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安全吗?我国种植的转基因农作物有哪些?来看看科学家怎么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允许进入中国的国家有几个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我国种植的转基因农作物有哪些?来看看科学家怎么说→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我国种植的转基因农作物有哪些?来看看科学家怎么说→

2024-01-20 08: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中国三农发布 农视网

今天

小编带你来关注一个

特别的话题

转基因

一谈到转基因

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

它究竟安不安全?

近日

《三农三人谈》节目请到了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李新海所长、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李香菊研究员

两位业内科学家

来给大家详细解读

有关转基因的那些事儿

↓↓↓

▲ 完整视频:《三农三人谈|让科学家告诉你,转基因是什么?》

什么是转基因?

提到转基因,大家最关注可能就是转基因的安全性问题,但是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转基因?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新海:

现在我们谈到的转基因技术,实际上就是利用工程技术,将来自于一种生物的基因或者多个基因转入到另一种生物之中,使得后一种生物能够获得新的性状。

比如,来自于微生物的抗虫基因转移到玉米、转移到棉花之中,使得玉米成为抗虫的玉米、抗虫的棉花。那么,抗虫玉米就具备了对玉米螟的抗性,抗虫的棉花就具备了对棉铃虫的抗性。所以,目前转基因技术也是生物技术中的一种前沿技术,广泛地应用到了农业、医药,还有能源等领域。

比如大家熟悉的动物疫苗,食品里的添加剂,酶制剂以及我们熟悉的胰岛素,大多都是用转基因技术制造的。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李香菊:

比如说大豆油,好多都是用进口大豆压榨的,使用的很多是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

传统的杂交育种技术是两种不同的物种或者不同的品种进行杂交,它引入的可能是成千上万的基因。而转基因技术是一个基因或者几个基因引入到另外一个物种或品种当中。那么,杂交育种和转基因技术的科学道理是一样的吗?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新海:

它们都属于育种技术的一种,相比来看,转基因技术是精准地将一种或两种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之中,跟常规的杂交技术相比,这项技术更具有精准性,能够做到定向的精准改良。

食用转基因食品会降低人类生育能力吗?

有一些传言说转基因食品不安全,吃了会影响人的生育能力,大家都很担忧。那么,这个传言是真的吗?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新海:

实际上,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要经过系统地、全面地安全评价。我们国家已经建立了一种与国际接轨的安全评价技术体系,在食用安全这块,包括了营养学方面的评价、毒理学方面的评价。所以说,对经过安全评价的这些产品来说,食用安全性方面是没有问题的。

另一方面,转基因食品和常规食品的主要区别就是转入的目标基因所表达的蛋白,实际上是一种蛋白质。我们食用了经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这些食品之后,实际上这些蛋白质在我们的肠胃系统之中全分解了,分解成氨基酸或者小分子,变成能量被吸收了,在提供能量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排出去了,跟遗传物质传递是没有关系的。

谈到会不会影响生育繁殖能力,我记得在2010年,某一个网站上报道了广西在校的学生因为食用了转基因食物,引起了男性精子活力下降这么一个话题,但经过核实后不是这么回事。实际上,广西没有种植过转基因玉米品种,现在农民种植的都是常规的玉米品种。核实完之后,这是广西的某个医院 对广西的在校大学生性健康进行调研后形成的一个报告,但是这个网站就借用了调查报告中的部分内容,说是由食用转基因食物所引起的,这种报道是不实际的,属于虚假新闻、谣言。

到现在为止,科学上没有证据证明食用转基因作物对男性生殖健康有影响,这方面的报道是没有的。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李香菊: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例报道说食用了转基因食品以后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影响。

也许有人会说,转基因食品影响人的生育能力,可能一年、两年甚至是十年、二十年不一定看得出来,那么下一代、再下一代、下下一代会不会有这种可能呢?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新海:

这个话题实际上也是大家普遍关心的,就是说我这一代人吃了,下下代人会不会有影响,实际上科学上也是没有证据的。

我们现在做的食用安全性评价,使用的都是小白鼠,都是超大剂量来进行安全评价的。比如90天急毒性的实验,它会延伸到一到二代这种安全评价的剂量。

另一方面,我们也请军事医学科学院采用抗虫玉米来喂与我们人类关系比较近的猴子,已经进行了两代实验, 实践证明都是安全的。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李香菊:

