改变过去宗法制的由贵族血缘世袭的政治制度.而代之以由掌握了知识文化的“士”阶层来担任全社会的政治领导职责。所以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希望得到重用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思想各据一端,精彩纷呈。

        2、他们的作品就形成了诸子散文,这些散文内容上以社会批评为主要特色,在形式上则形成了放言无忌和多用比兴、取象的特点。正因为它是随着争辩的风气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趋向,就是从简约到繁富,从零散到严整。这一时期的散文已经有意识地注意刻画人物的性格、追求情节的曲折性和语言的生动性,具备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在思想领域,形成了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哲学突破时期,从而奠定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实的核心和基础。从文化史的意义来说,诸子的思想,尤其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也是研究中国文学史所不可忽视的。

         3、主要学派和代表作家、作品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代表作品:《论语》、《孟子》主要思想:“仁”“礼”;                孟子的民本思想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代表作品:《墨子》

            主要思想:“兼爱”“非攻”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代表作品:《老子》、《庄子》

           主要思想:“道”“无为”“齐物论”

          ★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子     代表作品:《韩非子》

             主要思想: “人性本恶”“法治”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是孔子和韩非子的思想在我们当今社会中的生动的体现。

         4、讲解老子的《曲则全》,分析其主要的哲学思想

        三、先秦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先秦散文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思想被后代史传文学继承下来,《春秋》的寓意褒贬、《左传》的直书无隐奠定了中国历史散文的基本品格;《庄子》开启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对李白、苏轼的影响尤大。中国文学史上发生的多次“古文运动”,大多主张“文必秦汉”。可以说,整个中国的传统散文就是在先秦散文的笼罩之下发展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