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沙皇为什么改名叫俄国皇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俄罗斯彼得一世 俄国沙皇为什么改名叫俄国皇帝?

俄国沙皇为什么改名叫俄国皇帝?

#俄国沙皇为什么改名叫俄国皇帝?|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721年春季,俄国海军扫荡了瑞典沿海地区,甚至袭击了斯德哥尔摩。这是所谓“大北方战争”的最后一战。穷途末路的瑞典新国王弗雷德里克一世向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求和,并于8月30日在尼斯塔德(在今天芬兰的西南部)签订和约。至此,瑞典与俄国之间长达二十一年的殊死搏斗宣告结束。瑞典丧失大片土地,国际地位大大下降,而俄国取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从此称霸波罗的海,跻身欧洲列强。

大北方战争末期,俄国海军在瑞典海域作战

9月4日,即和约签订五天之后,彼得一世兴高采烈地返回圣彼得堡,在教堂内祷告,然后登上高台,向喜极而泣、山呼万岁的群众祝酒。礼炮齐鸣,群众得到免费的成桶的酒。“欢乐吧!感谢上帝!”他喊道。随后是长达两个月的狂欢。

10月22日,在喇叭和雷鸣般的礼炮声中,圣彼得堡举行了古罗马风格的凯旋式。首相加夫里尔·戈洛夫金赞颂彼得一世为“祖国之父”(这原是授予罗马皇帝的头衔),还歌颂他为“彼得大帝,全俄皇帝”。戈洛夫金实际上是根据元老院几天前的决定,向彼得一世奉上这个称号。沙皇点头表示接受。

彼得大帝是第一位俄国皇帝

   “皇帝”这个词,戈洛夫金用的是拉丁语imperator。而沙皇(tsar)摇身一变,成为皇帝(imperator),这其实大有深意,尽管我们从中文词“沙皇”“皇帝”里很难体会到二者的差别,但这其实是一个华丽的变身和大升级。

   要理解这种升级,我们得看看这两个词究竟从何而来,是什么意思。

   俄国统治者称号的演变

   俄罗斯帝国(Russian Empire,1721–1917)的前身,是俄罗斯沙皇国(Tsardom of Russia,1547–1721),而俄罗斯沙皇国的前身是莫斯科大公国(Grand Duchy of Moscow,1283–1547)。

莫斯科大公国起初只是许多斯拉夫政权中的一个,甚至不是历史最悠久、文明最先进的一个。基辅、弗拉基米尔、诺夫哥罗德等斯拉夫政权,“祖上”都比莫斯科大公国“阔得多”。莫斯科大公国统治者的头衔是大公(Velikii Knyaz,不过后来这个头衔演变成罗曼诺夫皇朝的皇子皇女们的头衔)。从1328年起,莫斯科大公伊凡一世因为在斯拉夫诸侯中逐渐占据主宰地位,并且得到蒙古人的支持(说得难听些,就是当蒙古人的鹰犬),获得了另一个重要的斯拉夫政权弗拉基米尔的大公头衔。

他的后代伊凡三世(伊凡大帝)兼并了俄罗斯的许多城市,尤其是北方的大诺夫哥罗德共和国和南方的罗斯托夫,将其纳入莫斯科大公国囊中,并于1480年决定性地与蒙古人分庭抗礼。1453年拜占庭被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人攻陷之后,伊凡三世自封为东正教世界的领袖。他娶了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亚·帕里奥洛格斯,从此自命为拜占庭皇帝的继承者。他还开始自称“恺撒”,这个词在俄语中变成“沙皇”(tsar)。不过此时“沙皇”还不是非常正式的君主头衔。

伊凡三世的孙子伊凡四世,即后来所谓的伊凡雷帝,于1547年登基,正式将俄国统治者的头衔改为“沙皇”。

伊凡雷帝是俄国第一位沙皇

既然“沙皇”源自“恺撒”,那么我们可以推测,俄罗斯君主使用它,是为了和拜占庭帝国与罗马帝国扯上关系,增强自己的合法性。俄国人将莫斯科称为“第三罗马”(第二罗马是君士坦丁堡),自然也有这层意思。

 

“恺撒”的来源

我们知道,“恺撒”这个称号当然是源于古罗马独裁者和军事家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他的甥孙和继承人屋大维采纳他的名字,也自称为恺撒。屋大维建立的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朝,尤利乌斯—克劳狄皇朝的每一位皇帝也都用“恺撒”这个名字。公元68年,该皇朝的末代皇帝尼禄死去,篡位者加尔巴与恺撒家族没有任何血缘或姻亲关系,但为了加强自己的合法性,也采用“恺撒”的名字。

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的名字后成为皇帝的称号,沙皇这个词也是来自他的名字

久而久之,在罗马帝国,“恺撒”不再是一个名字,而变成了头衔和称号,是皇帝的代名词。并且,逐渐形成了一种制度:皇储(不一定是现任皇帝的儿子)获得“恺撒”的称号,并在继位之后保留这个称号。但现任皇帝的全副头衔里虽然有“恺撒”,但一般被称为奥古斯都。

293年,为了解决帝国地理范围太大、行政管理和军事防御困难的问题,戴克里先皇帝建立四帝共治制度,帝国东西各有两个正皇帝和副皇帝。正皇帝的称号是奥古斯都,副皇帝是恺撒。奥古斯都死后,由恺撒接任。不过四帝共治制度很快被废止,帝国逐渐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各有一位奥古斯都。同时,把“恺撒”作为皇储的习惯延续了下来。

