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俄罗斯文学”作品在我国的出版发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俄罗斯畅销书作家 浅析“新俄罗斯文学”作品在我国的出版发行

浅析“新俄罗斯文学”作品在我国的出版发行

2024-06-30 07: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此外,深受俄罗斯总统普京青睐的作家尤里·波利亚科夫的作品《变革时期的爱情》《蘑菇王》《无望的逃离》等也是上乘之作。新生代代表普里列平生于20世纪70年代,曾经两次参加过车臣战争、亲身经历苏联解体,这些痛苦的经历成为他创作的源泉,作品大多取材战争,反思变革,代表作《萨尼卡》曾入选2006年俄语布克奖,长篇小说《住所》2014年获得“俄国大书奖”一等奖和入选“俄语布克奖”,作品通过描写苏联最大的劳改营“索洛维茨基”的生活,以此为镜,反思现实社会的压抑与苦痛。这些“新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继续维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的社会影响和文学标准”[1]。

2.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苏联解体之后如果需要找一种文学范式或是文化思潮作为破旧立新的代表,那一定是后现代主义。它的“艺术意识和价值取向有着极大的不同,在艺术形式上的追求也是纷繁歧异的,如索罗金的‘恶俗奇观’、托尔斯泰娅的‘童话叙事’、加尔科夫斯基的‘引言大成’”[2],以及“佩列文的‘大众文化色彩’和‘游戏功能’”[3]。每一位作家风格都自成一派,特立独行。

在后现代主义作家中,佩列文无疑是最具代表、最有影响力,也最为神秘的一位。作家将自己隐于市,只以著作示人,作品以严肃文学定位,内容却倾向大众文化,这使得作品赢得了“口碑”与“销量”的双丰收,像《“百事”一代》《黄箭》《恰巴耶夫与虚空》等都是这样的作品,在封笔数年后,作家又先后发表了《转折时期的辩证法》《V帝国》《t》,以及《蝙蝠侠阿波罗》(2013)和《献给三位朱克布林的爱》(2014)等作品,在新作《玛士撒拉之灯》(2016)中,作家通过讲述贵族世家马扎伊斯基三代人在19—21世纪为国家效力的故事,试图揭秘国家内部错综复杂的财务背景和神秘感,探讨俄罗斯目前在国际环境中处于困境的深层原因。

索罗金是当代俄罗斯文坛争议最大的作家,一贯以晦涩的写作手法挑战传统阅读的极限,长篇小说《蓝色油脂》、短篇小说集《盛宴》《特辖军的一天》、史诗性幻想长篇三部曲《冰》《布罗之路》《23000》,以及《暴风雪》等具有鲜明的作家特色,近期又出版了《碲钉国》(2013)和《熊掌山》(2017),其中《碲钉国》获得了2014年“俄国大书奖”。

托尔斯泰娅是当代俄罗斯文坛上最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女性作家,被俄罗斯文学批评界视为“几乎是当今文学主潮中的时尚女王”[4],代表作长篇小说《野猫精》广受好评,短篇小说被评论界比作“一根能将生活变成童话的魔棒”[5],主要作品有合集《痴愚说客》《圆圈》《白墙》等,小说集《轻松世界》获得了2013年俄罗斯别尔金中篇小说奖,2015年作家出版新作《穿花裙子的女孩》,将已经发表或尚未发表的自传体文章收录其中,书中介绍了作家的青年时代、家庭、旅法、在美生活,以及一些关于文学、电影、艺术的随笔。

3. 大众文学作品

苏联解体之后,开放的政治环境、自由的价值观和消费观、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以及大众传媒的助力催生了新俄罗斯大众文学兴起。尽管有些学者认为大众文学盛行是俄罗斯文学的倒退,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存在即合理”,且“在俄罗斯文学发展过程中,大众文学与严肃文学并非泾渭分明”[6]。大众文学是一种“更注重使用价值的文化经济,它是以如何让商品给读者带来情感和心理愉悦的消费价值为追求的”[7]。俄罗斯侦探小说发展势头强劲,不仅有历史侦探小说家阿库宁,还有科班出身的“当代俄罗斯侦探小说女王”玛丽妮娜及一批女性侦探小说家,如东佐娃、达什科娃、乌斯季诺娃、亚历山大德罗娃、波利亚科娃等,此外,米亚斯尼科夫的惊险小说、维列尔的幽默讽刺小说以及卢科扬涅科的科幻小说也都深受读者喜欢,极为畅销。