我们现在就是用90天大鼠饲喂,实际是一个急性毒性,而且我们还有两年的大鼠慢性毒性的饲喂。我们采用的方法就是类似于农药这种安全性评价方法,这样的方法是按照超大剂量来使用的,比我们平常用的人摄入的剂量要大得多得多。而且90天大鼠的饲喂相当于大鼠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八分之一,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大鼠来讲已经是很多年了,相比人来说是很长的时间了,也没有发现说转基因食品能够对它造成任何的伤害。

全球有71个国家使用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产品

目前,全球的转基因技术发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都有哪些国家已经运用了转基因技术?都会涉及到哪些产品呢?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新海:

转基因技术目前来看已经广泛运用到了我们农业、医药 、工业,还有能源领域。在农作物这一块,用转基因技术主要是研发出抗虫的、耐除草剂的,不管是玉米、大豆、油菜,还有水稻我们也正在利用转基因技术进行研究。目前全球统计来看,79%以上的棉花使用的都是抗虫的棉花品种。

至于玉米,全球31%使用的是抗虫耐除草剂的玉米品种,当然有耐旱的玉米品种。大豆比例还是挺高的,全球达到了74%。

所以目前来看,转基因在解决生产中如虫害、除草所产生的药害这些问题上,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李香菊:

从1996年开始,世界上已经有29个国家和地区种植转基因作物,有25年的时间了;有42个国家和地区把转基因产品用作进口,用作加工原料作为饲用或者是食用,所以整体来讲,种植和应用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有71个。

从一开始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到目前扩展到32种作物,还包括了马铃薯、苹果、甜菜、亚麻、疫苗。转基因的疫苗、啤酒的发酵,还有抗生素都有一些是转基因这种产品,比如像发酵奶酪这样的微生物也有的是转基因的。整体来讲,转基因在世界上的应用还是非常广泛的。

欧美人吃转基因食品吗?

欧美国家的人就不会消费转基因食品,这是真的吗?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新海:

这是不真实的,跟实际情况不相符。美国确实是一个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大国、出口大国,也是消费大国,他们生产出50%的转基因大豆和80%以上的转基因玉米实际上都在国内消费了。

比如,美国人早上喜欢玉米片和牛奶混在一起作为早餐,他们食用油基本上都是转基因产品。另外,最近美国也种植了抗氧化的转基因苹果,实际上它在国内也进行了消费。还有快速生长的三文鱼,他们也进行了消费。所以说,美国人生产出来的这些转基因产品,他自己也消费了,应该说还是一个消费大国。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李香菊:

不但美国有食用转基因食品,欧洲人也食用。目前有42个国家和地区允许转基因产品进口用作加工原料,比如说榨油、做饲料,还有一些其他的用途。

那么,欧盟这些国家自己生产转基因食品吗?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新海:

目前来看,欧盟国家种植得比较少,但是他们从美国、南美、巴西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量是比较大的,比如大豆,2019年欧盟进口的转基因大豆超过了1200万吨, 还有食用油等等这样的产品加工方面。

我国转基因技术进入到世界第一方阵

目前,全球获批种植共有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甜菜、马铃薯、苹果、苜蓿等32种植物。过去20多年来,全球71个国家和地区、几十亿人消费这些转基因食品。

我国也是较早开展农业转基因研发工作的国家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对棉花、水稻、大豆等转基因研发工作进行了部署。2008年,国家启动农业领域唯一的科技重大专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农业转基因研发进入快速发展期,多项关键技术有所突破,并获得发明专利近3000项。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现在已成为第二研发大国,实现了从局部创新到“自主基因、自主技术、自主品种”的整体跨越,为转基因产业化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新海:

比如在转基因产品研发方面,我们的转基因抗虫棉自1996年到现在,整个国产市场99%以上的种植面积用的都是我们国产的抗虫棉。当然这些棉花也走出国门,在中亚地区,比如吉尔吉斯斯坦也使用了。另外,我们也研发出抗虫耐除草剂玉米,这些玉米也获得了美国的上市许可,我们也研发出了耐除草剂大豆,这些产品在阿根廷也获得了种植许可。同时,我们也储备了一批比如耐旱的玉米、耐旱节水的小麦、抗虫的水稻,这些产品实际上都很有市场竞争力。

