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第一讲:元曲的基本概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元曲包括杂剧和什么两种类型的曲子 元曲第一讲:元曲的基本概念

元曲第一讲:元曲的基本概念

2024-07-11 15: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三、元曲的产生:

    1、元曲产生的背景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元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了元曲的形成;第三,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失去仕进机会,仕途失落的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抒愤,大量涌向勾栏瓦肆(勾栏,又作勾阑或构栏,宋代勾栏多同瓦市有关。瓦市,又名瓦舍、瓦肆或瓦子,是大城市里娱乐场所的集中地,也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文坛便掀起波澜。儒生不幸文坛幸,这是促成元代杂剧和散曲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四,元曲也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2、产生的几个时期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它的发展以元仁宗延祐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北方,后期则向南方转移。这一点,与杂剧创作的情况基本相似。元前期散曲作家中,关汉卿、王和卿、白朴、马致远、卢挚、姚燧为代表。南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给予元曲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元杂剧源自宋杂剧、金院本剧作者,对社会人生颇多感悟,写出了深刻思考人生处境与命运的剧本,通过“情”来透视社会。而散曲创作则内容广泛,当中以叹世归隐的主题最为突出。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则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元后期的散曲创作,与前期散曲作家中大多为北方人不同,后期散曲作家的主体基本上由南方人或移居南方的北方人构成。张可久、乔吉、睢景臣、刘时中、贯云石、徐再思等人为代表。这一时期创作题材都集中在爱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迹,以显示剧作者们的独特追求。如在表现爱情时,他们更注重“情”本身,因为渴望寻找一个避世的地方,他们在文人事迹剧中歌咏自己不遇的苦闷,怀乡的愁绪。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当时的主要体裁。元朝晚期,虽然元杂剧在舞台上仍占有重要位置,主题以对封建道德的宣扬、离奇情节为主,但是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杂剧创作中心南移,重要剧作家多活动于今天浙江省和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加强了与南戏交流的机会,提供了戏曲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尤其是南戏、昆剧及粤剧。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辞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这也是导致散曲式微的一个因素。

    3、元曲产生的意义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

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元曲是中华瑰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只要我们细细地玩味元曲,我们就会发现,元曲这种重要的文学与以前的文学在语言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唐诗语言重形象,宋诗重理趣,宋词主抒情,且表现在作品上风格各异,文人气息甚浓,而元曲的语言则亦文亦俗,为塑造作品所要表现的人物服务,有着其特定的语言魅力。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