而在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后来出现了多个高于“恺撒”的头衔,如sebastokratōr。很多达官贵人被授予“恺撒”的头衔,同时拜占庭帝国也向一些外族统治者,如瓦拉几亚、塞尔维亚的统治者授予“恺撒”的头衔。所以伊凡三世作为一个斯拉夫人而使用“恺撒”头衔,是有历史依据和前例的。

“皇帝”的来源

   由于历史原因,“恺撒”的地位一般是低于皇帝“奥古斯都”的。而皇帝的称号除了“奥古斯都”之外,还用imperator(彼得大帝和后来的俄国皇帝用的就是这个词)。这个词在罗马王政时代的本意是军事指挥官。在罗马共和国时期,imperator一般是获得重大胜利的将领的荣誉称号。奥古斯都建立帝国之后,imperator一般仅限于皇帝使用。法语的Empereur(皇帝)和Empire(帝国),及英语的emperor(皇帝)和Empire(帝国),都是来自这个拉丁词。所以imperator就是皇帝的专号,高于“恺撒”。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拜占庭)的皇帝在拉丁语中的称号仍然是imperator。在西方,800年圣诞节,蛮族统治者查理曼被教皇授予“罗马人皇帝”(Imperator Romanorum)的地位,获得了imperator和“奥古斯都”的称号。962年获得imperator和“奥古斯都”称号的奥托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的第一位皇帝,当然有时也把神圣罗马皇帝从查理曼算起。查理曼及其后来的神圣罗马皇帝,算是继承了西罗马帝国的法统。从962年到1806年(迫于拿破仑的压力,神圣罗马帝国被废除),若是不算拜占庭,那么欧洲基督教世界只有一个皇帝;说到emperor,那就只能是神圣罗马皇帝。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彼得大帝把自己的称号从“沙皇”(相当于“恺撒”)改为“皇帝”(imperator),是在很大程度上自我拔高,同时也是他更大范围的转向西方政策的一部分。我们也可以想象,将近一千年里担任欧洲基督教世界名义上共主的神圣罗马皇帝,对来自东欧蛮荒之地的俄国人的放肆僭越,会是多么不爽。

俄国人自我提拔,大家认账吗?

让彼得一世采用“皇帝”头衔,当然不是戈洛夫金和其他大臣心血来潮。早在1717年,大臣米哈伊尔·莎菲罗夫在翻阅旧档案与文件时发现了一封1514年神圣罗马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写给瓦西里三世沙皇(伊凡雷帝的父亲)的信。

在这封信里,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敦促瓦西里三世与他结盟,共同对付波兰国王,并称呼沙皇为“伟大君主瓦西里,皇帝和全俄罗斯主宰者”。这封信是用德语写的,但里面的“皇帝”用的是imperator一词。莎菲罗夫将此信拿给彼得大帝看,他立刻命令将其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分发给在圣彼得堡的所有外国使节。同时他让俄国外交官在西欧各大报纸上刊登这封信,并宣布:“这封信足以无可辩驳地证明,全俄罗斯君主理应享有皇帝头衔,因为很多年前神圣罗马皇帝就承认俄国君主的皇帝头衔。并且写这封信的人,是世界上地位最崇高的一位皇帝。”这种“自古以来”风格的史料挖掘和借用历史,当然是一种宣传手段。大家承认不承认,还要看俄国沙皇自己的实力。

   欧洲各国对俄国“皇帝”头衔的承认,是分阶段的。荷兰和普鲁士是彼得大帝的盟友,当即承认他的皇帝头衔。俄国的手下败将瑞典于1723年承认;丹麦于1724年承认。这几个国家的主要考虑是与俄国的贸易,以及害怕俄国的军事威胁。

但一山不容二虎,已经差不多一千年时间里只有一个皇帝了,现在出现了第二个皇帝,哈布斯堡家族的神圣罗马皇帝肯定不高兴。不少国家因为害怕得罪哈布斯堡家族,暂缓承认彼得一世的皇帝头衔。奥斯曼帝国于1739年承认安娜女皇(彼得大帝的侄女)的皇帝头衔。英王乔治一世始终拒绝承认他的老对手彼得一世是皇帝。乔治一世驾崩十五年之后的1742年,英国人才承认俄国君主是皇帝。法国和西班牙于1745年承认,与俄国有血海深仇的波兰于1764年承认。

英王乔治一世不肯承认俄国君主是皇帝,比自己高一级

最反对俄国人称帝的,当然是垄断神圣罗马皇帝位置的哈布斯堡家族。1721年,皇帝查理六世拒绝承认1514年那封信的真实性。哈布斯堡家族认为,基督教世界不能有两个地位同等的世俗领袖,所以他们宁愿放弃与俄国贸易的利益,也要保住自己古老而独一无二的称号。但到了1742年,迫于国际形势,哈布斯堡家族也终于承认俄国君主是皇帝、与自己地位平起平坐。

   从1721年彼得大帝开始采用皇帝称号,到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俄国统治者都使用皇帝称号。不过同时他们仍然用沙皇称号(主要是作为喀山、阿斯特拉罕与西伯利亚的统治者)。总的来讲,俄国式的“沙皇”要比欧洲—古罗马风格的“皇帝”越来越具有亲斯拉夫的意味。尤其是罗曼诺夫皇朝的最后两位君主,亚历山大三世和尼古拉二世,更喜欢用俄国味比较浓的“沙皇”。

   名不正言不顺的道理在欧洲和在中国一样通用。头衔是力量的投射,不是力量本身,但投射往往就会被认为是力量,并且有助于力量的保存与增长。在政治当中援引史料的“自古以来”手段,中外皆然,都是套路而已。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