在技术的研发方面,我们也是高度重视,针对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这些主要作物,我们国家都形成了比较规模化、高效的转基因技术体系,这个技术体系可以满足我们开展转基因育种的需求。

搞转基因育种,实际上离不开基因资源,在基因的挖掘和拥有这一块,我们也很重视。跟我们育种相关的这些重大基因,我们也掌握了一批,2008年以来,实际上我们克隆这方面的基因数量也超过了300多个。总体来说,我国的转基因技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跃入到了国际前列,应该说进入到世界第一方阵。

当然相比来看,产业化应用还是相对滞后一些。

国家将生物育种提升到了战略高度

与国际转基因作物市场发展的强劲势头相比,我国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一直处于滞后局面。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始终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粮食问题。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打好种业翻身仗”作出部署,提出要在尊重科学、严格监管的前提下,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那么,生物育种技术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技术?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新海:

我们现在谈的生物育种实际上是整个生物技术育种的一个统称,包括了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合成生物技术,应该说都属于生物育种范畴。

转基因技术是整个生物育种中,到目前为止我们应用比较充分的一种技术,在全球来看也是应用最快的一项技术。

在利用转基因技术上,我们研发出的这些抗虫、耐除草剂的玉米、棉花、油菜这些产品,实际上是解决了我们生产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所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转基因育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推动转基因产业化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那么,推进转基因产业化会对我国农业发展带来哪些益处呢?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李香菊:

首先有一点,我们国家目前粮食单产还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提高产量。到2030年,要保证我们的粮食单产增产20%,才能够满足我们的粮食生产的需求。达到这个目标,靠我们常规的育种技术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常规育种进行了这么多年,已经遇到了瓶颈,所以我们需要用高新的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而目前转基因技术就是实现我们这一目标的一个很好的技术,来达到高产的目的。

另外的一个问题就是,目前我们靠化肥和农药过量的投入来实现农业的高产,实际对环境是有压力的,这种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我们需要靠转基因的技术来解决这样的矛盾。

在劳力的需求上,农村的劳力逐渐向城镇转移, 这个矛盾也日益突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规模化和机械化、集约化来进行种植,而转基因作物就能够满足我们这样的需求。

所以,这也是我们目前为什么要进行转基因作物的研发,而且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转基因作物研发的一个目的。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新海:

比如说玉米、大豆是我们国家主要的粮食作物,实际上在这两个物种上,我们供给压力还是蛮大的。

但另一方面,我们把玉米和大豆生产好,实际上也面临很多逆境因素的影响,比如害虫对玉米的产量影响损失就达到10%以上。

杂草也是影响作物产量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现在,除草主要采用的是除草剂,如果稍微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药害,对产量损失也都很大的。

比如抗虫玉米,我们使用它就会对虫子产生防控作用,无形之中虫子防控住了,实际上把产量也拿回来了。

有组数据,从1996年到2018年,全球因为种植转基因作物,实际上挽回的产量达到了21.6%,整个数量来看是8.22亿吨,如果要换成耕地,能达到近35亿亩。

我国种植和研发的转基因农作物都有哪些?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李香菊:

我国目前大面积种植的是转基因的棉花,就是抗虫棉,另外还有抗病毒的木瓜。

在种植抗病毒的木瓜上,从2008年开始,因为国家重大专项的支持,我们已经有很好的技术储备,但是这只是在试验、试点种植当中,还没有在真正走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研发的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的市场份额达到了99%以上,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危害,减少农药用量65万吨,直接带动新增产值累计650亿元。

同时,4个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和3个耐除草剂大豆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育成达到审定标准的新品种100多个。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但是单产水平低,2020年,我国大豆单产为132公斤/亩,与世界平均单产185公斤/亩相比,相差53公斤/亩。

我国大豆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程度低,人工成本较高,生产成本为625.9元/亩,比美国和巴西分别高出31.2%和41.9%。

