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运用 信息技术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

2024-07-01 06: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道德法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重点关注问题,应对义务教育阶段道德法治教育工作提高重视度,特别是小学生。小学生各方面都在形成时期,应把握好小学教育阶段,为学生高效开展道德法治教育。基于信息时代背景下,老师可以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借此提高道德法治教学效率与效果。本文将围绕信息技术和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融合方法展开研究,重点分析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和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融合;意义;方法

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对道德法治教学的重视度与日俱增,为让道德法治课本贴合现代法治,已经逐步更新道德法制课本。传统教学观念中重视语文、数学和外语学科,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却没有给与充分关注。为帮助小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通过引入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优化。[1]。

一、信息技术和小学道德法治的融合意义

将信息技术融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有着巨大的教学意义:首先,转变师生角色,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学,可以转变教材的垄断性,改变以往“师讲生听”的传统方式,将有效提高师生和生生的互动性。老师则由以往的权威操控者演变为协调者和指引者,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个性;其次,让教学设计更有指向性,落实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涵盖多方面内容,其中包括设计教学进度、准备教学资料和设置教学问题等。在以往教学中普遍围绕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就连实例也来自于课本,这样的教学设计比较匮乏创新性。然而,若将信息技术引入其中,将可以让教学设计变得更加具有指向性,老师能够围绕目前社会道德法治热点展开教学,比如:共享单车等,这样的实例脱离于课本,且又贴近于生活,比较容易吸引学生;最后,丰富教学形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学生可以获取丰富多样的信息,学生将无形中形成个人的价值观念,然而学生很可能被错误信息所误导,形成不成熟且错误的价值观念,若老师只是局限于课本内容开展教学工作,很容易让学生形成一种抵触和厌烦的情绪。那么,若老师结合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贴近于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并优化教学质量,比如,可以引用嫦娥二号或者电影《战狼》上映的资源。

二、信息技术和小学道德法治的融合方法

(一)根据学生认知能力与学科特点融入信息技术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一般分为六个部分:家庭、个人、社会、学校、世界和国家,针对小学生而言,很多内容都比较宽泛且学习难度比较高。基于传统教学思想下,并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来开展教学工作,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接受度。那么,若将信息技术引入其中,可以大大丰富课本教学素材,老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能力选取适宜的教学主题落实教学工作。在学习有关尊老爱幼、维护公共秩序知识的时候,因很多小学生都有独自乘坐公交车上学的经历,老师可以巧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有关公交车的视频,向学生展现一些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场景。比如:乘坐公交车的时候如果旁边有老人、小孩或者孕妇的话应该怎么做?可以在公交车上大声喧哗和打闹吗?借助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形成尊老爱幼的意识与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学习有关爱国情怀的课程时,课本中会设置很多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内容,因为小学生的旅游经历还比较少,他们无法深入的认知这些内容,那么,老师可以巧用信息技术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仿佛亲眼看到和感受到祖国的宏伟壮阔,然后在为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我国发展的历史,帮助学生感受我国大好河山美好和发展史。

(二)运用信息技术选取贴近于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

开展小学道德法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使学生能够很好的适应并立足社会,做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优质人才。基于信息时代背景下,老师应借助信息技术选取生活化的教学案例。老师可以结合当地特色设计教学方案,因年龄原因,小学生普遍比较匮乏生活阅历,为此,在学习“我们的节假日”单元知识的时候,老师不仅可以向学生讲解我国传统节日习俗,还应根据本地特有节日展开教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和课堂所学知识,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成果。以“我们生活的地方”一章为例,老师首先要为学生介绍我们的祖国,然后巧用多媒体手段全面与系统的为学生呈现本地的风俗习惯和环境,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更容易吸引学生关注度,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了解自己家乡,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借助信息技术提高道德法治课程实用性

综合性和生活性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特性,在融合小学道德法治和信息技术环节中应深入发掘和学生相关的教学技术,要结合知行并扩展学生知识结构,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与生活技能[2]。比如,以《聪明的消费者》一章为例,老师可以根据这章知识设置教学内容,老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有关商场和各类商品的视频,引导学生围绕“购物”展开探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和购买商品,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购物能力。然后老师要顺应时代发展帮助学生掌握网络购物的方法,并在课堂中借助信息技术模拟网络购物的流程,比如,淘宝、天猫和京东购物等场景,促使学生学会网络购物避免上当受骗。

结语:课堂的开展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为此,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为提高道德法治教学效果、帮助儿童从小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生活能力,老师要积极应用信息技术,采取有效措施促使信息技术高效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本次研究活动得出,信息技术的渗透方法为:根据学生认知能力与学科特点融入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选取贴近于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巧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实用性等等。

参考文献:

[1]熊少云, 宁柳妹.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混合式教学的核心内容及其实现方式——以”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为例[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0(3):4.

[2]张峰峰, 孙彩平.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路径分析——基于TPACK理论视角的思考[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1(12):5.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