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方案·指南】婴幼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征诊断共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儿童功能性腹痛罗马iv标准 【标准·方案·指南】婴幼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征诊断共识

【标准·方案·指南】婴幼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征诊断共识

2023-07-15 05: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0年8月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消化学组召开首次会议,提出制定共识的必要性,并进行文献的检索、筛选及评价,随后设计了12个关于婴幼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调查问卷,邀请国内18名儿童消化中西医专家参与投票,若投票得票数≥75%则推荐,根据投票结果制定“婴幼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征诊断共识”草案。2021年5月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消化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组织70多名专家通过线上及线下讨论,对草案进行多次修订,最终达成共识意见。

一、婴幼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征的定义

为一组以反复发作的食欲下降,嗳气、腹胀、肛门排气增多,干呕或呕吐,反复哭闹或腹痛,排便异常(排便次数或排便量增多、粪便不成形、粪便见奶瓣或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较平时增多、粪便伴有酸臭味、粪便干结、排便次数>2次/周并无排便障碍)为主要表现,经过适当的医疗评估,症状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的一组常见临床症候群。

二、婴幼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婴幼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征的诊断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0~3岁患儿出现以下5项症状中1项或以上,且每个症状都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2)经过适当的医疗评估,症状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

1.食欲下降:定义为排除全身性和消化道器质性疾病,较长时间的食欲减退或消失,甚至拒食。诊断标准需同时符合以下3个条件:(1)食量减少所需正常量的1/2以上,持续2周或以上,每周出现2 d或以上;(2)排除器质性疾病、精神因素及药物性因素的影响;(3)食欲下降期间身高、体重未见明显增长。食欲下降是消化功能紊乱的一种表现。其发病机制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食欲中枢由兴奋转为抑制,胃肠功能疲劳,胃肠蠕动减慢、排空延迟,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性降低。

2.嗳气、腹胀、肛门排气增多:嗳气指胃中气体上逆至咽喉所发出的声响。诊断标准为反复出现嗳气,持续2周或以上,每周出现2 d或以上,每天出现2次或以上。

腹胀指由于胃肠道积气导致的腹部膨隆。诊断标准需同时符合以下3个条件:(1)反复腹胀,持续2周或以上,每周出现2 d或以上;(2)腹胀多于餐后明显,可伴嗳气及肛门排气增多,嗳气及肛门排气后腹胀可缓解;(3)腹胀经适当评估,无法用其他疾病来解释。腹胀可由胃肠腔积气、腹腔积液、腹部巨大实性肿物或腹肌无力等原因引起。婴幼儿腹胀以胃肠腔胀气多见,排除机械性及麻痹性肠梗阻等器质性病变,需考虑胃肠运动障碍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可能。

肛门排气增多:诊断标准为反复出现肛门排气较平时增多,持续2周或以上,每周出现2 d或以上,每天出现2次或以上。

3.干呕或呕吐:干呕是指一种对食物反感或食后即想呕吐的动作。呕吐是指胃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性动作。诊断标准需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反复出现持续2周或以上,每周2 d或以上,每天出现2 次或以上,不存在自行诱导的干呕,经过适当评估,干呕无法用其他疾病来完全解释。(2)反复出现持续2周或以上,每周2 d或以上,每天2 次或以上,不存在自行诱导的呕吐,无呕血、误吸、呼吸暂停、生长迟缓、喂养或吞咽困难、姿态异常,经过适当评估,呕吐无法用其他疾病来完全解释。引起婴幼儿呕吐的原因常见的消化道感染性疾病、消化道器质性梗阻、胃食管反流病、食物过敏相关消化道疾病、全身感染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代谢紊乱、急性中毒等,需排除器质性疾病,才考虑婴幼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征的可能。另外,需注意排除喂养不当或强迫喂养等原因引起的呕吐。

4.反复哭闹或腹痛:诊断标准需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表现为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反复的哭闹(无法表述腹痛的婴幼儿),监护人难以阻止和安抚但无生长迟缓、发热或其他疾病的证据;反复出现持续2周或以上,每周2 d或以上,每天2次或以上;(2)表现为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痛(可表述腹痛的幼儿),但无生长迟缓、发热或其他疾病的证据,反复出现持续2周或以上,每周2 d或以上,每天2次或以上。

5.排便异常:诊断标准需同时具备以下4项条件:(1)满足以下中1条:①排便次数或排便量较平时增多(6月龄以上婴幼儿排便次数>4次/d,2次/周,无排便障碍。(2)持续时间2周以上,每周出现2 d或以上。(3)如果热量摄入充足,不会出现生长迟缓。(4)排除器质性疾病及药物性因素的影响。

正常婴儿在新生儿期排便次数有很大的差异,为1~12次,平均为4次,并随年龄增加而减少,1~12月龄及1~4岁儿童平均排便次数分别为1.8次和1.7次。世界卫生组织腹泻的定义为每日排稀便或水样便至少3次,或排泄频率高于个体正常状态。我国0~3岁婴幼儿的一项研究认为功能性便秘是常见的胃肠道不适症状之一,患病率为8.4%。

本共识是根据我国部分中西医儿科专家经验,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而成,可能存在不完善之处,还需相关临床研究验证。本共识只提出了婴幼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征的定义和诊断,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应充分发挥我国中西医结合优势,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研发安全、有效和经济药物,为患儿解除疾苦。

(叶丽萍 龚四堂 执笔)

参与本共识制订的专家名单(按单位和姓名首字拼音排序):安徽省儿童医院(吴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在玲、张娟);北京中医药大学(高学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吴力群);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李中跃);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谢晓丽);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黄瑛);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徐晓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丽、唐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耿岚岚、龚四堂、叶丽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华);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朱莉);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郝静、申昆玲、舒静、吴捷、闫慧敏);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张俐);海口市妇女儿童医院(王梅);河北省儿童医院(赵瑞芹);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琳);河南省儿童医院(李小芹);湖南省儿童医院(游洁玉、赵红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黄志华、刘圣烜);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王丽波);江西省儿童医院(万盛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唐都医院)(江逊、王宝西);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永坤);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金玉);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张晓梅);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张艳虹);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徐樨巍);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徐俊杰);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葆青);山西省儿童医院(范三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歆琼、肖园、许春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王莹);上海市儿童医院(刘海峰);深圳市儿童医院(王朝霞、周少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张艳玲、钟雪梅);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金忠芹、武庆斌);天津市儿童医院(赵煜);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胡思源、马融、戎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育英儿童医院(黄开宇);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乌鲁木齐儿童医院)(蔡雪梅);武汉儿童医院(梅红);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张俊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陈洁、江米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毛志芹、孙梅);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李正红);中国中药协会(王桂华);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孙媛媛、甄会);中国中药协会中西结合药物研究与发展工作委员会(李磊);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肖和印);中华儿科杂志编辑部(孙艺倩);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学分会(熊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振宇);中山市人民医院(付四毛)

参考文献(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