各种原因叠加在一起,造成我国大豆产量缺口大,进口依存度接近84%,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进口大豆10032.82万吨,同比增幅11.7%

我国目前玉米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6亿亩左右,2020年种植6.19亿亩,总产量2.61亿吨,自给率约为95%。但是,单产水平低,以2020年为例,我国玉米单产为421公斤/亩,仅为美国的60%。

我国开展转基因大豆和玉米产业化试点

2021年,农业农村部开展了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的产业化试点,那么选择这两个作物主要的考虑是什么?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新海:

选择这两个作物进行试点,实际上是跟我们国家的国情紧密相关的。玉米和大豆是我国比较重要的两种粮食作物,目前我们的供给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众所周知,我国玉米和大豆的单产水平还是比较偏低的,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品种和种植技术没有适应我们生产方式的转型和发展,而抗虫和耐除草剂品种的使用,能够带动种植密度的增加, 有效地防控虫害。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李香菊:

还有一个方面是,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和耐除草剂大豆的种植,能够利用这种目标的除草剂来改变靠人去防治杂草的现状,有利于规模化和机械化的种植,这对于提高作物的生产竞争力和我们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是非常有用的。

2021年,在我国大豆、玉米典型生态种植区,开展了严格可控的试点种植,遴选优良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和抗虫 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品种,选择种植的几个试点地都具备良好的自然和物理隔离条件。

跟踪监测发现,在除草方面,常规大豆需要喷施2-3次除草剂,而且需要三种除草剂混用,按指导剂量喷施后,杂草灭除慢、不彻底。大豆苗生长期期间除草后,部分大豆苗出现明显的药害症状,除草 20天后,杂草再次生长,只能采用人工拔除的方式进行控制,增加了劳动力成本。

转基因大豆品种只需用草甘膦一种除草剂进行除草,杂草不但灭除快,而且还彻底,大豆叶片没有药害损伤,土壤残留少,一次除草就能控制杂草生长。初步统计结果显示,转基因大豆可以节省除草成本50%以上。

在试点中种植的转基因玉米品种,转入了抗虫基因和耐除草剂基因,在试点玉米生长过程中,遭遇了草地贪夜蛾的侵害。跟踪监测发现,常规玉米品种需要进行3—5次杀虫剂防治,如果减少农药喷洒次数,就会导致叶片残缺不全,雄穗大部分被草地贪夜蛾啃食咬断,玉米穗受害。而转基因抗虫玉米在不喷施杀虫剂的情况下,表现了良好的抗虫效果,特别是转入两个抗虫基因的玉米品种,在生长期很少看到有草地贪夜蛾侵害的症状,防虫效果达到95%以上,经过对试点的统计显示,较不喷杀虫剂的常规玉米可挽回约50%的产量损失。

我国转基因产业化试点效果显著

我国开展的转基因产业化试点成效如何?粮食的产量能提升多少呢?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李香菊:

我们经过了一年的试点种植,成效是非常显著的。首先,转基因作物的特征特性是非常明显的,我们的耐除草剂大豆打一次除草剂就可以使除草效果达到95%以上,转基因大豆和玉米它的增产也是非常显著的。

同时,可以减少农药78%以上,我们监测也发现了,种植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对昆虫和土壤生物是没有影响的。由于转基因玉米减少了虫害的发生,就保证了玉米的籽粒不发霉,它的品质比原来要好得多。

另外,转基因大豆和玉米可以用同样的除草剂,这就保证了两个作物的安全种植。在轮作和间作上,玉米和大豆轮作间作也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新海:

目前,我们使用抗虫的玉米或耐除草剂的大豆,能够比常规同等条件之下增产10%以上。

转基因技术处于种业3.0阶段 我国向4.0迈进

从种业的贡献上来讲,转基因品种对种业的贡献有多大呢?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新海:

从全球来看,我们整个农作物的市值像美国一样,也达到了有四五百亿这样的市场浓度,那么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来自于转基因的品种,它占了158亿的份额。