4. 女性作家文学作品

苏联解体后“一贯以男性作家占据主导地位的俄语文学,在近十几年里一大批女性走上文坛,成为主流作家,柳德米拉·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塔吉雅娜·托尔斯泰娅和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被并称为当代俄罗斯文学中的‘女性三杰’”[8],她们和男性作家一样关注国家、社会和人类命运,在文学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探讨问题的视角并不囿于女性视角,而是因其身份特殊反而承担了更多的社会使命,女作家、文学评论家斯拉夫尼科娃认为“从事小说创作的女作家正源源不断地涌现:在男性创作职业的和强大的稳定性背景下,一种新的现象正在形成”[9]。

除了严肃文学中出现了女性声音,前文大众文学中也提到了一批女性作家,可见,俄罗斯文坛女性的声音正在逐渐扩大,这些女性作家中有的倾向“新现实主义”风格,如乌利茨卡娅;有的倾向“后现代主义”风格,如托尔斯泰娅;有的关注女性命运,如斯拉夫尼科娃,她被认为是21世纪俄罗斯女性文学的中坚力量,代表作《2017》获得2006年“俄语布克奖”,《脑残》入围2012年“俄语布克奖”;2015年新生代女作家古泽尔·雅辛娜横空出世,第一部长篇小说《祖列伊哈睁开了眼睛》斩获当年多个文学大奖。难怪作家维克托·叶罗费耶夫曾感慨:“俄罗斯文学中已经出现了一个女人的世纪……什么样的情景都出现过——可这样的情景从来没有过。”[10]

二、“新俄罗斯文学”作品在

我国出版发行的特点

“新俄罗斯文学”作品在苏联解体之后逐渐被译介到我国,俄罗斯大众文学在其本国发展态势最为迅猛,因此是最早被介绍到国内的,尤以侦探小说和科幻小说最多。此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异军突起,国内出版界开始关注其代表作家和作品,并将其引进到国内。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出版界开始关注俄罗斯国内重要文学奖项,以更加客观、专业的角度引进“新俄罗斯文学”作品。近年来,由于中俄两国关系不断深化发展,两国出版界不断交流合作,我国出版界开始系统、全面地对“新俄罗斯文学”作品进行介绍和引进。

1. 关注发展,介绍精品

当代“新俄罗斯文学”经过了不同文学流派的几代作家的辛苦努力开始崭露头角,体裁丰富,内容更加多元化,以后现代作品和新现实主义作品最为出色,最畅销的是反乌托邦文学、博客文学和大众文学。作为苏联解体后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产物,大众文学发展势如破竹,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销量惊人。不论是严肃文学还是大众文学都是俄罗斯当代最主要的文学形式,是苏联解体后人们意识形态受到冲击和颠覆后的一种现实状态,客观地反映了俄罗斯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现状,我国出版界始终关注其内部变化,坚持将优质的作品译介到国内,近年来俄罗斯文坛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严肃文学作家:佩列文、索罗金、乌利茨卡娅、托尔斯泰娅、斯拉夫尼科娃、贝科夫、瓦尔拉莫夫等,他们的作品在我国都有出版发行。

2. 重视获奖作品的出版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文学界派系林立,美学范式发生改变,文学评价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因此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奖项,俄罗斯文学界、批评界比较认可、有一定影响力的奖项主要有:俄语布克奖、俄罗斯民族文学奖(也称“俄国大书奖”)、国家畅销书奖、别尔金中篇小说奖等。我国出版界非常重视这些获奖作品的译介和出版:如《暴风雪》《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碲钉国》《2017》《黑炸药先生》等很多获奖作品都有出版。此外,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创办的我国文学奖项“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几乎每一年都会有一部俄罗斯当代文学作品获奖并出版。

3. 出版社重要项目成果显著

近年来我国出版界致力于系统、全面地介绍当代俄罗斯文学作品,提升了出版品质。很多出版社都以“俄罗斯当代文学”作为出版主题,立项出版发行,成果显著:从2001年开始,人民文学出版社每年出版“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获奖作品,意在向读者推荐当年最有影响力的外国文学作品,几乎每年都会有俄语作品获奖;2003年漓江出版社出版了“俄语布克奖小说丛书”;2017年“中俄经典与现当代作品互译出版项目”框架下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俄罗斯当代文学作品;2018年3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俄罗斯当代长篇小说丛书”,意在向读者介绍俄国长篇小说近十几年的发展现状。

