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建议明确停工损失如何计算,据实追加人/材/机上涨费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停工损失怎么算 疫情期间:建议明确停工损失如何计算,据实追加人/材/机上涨费用

疫情期间:建议明确停工损失如何计算,据实追加人/材/机上涨费用

2024-07-13 21: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来源:中国建筑业协会、成都商报等

4月20日,中国建筑业协会发布《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建筑业企业影响的调查报告》。此次调查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缺吉林省),收回有效问卷804份。

企业反映的5个突出问题

主要集中在复工难验收、劳务用工难、资金周转难、供应链保障难、防疫物资采购难。

复工难验收:75.50%的企业认为,应为复工验收提供绿色通道。提出复工申请后,由于申报项目较多,等待检查验收仍需较长时间。劳务用工难:57.96%的企业希望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能够帮忙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有企业反映,2020年1月底至3月底,劳务工人工资上涨较多,复工后上涨幅度达30%~50%。资金周转难:停工为企业带来了成本增加,一些企业现金流入大幅度降低,80.6%的企业建议政府部门提供针对疫情停工及防疫工作的补贴。供应链保障难:56.72%的企业希望开通交通运输绿色通道,加快物流、人流的周转速度。防疫物资采购难:56.22%的企业希望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能够帮助企业购买防疫物资。企业反映,目前短缺的物资主要是口罩、电子额温枪等。

疫情对企业的主要影响

拖延施工进度,影响合同工期

90.55%的企业认为疫情会导致施工进度拖延55.85%认为疫情将影响项目不能按合同工期正常交付

原材料、人工费、运输费等成本上涨

42.41%的企业反映,原材料等上游供应链出现断裂;31.09%的企业反映,原材料平均上涨幅度约为18.24%。66.04%的企业反映,劳动力、人员供给减少;26.37%的企业反映,存在招工难;19.90%的企业反映,人员工资平均上涨幅度为24.88%。

建议

对疫情期间企业为承建项目所产生的疫情防空成本和因疫情造成上涨的人工费、建材费、物流费等,列入工程造价据实计算并予以追加。所有在建工程无一例外面临工期延误、合同不能及时履行、停工期间施工单位直接损失等问题。建议出台文件明确工期顺延的起止点,停工的损失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计算和分担。鼓励建设单位与施工企业、工程总承包企业加强互助,合理分担损失,协商提高工程款支付比例。鼓励建设单位采取电子邮件、网上交流等信息化手段,解决项目过程结算和竣工结算,及时足额支付应付未付款项。推动行业供应链平台建设,建立建筑业集中采购及金融服务平台。将防疫物资纳入物资保障供应链,帮助企业解决当前复工复产防疫物资的紧迫需求。对于低风险区,取消备案和审批,加快开工速度。对于中高风险区,以防控为前提,制定并公布必要的复工条件,简化办理流程,实行一站式办理。完善建筑产业工人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行建筑工人生活营地物业化管理,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充分就业。应以此次疫情为契机,进一步推广装配式建筑,推广数字技术、智能建造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促进建筑业加快转型升级。

2020年3月,在《新天府会客厅》中,成都市住建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张樵表示:疫情后建筑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

“成都建筑业科技创新还不够,传统生产模式对人力、材料等依赖度高,复工满产受传统要素影响大。”张樵表示,下一步,要转危为机,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将指导企业优化施工组织方式,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推进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支持企业创新施工方式,推动工程建设总承包模式,培育全过程咨询服务,推进绿色建筑发展;

另一方面按项目属性分类施策,启动一批项目,加快推进政府性投资项目,稳步实施房地产开发项目,积极鼓励社会投资项目建设;同时储备一批项目,为可持续发展,分类推进城市建设打下基础,逐步消除疫情对建筑业的影响。此外,还要思考提高行政效率、转变管理方式,创新性地开展工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