但另一方面,转基因技术确实带动了整个种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促使整个种业向一体化、高新化方向来迈进。当然,更重要的是采用这项技术解决了我们种业发展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从种业技术本身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都想用1.0、2.0、3.0和4.0这样的一个代际来表述,1.0实际上就是系统选择,从农家种中开始选,2.0叫杂交育种技术,3.0实际上就是分子育种,再加上杂交等等,4.0就是我们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融合往设计育种方向来发展。那么,其中转基因技术是处于在3.0这个阶段,下一步跟设计育种融合,我们想把种业技术向4.0方向迈进。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芯片,那么从种业的竞争力上来讲,如果不去发展、推广转基因产业化,将来会不会在国际上受制于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新海:

确实有这方面的考虑,因为转基因技术在解决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一些问题上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全球来看也是这样。到目前为止,转基因技术是我们农业领域应用最快、解决问题最深刻的一项前沿技术,所以我们国家要发展转基因技术,一方面就是想解决我们国内的重大的问题和满足我国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提高我国种业竞争力很重要的一个选择路径。

我国为何要进行转基因产业化试点?

有人也许会问,像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转基因作物获批之后就可以进入市场了,但是我们国家是规定审批过后还要再进行产业化试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新海:

我们国家从2019年以后就陆续批准了,到目前为止有四个抗虫耐除草剂玉米,有三个是耐除草剂大豆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在批准之前,实际上这七个转基因玉米也好,大豆也好都进行了系统安全评价,所以安全性是有保障的。但是,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都谈到了,我们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

所以开展试点,一个是想通过试点来凝聚共识,为产业化探索一条道路。第二点也想通过试点来进一步展现我们抗虫耐除草剂玉米或者耐除草剂大豆它的综合性状的优良性,在增加产量方面、保护环境方面,它这些特性能不能体现出来。

另一方面通过试点,我们也想把目前的转基因安全评价办法、品种审定办法、农药登记等相关的制度配套起来,为产业化推进打下一个政策的基础。当然通过产业化试点,我们也想围绕着抗虫耐除草剂玉米或者耐除草剂大豆这种良种来形成一个高效的种植模式。

我们也想考虑在试点过程之中同步进行科普宣传,来提高公众对转基因的认识。

我国分五个阶段对转基因产品进行安全评价我国分五个阶段对转基因产品进行安全评价

我国分五个阶段对转基因产品进行安全评价

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需要经过哪些环节测评呢?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新海:

我国高度重视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目前已经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系统全面的安全评价办法。依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转基因产品安全评价分了五个阶段,从实验研究到中间实验、到环境释放、到生产性实验,最后积累这些数据,我们才能申请安全证书。在每一个阶段,都要进行安全性评价,如果发现有安全性问题的,就不可能走到下一个阶段。

另一方面从评价的内容上,我们也包括了食用安全性评价、环境安全性评价,以及分子特征分析评价。在环境安全评价方面,包括了生存竞争能力、对植物和动物群落的多态性影响,转入的目标性状,它的性能表现等等,所以通过环境安全评价,基本上能保证环境的安全。

还有就是食用安全性,包括致敏因子的评价、毒理学的评价,也包括营养因子它的分析和评价等等。

通过这些评价,我相信我们的产品在食用安全性方面也是都有保障的。所以,从评价的环节、内容方面来看,方方面面实际上是能够保证通过安全评价的产品的安全性能。

从1996年到现在,全球种植像抗虫玉米、耐除草剂大豆、耐除草剂油菜、抗虫棉花已经有25年的时间了。实际上也吃了,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发现经过科学证实的一例安全性问题。世界上这些国际合作组织,比如世界卫生组织、粮农组织,还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等,他们也发表过一系列的报告证明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

转基因技术1989年开始应用于食品工业领域,目前广泛使用的啤酒酵母、食品添加剂等,很多都是转基因产品。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以来,全球71个国家和地区几十亿人口食用转基因农产品,没有发生过一例经过科学证实的安全性问题。

根据500多个独立科学团体历时25年开展的130多个科研项目,欧盟委员会2010年发表报告得出结论,“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并不比传统育种技术更有风险”。

转基因技术会不会给环境带来影响?