三、“新俄罗斯文学”作品在

中国的市场困境与出版前景

近年来中俄两国关系越来越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开展了很多合作。良好的国际关系必将带来文化合作的繁荣,我国出版界应抓住历史机遇,借助自身有利条件,发挥优势,开创俄罗斯文学作品在我国出版的新气象。

1.“新俄罗斯文学”作品在中国出版的困境

首先,出版精品多,数量少。苏联解体至今27年,俄罗斯文学发生了质的裂变,由“传统文学”转向“现代文学”,由“一维”向“多维”发展,自身强大的文学基因使得其更加多变、复杂,“流派众多”与“作家多产”是当代俄罗斯文学的一大特色,每一个流派经过几代作家的努力都沉淀出一些优秀的作品,我国出版界以往比较重视出版严肃文学中的名家精品,或是大众文学中畅销作家的代表作品,这就使得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成为“遗珠”,难免令人遗憾。此外,已经出版的这些精品,以“文学范式”而言,它只反映了“新俄罗斯文学”的一隅;与其他同期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数量相比,我国对当代“新俄罗斯文学”作品的译介还是偏少。

其次,评价标准不确定。“新俄罗斯文学”发展至今,流派众多,美学范式各异,意识形态多元,评价标准不一,在其本国也没有一个标准的评价体系,各种文学奖项不胜枚举。我国出版界目前还是以俄罗斯国内文学界和批评界比较认可的几个文学奖项作为参考依据,这就难免局限。

最后,语言发生变异,译介难度偏大。苏联解体之后,受各种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原有的标准语受到外来语的冲击,加之俄语自身具有很强的张力,受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又会产生很多新词,仅从“语言变异”这个角度而言,就为译介工作增加了困难,且不说俄罗斯作家天生对语言的“游戏能力”,这使译介工作难上加难。

2.“新俄罗斯文学”作品在中国出版的策略与出路

首先,提升译著质量。当代,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学者型的翻译家涌现出来,很多著名的翻译家就是俄罗斯文学研究者、俄语语言学专家或是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他们业务精湛、素质全面,能够更加深刻、更加立体地将当代俄罗斯文学作品诠释出来。

其次,加强与“大众传媒”的合作,扩大“新俄罗斯文学”影响力。以当代俄罗斯大众文学为例,她的销量之所以如此惊人,除了内容新奇吸睛之外,还善于利用大众传媒营销作品,作者与广播电视公司、在线视频媒体平台、公众平台等媒体合作,以广告形式,作品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剧等形式扩大影响力,提升作者和作品的知名度。我国出版界也可以做此类尝试,将优质的文学作品以多种出版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发表,这不仅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力,还扩大了作家作品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发行方的经济效益,是当今社会出版发行的主要趋势。

最后,两国出版界应大力发展交流合作项目。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虽然意识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出版界始终关注中国文学的发展,发行了很多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比如王蒙、冯骥才、贾平凹、莫言等。从2011年至今,圣彼得堡大学孔子学院和彼得堡卡罗出版社、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出版了六部中短篇小说集,以不同视角向俄罗斯读者介绍20—21世纪中国文学。我国出版界始终关注着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走向,温故经典,引进新锐,力图全景式地为广大读者真实地表现俄罗斯文学变化发展的轨迹,满足我国人民的文化需要和学术探索。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俄两国出版社可以加强合作、共谋发展,携手为两国读者带来更多更好的当代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刘文飞. 新俄罗斯文学20年[N]. 人民日报(国际副刊),2011-12-16(23).

[2][3][7]张建华. 新时期俄罗斯小说研究(1985-2015)[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Липовецкий М. Постмодернизм сегодня[J]. Знамя, 2002 No.5, с.200.

[5]Вайль П. и Генис А. Городок в табакерке[J]. Звезда, 1990 No.8, с. 148.

[6]任光宣. 当今俄罗斯大众文学谈片[J]. 俄罗斯文艺,2008(1).

[8]刘文飞.“二元世界”:当今俄罗斯“文学地图”[N]. 中华读书报,2006-08-23.

[9]Славникова О. Та, что пишет, или таблетка от головы[J]. Октябрь, 2000 No. 3, С. 170.

[10]Ерофеев В. Время рожать [M]. Подкова. 2001, С. 5-6.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本文系“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项目(项目编号:CIT&TCD201804082)阶段性成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