大家也很关心这样一个问题,一些转基因作物它具有抗病虫害等特性,那么我们继续去运用发展这些转基因技术,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吗?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新海:

从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实践来看,目前我们采用种植的作物基本上都是抗虫和耐除草剂作物品种。也有一组数据显示,种植转基因作物品种对环境有优良特性,据统计,1996年到2018年,因为种植转基因抗虫作物品种,农药的总用量减少了8%以上。另一方面也有统计,仅2018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减少了230亿公斤。

因为少打农药,有利于整个环境的改善等等这些方面,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际上是相当于1530万辆小轿车它的年排放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种植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品种是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

那么,还会有其它不好的影响吗?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新海:

凡是转基因品种许可上市的都要经过系统的安全评价,包括很多内容,像转入的目标性状,它的有效性、它的评价、生存竞争能力方面的评价,还有对生物多样性,包括植物 、动物等等这些方面。

在生存竞争力方面,我们主要采用的对照就是常规的品种,我们看它对杂草的抗性等等,看看有没有差异,没有差异说明它是安全的。

另一方面,我们研究它的基因漂移特点 ,就是说转基因作物的花粉是不是漂移到常规品种上,会不会引起生态的这种风险性,我们要好好地进行评价。通过环境安全性评价,在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方面就是转基因作物种到农田里去了,我们还要监测。我们现在使用很多的都是耐除草剂的作物,还有抗虫的作物品种。我们也想看一看,常年种植完之后,是不是在抗虫方面产生抗性了,所耐的除草剂是不是杂草方面也产生抗性了。我们要好好地去监测,因为这些监测我们随时进行综合防控,主要目的还是想使得这些抗虫类作物品种或耐除草剂作物的品种能够长时间可持续来利用。

当然在整个转基因产品的加工、销售、流通各个环节,我们有相应的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来保证每个环节安全性,不至于流漏在我们环境之中产生其它的风险。所以这样一看,从转基因产品的研发到后面的销售、流通和加工,我们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来保障,所以转基因产品对环境的安全性方面是没有问题的。

转基因育种未来可以代替常规育种吗?

转基因育种的技术具有这么多优势的特性,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更多地去扩大转基因育种的范围?将来它有没有可能慢慢去替代常规育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新海:

许多技术实际上都是围绕着创造新种质这个环节来提高它的效率的。转基因技术现在来看,还是要把它用在适合这项技术发挥优势的地方,比如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如果用杂交技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那就不至于用转基因技术来解决了。

但是恰恰是常规的杂交育种技术解决不了,有了抗虫和耐除草剂这种产品的需要,所以我们开始要寻找新的技术,这时候转基因技术就使用上了。

转基因育种比较可贵的是,解决了我们目前种质资源库中所没有的,或者达不到育种生产需要的新种质创制的需要。

生物育种产业化为农业发展带来哪些机遇?

未来我们要继续发展包括转基因在内的生物育种产业化,这会对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李香菊:

我们目前的种业已经进入到了由“常规育种+生物技术育种+信息化育种”的4.0时代,一个基因一个产业已经形成了现实,目前由一个基因转入一个基因或者一个性状到了可以转入多个性状,比方说复合抗虫耐除草剂、抗旱、改善品质等等这样的性状把它复合到一起来作为我们生产应用。

我国试点种植的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和大豆也展现了一个非常好的前景。可以预测,在我国大面积推广抗虫玉米等作物,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达到每年减少35万吨,推广抗旱的作物可以节水20%,推广氮高效利用的作物可以节肥15%,所以这就看出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既有很明显的经济效益,又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怎么看待转基因的问题

其实唯一需要的态度就是

科学地去看待这件事情

因为它本身就是个科学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

粮食安全始终是

保障国家安全的头等大事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农业转基因技术是生物育种的重要方面

也是迄今为止全球发展速度最快、

应用范围最广、

产业影响最大的现代生物技术

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是

促进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

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选择

我们只要严格地把好转基因产品

食用安全关和环境安全关

开展转基因作物

长期种植影响的跟踪监测

确保转基因产品应用安全

就能够让转基因技术

真正造福于人类

记者|李媛媛 摄像|常瑞民、李江杰

编辑|仪修稷

视频剪辑|仪修稷、赵崇竹、应仁杰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权威资讯

文章已于修改:,。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原标题:《转基因食品安全吗?我国种植的转基因农作物有哪些?来看看科学家怎么说→》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